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英〕G·D·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 -> 第一卷: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者(1789—1850年)

第二十二章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脱稿的时候恰恰是1848年大革命爆发的前夕,《宣言》是在伦敦用德文写成和出版的。发表《宣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实质上是一个德国人的组织。同盟发出的全世界工人团结起来的呼吁完全是国际性的;拥护同盟的那些德国人都是具有国际主义思想的工人,他们被逐出自己的祖国,并且参加了他们寄寓的国家——特别是法国——的工人运动。他们认为他们的使命是继承法国人充当世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至少马克思是这样设想的,而他们则接受马克思的方针路线。
  在革命动乱时期,除了在德国国内和在那些流亡国外的德国人中间,《宣言》简直就不为人所知。有人说,大约在1848年年中,巴黎曾出现过《宣言》的法文译本,但是看来并没有那时出版的任何法文本保存下来,因而是否确有其事尚是问题。1848年,伦敦曾出版过一种波兰文译本,但流传不广,不久又出现了丹麦文译本。直到1850年才有《宣言》的英文译本,发表在哈尼的《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这个杂志销路并不广。《宣言》的俄文译本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译者是巴枯宁,出版于瑞士。在这个时期,伦敦、美国和德国又翻印过许多版德文本。第二个英文译本是1872年在纽约的一家期刊上发表的,接着就在纽约《社会主义者报》上登载了根据这个英译本转译的法文译本。但是在英国,看来直到1888年才有第二个英文译本出版,当时恩格斯特地为此写了一篇序言,就像他过去在不同时期为几个德文版所做的那样。《宣言》就是这样缓慢地传播开来的;在1848年知道它的人并不普遍,甚至在第一国际(建立于1864年)存在期间,除了德国以外也不是很多人知道它。

(一)


   《共产党宣言》开头有一句话:“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恩格斯在后来的版本中对这句话加了注释,说明在1847—1848年间,他和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存在阶级差别以前曾经有原始共产主义状况的存在,并不大了解。他们对于原始共产主义的知识主要是从后来的社会人类学家的著作中得来的,特别是路易斯·摩尔根(1818—1881年)所写的《古代社会》(1877年出版),对恩格斯后来的著述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这句概括整个历史的话出发,《宣言》接着就指出,现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然后就扼要地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兴起。《宣言》说,资产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政治上的进展;因此,“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2]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始终起着革命的作用。它的经济成就在于把现金交易关系建立成人与人之间唯一认可的关系,并使这种关系体现在自由贸易之中。《宣言》告诉我们,资产阶级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使生产工具不断地革命化,从而使人们在使用生产工具时所产生的生产关系也随之不断革命化。不断扩大市场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3]。世界市场的开辟使得资产阶级体系具有世界性,它越来越依靠日益扩大的供应来源提供原料就说明了这一点。当资产阶级需要落后民族效劳时,它就迫使他们接受它的方法。它使城市统治着乡村,开化的民族统治着未开化的民族。它使财产积聚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在大型单位中,并且使财产集中在越来越少的人的手里。由于这种种趋势,它坚决要求政治集中化。资产阶级原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封建制度成了限制它继续发展的桎梏;于是,封建制度的束缚被炸得粉碎,自由竞争的制度代之而起。但是,资产阶级的竞争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它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庞大的生产资料。日益严重的商业危机就是资产阶级丧失了控制能力的标志,这个标志表现在所谓生产过剩的荒谬事实中。“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4]唯有通过企业倒闭和破产从而大规模毁灭财富,以及通过开辟新市场,才能克服这种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但是这样的发展却又只能为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铺平道路。
  由于资本主义的这些固有矛盾,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推翻自身的武器,而且也产生了能够运用这种武器的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发展到什么程度,无产阶级也发展到什么程度。资产阶级制度已经把劳动者转化成单纯的商品。无产阶级在机械体系中工作,已经使自己丧失了一切个人的特性,工人已经完全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工人仅仅被当作劳动力这种商品的贮藏所,他的工资所得仅足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延续后代,即或不然,充其量也只是略有伸缩,几乎根本跳不出收入微薄这个圈子。随着机械的发展,工作越来越单调,所需的技巧也越来越少,而工资也随着下降,劳动强度也同时增加。工人变成了资产阶级、机器、监工和个别师傅的奴隶。男工越来越被女工所代替,因为机器摧毁了对技术的需要。就是这些力量使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工匠、小店主和小业主等等小资产阶级,与日俱增地投入无产阶级的队伍。无产阶级的成员来自各个阶级,其中当然包括那些从土地上被赶出来变成机器奴隶的农业劳动者。
  无产阶级对于这种局面的反应,最初是个别地进行斗争,零星地捣毁机器,旨在保持昔日的地位;从这种水平上发展为组织形式较高的骚动,首先是以一个工厂为基础,然后又扩大到整个城市或地区。无产阶级走向政治性运动的这些步骤,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因为资产阶级发现必须利用无产阶级来击败敌人——残存的封建贵族。但是,随着机器消灭工种之间的一切差别,并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时,无产阶级也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并且越来越团结起来。同时,日趋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人的收入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没有保障。于是工人组织了工会,随后又成立了工会联合会,把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进行阶级斗争。这些斗争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在立法方面和其他方面对某些工人团体作出让步。在这里,《共产党宣言》举出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为例,这是经过25年以上的长期斗争,英国议会刚刚通过的法案。
  接着《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一直在许多条战线上作战,不仅同国内的旧统治阶级斗争,而且也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斗争,在这些斗争中,资产阶级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资产阶级也就教育了工人,起了反对自身的作用。同时,资本的集中过程使得资产阶级的“落伍者”投入无产阶级的行列,对革命的领导起到了启蒙和进步的作用,而在关键时刻,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左翼思想家,也归附于无产阶级,因为他们懂得历史运动的性质。
  《宣言》坚持说,在十九世纪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它的运动的矛头指向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之外的所有其他阶级,都注定要在现代工业的发展面前日趋没落和灭亡,而无产阶级却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特殊产物。小资产阶级、小工业家、手工业者、小商人,还有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仅仅是为了维护他们现有的地位。他们基本上是保守的,或反动的,而不是革命的。说他们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至于流氓无产阶级,也就是现存制度最下层的社会渣滓,有时可能转向革命。但是一般说来,他们却更加可能被反动派收买为工具。
  《宣言》接着说,在现代工业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一切家庭关系、一切民族特性和一切个性。其结果是法律、道德,宗教在无产阶级看来全都是掩盖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偏见。《宣言》着重指出,无产阶级同过去想取得统治地位的一切阶级不同。以往的一切统治阶级全都设法建立它们自己的“占有方式”的统治。无产阶级恰恰相反,他们的使命是摧毁为保障私有财产而建立的全部法律上层建筑。此外,过去的一切阶级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旨在为他们自己谋取特权,而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为全体人民的绝大多数谋利益的运动,目的在于废除而不是获得特权。
  尽管无产阶级的民族特性受到破坏,无产阶级的斗争却首先是民族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应该向本国的资产阶级进行清算。《宣言》写道,这涉及到公开的革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这种革命将为无产阶级的统治奠定基础。过去受奴役的阶级在推翻原先的统治者以前,总是先在他们的统治下取得地位和力量;但是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在生产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这种贫困日趋严重的现象显示资产阶级不配再做统治者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
  资产阶级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取决于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的存在则又取决于工人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可是,现代工业却驱使工人联合起来,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挖掘了坟墓。
  以上是《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的综述,马克思在这里写下了主要的基本思想。这些主要思想是什么呢?首先是把阶级斗争肯定为人类历史的根本出发点。其次是断言,国家实质上乃是阶级的机构,表达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也就是说,国家乃是建立在作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上面的政治上层建筑,而经济结构则同生产力所达到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第三,指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扩张,它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基础,因而必然需要越来越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第四,揭示了如下的“矛盾”:先进国家中的购买力发展不足,无法吸收资本主义工业日益增多的产品,从而反复出现经济危机,只有大量破坏生产工具才能克服这种危机。第五,说明在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内部产生无产阶级的必然性,由于越来越多地运用机器,不同类型的劳动的各种技术遭到破坏,从而使工人变成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的商品。第六,断言存在这样一种倾向:由于技术遭到破坏,工人阶级越来越降到同样的生存工资水平,这种倾向因市场受到限制和一再发生失业危机而更加严重。第七,指出中间等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小资产阶级,由于资本的日益集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第八,肯定无产阶级工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工会首先是在比较狭隘的局部基础上出现的,以后就随着工人政治觉悟的相应提高而日益在阶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第九,承认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的某些成员对无产阶级所起的作用,他们或是由于被抛入无产阶级行列,或是由于了解历史发展的性质而归附无产阶级。第十,承认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民族性,尽管资本主义本身具有越来越多的世界性。第十一,指出无产阶级同过去一切起义的阶级之间的根本区别:过去的阶级都是在以前的社会制度中兴起和壮大的,而工人阶级则是由于本身遭受日益严重的苦难而被迫起来造反。最后,断言资产阶级制度既离不开资本的不断积累,也离不开日趋恶化的危机所造成的周期性破坏。
  在论述这些要点时,最重要的是必须记住起草《共产党宣言》时的实际情况。1848年的英国是远远走在前面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似乎有理由认为英国的发展过程足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趋势,这一过程随着工业主义的发展很可能在其他国家中再现,直到资本主义被推翻为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观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般称之为“饥饿的四十年代”是不无理由的)英国的情况时,不禁认为生产资料革命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丝毫也没有把日益增多的财富带给新工矿企业中的工人。恰恰相反,它给工人带来的无疑是深刻的痛苦和一再失业所造成的严重的无保障状况。工厂和矿山的工人对这种情况的反应,首先是组成各种行业的工会,然后则力图在阶级基础上把这些工会联合起来,例如在1834年达到高潮的大规模工人运动的情况就是这样,1845年重新组织“总工会”的情况也是这样。全国统一工会解体以后,紧接着就出现了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宪章运动。这个运动具有被严重的苦难所迫而奋起反对饥饿的一切征兆。这时候,资本主义作了某些有限的让步,以回答工人阶级的骚动和统治阶级部分人士的人道主义呼吁,最重要的让步是工厂法案,包括1847年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这些法案似乎表明,即使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得到改进。
  在这种环境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出如下论断就不是什么反乎自然的事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是把工资压低到同样的仅能维持生存的水平,同时由于动力机器的竞争,驱使独立的小生产者停工歇业。同样,他们也自然会认为,受剥削的共同处境迫使工人团结起来,工人必然会发动声势浩大的政治性群众运动,这种运动到时候就会强大到资产阶级无法抵挡的程度。在他们看来,英国取得革命胜利所缺乏的必要条件是理论上的领导,因为有了理论领导才能使工人阶级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增强自己的力量。他们认为,只有理论水平较高的德国人才能承担起理论领导的责任,因此尽管德国的工业和德国的无产阶级都比较落后,他们仍然指望德国而不是英国来领导欧洲革命,英国的宪章运动当时显然已经成了强弩之末。
  假定欧洲各国的革命再推迟10年爆发,假定《共产党宣言》不是在1847年而是在1857年发表的,那又会是什么局面呢?设想一下这个问题倒是很有意思的。1857年,英国的宪章运动实际上已经销声匿迹,尽管厄内斯特·琼斯竭尽全力,企图挽回颓势。当时的无产阶级并没有沦为一群毫无差别的“小工”,而是在操纵动力机器的基础上明显地发展各种新式技术;新的技术工人团体也正按行业组织起来。不论是在纺织工业还是在金属、工程和造船等行业中,新兴的行业工会都因为其成员掌握现代生产技术而开始为他们争得较高的工资和较好的生活条件。诚然,这种改进当时还没有推广到矿工中去,可是矿工在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的领导下整顿了自己的力量,不久也得到了改善。只有半熟练工人那时还没有得到多大好处;但是很难否认,英国的无产阶级是更加分化了,而不是分化的趋势减慢了,而且这种分化是在现代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发生的。与此同时,由于工业以及许多专门职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一个新兴的小资产阶级正在迅速形成。这个小资产阶级跟马克思笔下的小资产阶级不同,它并不依靠陈旧过时的生产方式,恰恰相反,而是随着生产资料的发展,越来越壮大。此外,经济危机也没有过去那么严重了。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根本没有发生过三十年代后期和“饥饿的四十年代”那样严重的经济萧条。
  马克思旅居英国的时候,正值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因而有充分的机会观察到这些变化,从而修正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学说,如果他想这样做的话。但是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宣言》已经发挥了作用;他从来没有修改或详加阐释其中那些用语辛辣的段落。实际上,人们不得不设想,马克思在1848年以后就专心致志于研究英国十九世纪早期的历史文献,以至身在英国,竟从来不去观察一下英国后来的情况。当然,我并不是说他对当代事务不再感兴趣。他在六十年代创建共产国际的记载就充分说明他是关心时势的;而且在整个五十年代,他一直在鼓励厄内斯特·琼斯竭尽全力,坚持为宪章运动重振声威,并且始终同英国的事态发展保持联系。但是1848年以后,当他的眼睛从英国博物馆的书籍和报告上移开的时候,他考虑得更多的是欧洲大陆上的事务而不是英国的事务,并且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德国和法国身上而不是寄托在英国身上。我认为,他完全了解英国这个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资本的日益集中,“贫困也愈来愈严重”的论断并没有得到证实;不过马克思认为这一点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英国凭借它掌握的先进经济技术能够从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中撰取它所需要的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熟练工人境遇的改善就是由于他们从世界性的剥削中分得了一杯残羹,从而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同盟者而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敌人。马克思认为这些情况都是暂时的。与此相反,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英国,1848年的论断,在马克思看来基本上还是对的,因而似乎没有必要出版修订本。然而有一个事实不无重要意义:那就是在马克思领导第一国际的那些岁月中,虽然在1872年重新发行了载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序言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但是始终没有发行过英文版。显然,马克思认为《宣言》并不适于英国工会主义者阅读,他当时正争取他们的支持以发动欧洲大陆的革命。
  无论如何,在马克思的后期著作中,并没有迹象表明他愿意根据1850年以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修改自己的关于资本愈集中“贫困也愈来愈严重”这一普遍性的论点。然而,结合十九世纪后半叶任何时候的英国情况来看,或是结合英国的资本主义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未能令人满意地恢复过来的事实来看,甚至连大多数社会主义者也都认为马克思当时的分析已经不再符合实际了。现在不难指出,马克思在1847年提出的关于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分化的说法是错误的,他高估了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所显示的“资本主义矛盾”的恶果,他把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错认为是持续性的趋势,并算定这种趋势必然会使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迅速崩溃。可以说这是个主要理由,说明为什么在马克思的继承者手里,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而就世界上比较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的情况来说,马克思在1847年所作的论断,倒是适合得多。

(二)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宣布了一些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则叙述共产党人在未来革命中的任务,以及他们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宣言》强调指出,决不应把共产党人看作是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相冲突的利益。相反,就无产阶级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来说,他们是整个无产阶级有觉悟的代表。他们不过是无产阶级中最了解事物的历史趋势的那部分人,也就是说,他们是最了解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经济因素的趋向的人。《宣言》的起草者又指出,共产党人决不会提出任何普遍的改革计划。他们的任务并不是擘划乌托邦,而是要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进行那场注定会使它掌握政权的斗争。接着《宣言》就长篇大论地驳斥资产阶级反对共产主义的论点。就我们当前所讨论的问题来说,这部分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可以略而不谈。往下,《宣言》就接着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5]——这是一句名言,后来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引起许多争论。《宣言》告诉我们,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在这以后就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也就是集中在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无产阶级将利用这种控制权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宣言》往下就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即将到来的欧洲革命中的行动纲领,这个纲领的要点如下:(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反对无产阶级权力当局的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建立垄断信贷的国家银行;(6)实行交通和运输工具国有化;(7)增加国营工厂和国有的生产工具,包括共同开垦荒地;(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重新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10)对所有人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童工劳动;把教育同工业生产结合起来,等等;最后,《宣言》的这一部分着重指出,当阶级差别消失之后,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国家将会“消亡”。
  有明显的迹象说明这个纲领的来源是混杂的,而且对待它本身所提出的事态也有些犹豫不定。看来很明显,纲领的设想是逐步而迅速地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且要在体现工人阶级权力的新型国家的主持下实行这种过渡。可以看出,《宣言》还没有应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名词,虽然其中已经明显地出现了同这个名词非常接近的概念。此外,可以公允地说《宣言》所说的共产党人并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而是身负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整个无产阶级的代表这一论点,是现代共产主义据以发展群众性政党概念的萌芽,同时也意味着在革命胜利以后,只有一个政党居于统治地位,因为如果无产阶级只有一项历史使命,那就可以设想只需要一个政党来完成这项使命,或者说只有一个政党能够真实地表达无产阶级的意志。
  《共产党宣言》的这一部分对于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最好以哪种形式的政府去贯彻其任务的问题究竟具有什么意义,人们是颇有争议的,在这里我不打算进一步讨论这一点。我怀疑马克思本人在这个时期或者后来对所需的政府形式曾有过明确的看法,或者认为可以采取武断的态度。“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概念,并不是马克思创造的;它是许多早期呼声的回响,这些早期呼声可以溯源于格拉古·巴贝夫和平等派密谋,而且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巴黎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俱乐部早就作出了响应。这个回响正是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一般成员喜闻乐见的。马克思所作的只是从德国人所特有的角度给予这个概念以新的解释,把它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一概念联系起来,并赋予新的形式,使它特别容易为那些受到“真正的社会主义”影响而又重视意识形态的德国人所接受。就“青年黑格尔派”社会主义者来说,原来由哲学家承担的根据唯心主义学说进行推理的使命:现在则变成了无产阶级本身的使命,而哲学家这时充其量只是起接生婆的作用而已。至于共产党人宣称他们代表的不是一个宗派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说法,也是马克思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新说法,颠倒黑格尔主义而自然引申出来的。阶级而不是个人,才是关键性的历史范畴;因此,政策必须是阶级的政策,而不是若干意见一致的个人的政策。

(三)


   《共产党宣言》的第三和第四部分,是针对马克思发现“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种种社会主义思想流派提出的一系列批判。这两部分概略地评论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说,并揭露了它们的缺点。举凡“封建的社会主义”(也附带谈到了基督教社会主义,把它当作是封建社会主义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都一一加以评论,最后还谈到了“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关于这些评论,我们在论述从费希特到赫斯和卡尔·格律恩的德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那些章节中已经大致讨论过了。马克思在《宣言》中攻击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及其同封建主义者建立的反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同盟,接着就转而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宣言》对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先驱——虽然进行了批判,但是认为它在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中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宣言》说,空想社会主义同有组织、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运动出现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空想社会主义属于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当时无产阶级还没有作为可能承担革命任务的工具而出现,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得不把他们的改革计划建筑在自己对是与非的主观认识上,并以传教的方式呼吁组织道德十字军,而不是去领导革命运动。《宣言》赞扬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傅立叶、圣西门和罗伯特·欧文——对于资本主义所作的批判,但是又说,虽然这些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失为他们所属的时代的先驱者,但是他们的继承人不顾历史条件的发展,在1847年仍然坚持这些学说,因而在局面已经改观的四十年代终于成了反动派。《宣言》说,后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之所以是反动派,是因为他们所进行的道德说教实际上起了熄灭阶级斗争的作用,促使人们幻想从好心肠的富翁或现存的国家当局那里得到帮助,同时也促使工人脱离政治行动而对未来抱脱离实际的幻想。《宣言》接着指出,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欧文主义者反对宪章派,而在法国,傅立叶的信徒则反对改良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人(即赖德律-洛兰和路易·勃朗的信徒)的政治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宣言》的最后部分在明确说明共产党人的当前政治态度时,宣称他们支持法国的社会民主党人,而在德国则支持即将来临的资产阶级革命,共产党人的任务是要保证实现这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不过是即将随之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奏。《宣言》原已宣布过“工人没有祖国”,最后又向“全世界无产者”提出了口号:“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这是有意用来代替“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口号,后者一直是正义者同盟以及这个同盟在德国流亡者中发展起来的一些小团体的口号。
  作为《共产党宣言》的附件,马克思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也是必须谈到的。《告同盟书》于1850年发表,那时欧洲革命已经临近最后失败。很明显,马克思在1850年仍然预计这次革命的失败仅仅是暂时的挫折,希望很快就会重新爆发一次更为成功的革命。马克思1850年的《告同盟书》对他的革命战略所作的说明甚至比《宣言》本身还要清楚。《告同盟书》不仅呼吁无产阶级武装起来,而且要求建立独立的工人委员会,同革命初期将要建立的主要由小资产阶级控制的临时政府同时并存。真正的革命者必须使这种政府丧失威信,而当不彻底的革命显示出种种矛盾的时候,就依靠工人阶级群众的支持同这种政府作斗争。现代共产党人不厌其烦地指出,这里存在着俄国1905年和1917年革命中发展起来的苏维埃政权概念的胚胎。
  《共产党宣言》实质上是号召采取行动的嘹亮号角,而不是学说的阐述,决不能把它当作马克思思想的全面系统的说明。马克思写入《宣言》的基本哲学观点,不过是他认为主持发表《宣言》的团体的现有和未来成员所能消化的那些东西,也不过是需要征得其同意的代表们所能赞同的那些东西。他写入《宣言》的理论有很大一部分与其说是向其他人进行辩论,倒不如说是向代表们及其信从者说明道理。还有不少内容是代表们要求列入的,根本没有考虑马克思本人愿意与否。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进行批判是为了使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员同他们的旧关系划清界线;至于列举各项直接要求的纲领则是经过整理的决议,是共产主义者同盟本身作出决议,授权马克思列入《宣言》的。凡是马克思认为适当的,他总是把他自己和恩格斯的思想写进《宣言》,但决不是全部。特别应该指出,那个已经构成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学基本中心思想的论点:生产力的发展在决定社会关系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宣言》中就根本没有提到。《宣言》无疑是包含着这一思想的,不过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因此,为了透辟地了解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仅要研究《共产党宣言》,而且还要研究马克思早期的全部著作,以及他后来就自己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思想演变过程所作的自述。下面一章将论述马克思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期的全部学说。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2] 同上书,第253页。——译注

[3] 同上书,第254页。——译注

[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5-286页。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