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全十卷) -> 第十卷

35.
马克思致恩格斯

曼彻斯特

1853年6月2日于[伦敦]
  索霍区第恩街28号


亲爱的弗雷德里克:
  ……你来信中关于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的那一部分[1]使我很感兴趣。顺便提一下:(1)可以证明有史以来所有的东方部落中定居下来的一部分和继续游牧的一部分之间的一般关系。(2)在穆罕默德时代,从欧洲到亚洲的通商道路有了很大改变,同印度等地有过大量贸易往来的一些阿拉伯城市在商业方面已经衰落了,这当然也是个推动。(3)至于宗教,可以归结为一个一般的、从而是易于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东方的历史表现为各种宗教的历史?
  在论述东方城市的形成方面,再没有比老弗朗索瓦·贝尔尼埃(他在奥朗则布那里当了九年医生)在《大莫卧儿等国游记》中描述得更出色、更明确和更令人信服的了。他还出色地记述了军事状况,以及供养这些庞大军队的做法等等。关于这两个问题,他写道:

  “骑兵是主要部分,如果不把那些随军的全部仆役和商贩同真正的战斗人员混在一起,步兵并不像传说的那样多。如果把全部人员都算上,那么光是跟随国王的军队就足足有20万—30万;有时,例如在确定国王要长久离开首都的时候,军队的人数就还要多。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使人感到奇怪,因为随军队走的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帐篷、炊具、服装、家具,甚至常常还有妇女,因此又有象、骆驼、牛、马、脚夫、粮秣采购员、各种商人和仆役,只要了解国家的情况和独特的管理制度,对所有这一切就不会感到奇怪,因为国王是国中全部土地的唯一所有者,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是,整个首都,如德里或阿格拉,几乎完全靠军队生活,因此当国王要在某个时期出征时,全城的人都得随同前往。这些城市一点也不像巴黎,它们实际上是军营,只不过比设在旷野的军营稍微舒适一些和方便一些而已。”

  关于大莫卧儿率领40万人的军队征讨克什米尔等等,他说:

  “这样庞大的一支军队,这样多的人和牲口在行军中靠什么生活,如何生活,是难以理解的。要理解这一点,只要这样设想一下就够了(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印度人在饮食方面非常节制和简朴,庞大的骑兵队伍在行军时吃肉的人不到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二十分之一。只要有基什里(大米饭和蔬菜的混合物,再浇上点炼过的油),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还要知道,骆驼是极其耐劳和耐饥渴的,它们吃得很少,并且吃什么都行。只要一驻扎下来,赶骆驼的人就把它们赶到野地里去放牧,它们在那里找到什么就吃什么;其次,在德里开设小铺的商人,有义务在行军中开设小铺,小贩等也是如此……
  最后,至于饲料,所有这些贫苦的人分散到周围各个村庄去买一些,并靠此赚点钱。他们最主要、最常用的办法是,用镰刀一类的工具到整个野地里去割草,把割下的草抖掉土或洗干净,再拿到军队里去卖……”

  贝尔尼埃正确地看到,东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




[1] 见恩格斯1853年5月26日前后给马克思的信。——编者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