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日〕对马忠行《托洛茨基主义》(1968)

译者前言



  托洛茨基(1879—1940),原名列甫·达维多维奇·勃朗施坦,犹太人,生于乌克兰。1898年在中学学习时因从事工人运动曾被捕流放。1902年自西伯利亚逃脱,侨居国外。1905年,托洛茨基回国参加革命,曾在短期内任彼得堡苏维埃主席。同年12月,托洛茨基被捕,1907年初再度由西伯利亚逃往国外。1917年,托洛茨基从美国回到彼得格勒,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十月革命前后,托洛茨基历任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苏维埃政府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等职。1923—1927年间,托洛茨基先后组织和参加了党内反对派和联合反对派。1925年,托洛茨基被解除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26年被开除出政治局,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图,次年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先后在土耳其、法国、挪威等地流亡,最后定居墨西哥。1938年9月,托洛茨基在巴黎组织了第四国际,与第三国际抗衡。1940年8月21日遇刺身死。

  《托洛茨基主义》是一部介绍和分析托洛茨基学说的论著。在这部书中,作者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上的有关论述,回顾并分析了托洛茨基与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关于战略问题的论争,回顾并分析了托洛茨基与斯大林、布哈林在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争论以及他们在中国革命问题、德国革命问题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斗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以相当篇幅介绍了托洛茨基对苏联问题的看法以及这一看法的历史演变,并对其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探讨和批判。

  从总的政治倾向上说,这部书是力图为托洛茨基翻案的。但是它主要是通过理论分析,而不是对个人品质的毁誉、对秘史的揭露来论证托洛茨基及其思想的正确性的。书中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涉及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理论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

  例如,作者认为,不平衡发展规律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在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既非列宁的发现,也不是列宁的创见。前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早已有之,而后者早在1905年前后就已由托洛茨基提了出来。

  作者指出,托洛茨基和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革命战略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认为,未来的俄国革命应该是特殊的一阶段革命,即结合了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无产阶级革命。而列宁直到二月革命时还认为,必须首先通过民主革命,打倒沙皇,完成上地革命,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改变了上述观点,主张在尚未完成土地革命的情况下就进行这种战略转变,因而在事实上接近了托洛茨基的主张。

  作者认为,在俄国的革命战略问题上,列宁受马克思写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一文影响甚深,列宁的战略思想即源出于此。但是这篇文章的思想由马克思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做了新的发展,托洛茨基的战略思想就是与马克思、恩格斯1850年9月后提出的新观点一致的,等等。

  这部书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在力图为托洛茨基辩护,力图证明托洛茨基学说与马克思或列宁思想的一致性。在论证这种“一致”时,作者比较多地注意到了思想史上的联系,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但是对争论双方所处时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作者的分析和论述则显得不足,没有更多地注意将争论双方的观点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因此理论上的论述有时也就不免显得空泛,在论证托洛茨基和列宁的“一致”时,某些地方也失之牵强。特别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国革命问题时,提出了一些极其错误的观点,希望读者们在阅读时能够注意鉴别和批判。

  托洛茨基是俄国革命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无论在其生前还是死后,围绕着他和他的学说的争论都没有停止过。斯大林逝世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总结历史经验,在社会主义面临着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今天,人们对列宁逝世后的苏联党内路线斗争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大的关注是毫不奇怪的,而这种关注当然也不会不包括对托洛茨基的研究。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经闭目塞听,对国外有关研究情况知之甚少,所以,介绍一些关于托洛茨基及其思想的著作,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历史经验,解决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无疑是有益的。这也就是译者把这本书介绍给读者的初衷。这里,对袁是之同志帮助校阅,表示感谢。

  囿于译者水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识者不吝教正。

译者
1983年4月


  为了研究和探讨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种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各种共产主义流派学说以及其他政治学说,了解外国政治、社会和学术情况,我国部分出版社分别组织翻译一批有代表性的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供有关方面研究参考,本书是其中一种。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