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

诗语研究会


  编者按:本文选自《苏联大百科全书》第18卷。


  诗语研究会是一个学术团体,成立于一九一六——一九一八年间,创立者是一批语言学家(波利瓦诺夫、雅库宾斯基)、诗歌研究者(别尔什泰因、勃里克)、文学理论家和文史学家(什克洛夫斯基、艾亨巴乌姆、蒂尼亚诺夫)。诗语研究会的理论是文艺学中“形式主义方法”的一个变种,是通过什克洛夫斯基的著作(《词的复活》,1914年)制订的。机关刊物为《诗歌语言理论集》(第1-6辑,1916-1923年)。在一十年代末至二十年代初,莫斯科语言学小组成员(维诺库尔、雅科勃松)以及托马舍夫斯基、维诺格拉多夫等,在方法论上,与诗语研究会相接近。

  诗语研究会的理论观点具有与革命前纯理论科学的折衷主义进行论战,同时受阿克梅派和未来派影响的特点;诗语研究会成员力图剥夺掉在象征派看来环绕着诗歌的崇高而又神秘的光轮。他们认为文学是“手艺”,是形式的技巧的活动,这种活动建筑在 一些可以进行“精确”研究的手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文学的任务是产生使人觉得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奇化”)。某一个艺术家或文学流派利用各种文艺手法(及其总和),就是为了做到这样。随着一些用俗了的和变成公式的(“自动化的”)手法的效能的减弱,就需要有新的手法,于是一个文学体系为另一个体系所取代。

  诗语研究会参加者涉猎的范围是:诗歌语言和诗的理论(波利瓦诺夫、雅库宾斯基、勃里克;艾亨巴乌姆——《俄国抒情诗的研究方法》,1922 年,蒂尼亚诺夫——《诗的语言问题》,1924年,第2版,1965年),长篇小说的情节构思和结构(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的理论》,1925年),体裁和流派的更替和演变。由于比较类型学方法、新的语言思想和统计学研究方法的采用, 诗语研究会成员积累了很多对语文学来说很宝贵的材料,作出了 不少个别的假设,他们经历了一条复杂的道路:从把作品机械地看作形式主义手法的“总和”到灵活地理解其各个成分的从属关系,从坚持文学是独立的“系列”的学说到承认它与其他文化“系列”存在相互联系(蒂尼亚诺夫:《关于文学演变的问题》,1927年)。十月革命后的环境,与马雅可夫斯基、爱森斯坦和其他苏维埃艺术活动家的交往,促使诗语研究会成员向好的方面演变,积极参加苏联文学和电影的诗学问题的讨论。

  尽管诗话研究会的学者们主观上都受建设新文化的思想的鼓舞,但由于他们使文学服从于引起读者“强烈”感觉的任务,这就使得他们的理论与一二十年代艺术中的现代派思想接近起来。这种观点旨在进行“自有价值的”形式主义的艺术革新,因此客观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导致艺术的无人性和无思想性。在争论过程中,诗语研究会的成员认识到这点,逐步放弃了形式主义观点。二十年代末,这个团体解体了。

  在西方,诗话研究会的许多原则(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雅科勃松的活动)为布拉格语言学小组所运用,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一个对诗语研究会的思想感兴趣的新浪潮。而且对诗语研究会的创作思想和假设表现出来的这种极其自然的兴趣,常常被利用来证明新形式主义倾向(“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的某些变种)。

龚长捷 译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