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意〕诺贝尔托·博比奥《左与右:政治区分的意义》(1994)
译者的话
诺贝尔托·博比奥(Norberto Bobbio,1909——2004)是意大利著名的法哲学家、政治哲学家,也是一位源自戈贝蒂和罗塞利的传统的自由社会主义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博比奥都是意大利政治最具权威的人物之一。比如,佩里·安德森在一篇论述博比奥的文章中评价说:“二战后对国家的政治气候产生如此真实可见的影响的知识分子,人们很难找到第二人。”而在博比奥逝世后,意大利总统第一时间赶往都灵悼念,媒体则充斥着对其人其思的报道。
1909年10月18日,博比奥出身于都灵的一个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根据他自己后来的描述,由于担心布尔什维主义的危险,这个中产阶级家庭倾向于同情法西斯主义者,认为法西斯主义是对抗布尔什维主义的一种必要之恶。然而,在中学和大学,博比奥结识和交好的人主要是一些反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其中重要的有小说家帕韦塞、批评家金茨堡和激进政治家福阿。奇怪的是,他当时并没有遇见反法西斯主义运动最著名的两个人物戈贝蒂和葛兰西,前者于1926年被法西斯主义者所杀害,后者则被监禁于法西斯主义的牢房,并在出狱后不久病逝。虽然与这些反法西斯主义者在一起,但博比奥并不是一位积极的抵抗者。在1997年发表的自传中,他怀着深深的内疚说道,在极度压抑的岁月中,他甚至为了保住工作而宣誓效忠法西斯政府。不过,另一方面,正是这种经历,才使得他后来强调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注重法治、分权和限权的宪政原则。
1943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瓦解,德国入侵,博比奥一下子从对政治漠不关心而变得热情投入。博比奥参加了一个非共产主义的抵抗组织,后来成了行动党的一个部分,他在其中是一个小角色,不过还是参与了一些反对德国人的秘密活动,并因此在1943年到1944年间短暂入狱。解放后,行动党积极推进宪法制定,然而由于缺乏群众基础,博比奥在1946年的制宪国民大会中落选。因此,他回到了学术领域。不过,行动党的口号“正义与自由”却是他随后的大量著作的中心主题,即如何把自由主义者所钟爱的自由与社会主义者所追求的社会正义结合在一起。
说到学术,博比奥在都灵大学读书时研习的是法学和哲学,毕业后,他曾先后于卡梅里诺大学、锡耶纳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教授法学。1948年,他回到都灵大学,接替他的老师索拉里的教席,一直到1972年。期间,他还与科学哲学家杰莫纳特一道创立了跨学科的方法论研究中心。这段时期博比奥的主要成就是在法学领域,根据在都灵大学的讲义,他发表了一批富有成效的著作,其中重要的有《司法规则理论》(1958年)、《法律秩序理论》(1960年),以及关于洛克、康德和法律实证主义的一些研究。这些著作在意大利法学学术圈的位置,堪比哈特的著作。而哈特本人,也曾表达对博比奥的敬意。1972年,博比奥在都灵大学新创立的政治学系中担任教职,标志着他从纯粹的法学理论转向了对政治的关注。这段时期一直延续到他在1984年退休。期间最重要的著作是《民主的未来:为游戏规则一辩》(1984年),这可以说是博比奥最具原创性的著作,并且被评为近五十年来影响西方思想的百部名著之一。
退休之后,博比奥似乎与现实政治联系得更为紧密一些。首先,他作为一位独立的自由社会主义者,被意大利总统任命为终身议员;其次,他于1992年差一点就被选为总统;第三,他对意大利媒体大亨和首相贝卢斯科尼进行了尖锐和直接的批判。
以上关于博比奥浮光掠影的描写显然未能尽述博比奥的传奇人生,更没有抓住博比奥著作的思想内容。译者之所以还不揣浅陋地写上这么几段文字,是因为博比奥这位思想家在国内学界还鲜为人知。译者期待国内学界更加精当、细致的博比奥论述出现。
在博比奥的众多著述中,眼下的这本《左与右》并不是最杰出的,但以其主题的重要性和论述的简洁性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理由很简单:这本书阐明了左与右区分的重要性,强调这一区分仍然有效。对于这一区分的标准,作者自己倾向于平等与不平等、自由与独裁主义,认为通过这两个轴,人们就完全可以理解左与右之间的区分。而正是基于平等与不平等、自由与独裁主义,人们才可以把不同的政治团体划分为极左翼、温和左翼、中间派、温和右翼和极右翼,并且由此把握不断变化着的左翼和右翼。在博比奥看来,这些不同的派别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其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变的东西:对待平等和不平等的态度。总的来说,左派认为不平等应该避免也能够避免,右派则认为不平等是正常的现象。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中译本是经由刘训练君推荐、根据英译本(Left and Right : The Significance of a Political Distinction,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llan Cameron,Polity Press,1996)译出的。译文完成之后,尹继武君阅读了全部文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改建议。在此,译者对他们表示感谢。由于译者学识有限,译文难免错漏之处,愿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陈高华
2008年8月24日,津门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