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附篇
外一章:苏联解体
笔者在上文分析,除俄罗斯和乌克兰外,其他加盟共和国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故此,除格鲁吉亚和摩尔达维亚表现出较强烈的分裂倾向,它们都拥护维持联盟完整。经济上,联盟解体对俄罗斯及乌克兰都没有好处,基于此,笔者在上文判断,俄、乌所要求的并非联盟解体,而是在它们要求的条件下组织新联盟。但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及乌克兰联同白俄罗斯达成明斯克协议,宣判苏联死刑,成立独立国家联邦。这怎样解释昵?
首先,应当留意,经济上依赖俄罗斯及乌克兰的白俄罗斯在12月8日协议仅扮演陪衬角色。其次,除陷于内战的格鲁吉亚外,其余11个共和国12月21日在阿拉木图签署协议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明斯克协议既成事实,其他共和国便只有接受,实力较雄厚及最拥护戈尔巴乔夫的松散联盟构思的哈萨克斯坦,及分裂倾向最强烈的摩尔达维亚都不例外。以上显示,笔者对于俄、乌以外其他共和国的处境及取向的判断,没有出错。俄、乌对自己主宰联盟命运的能力当然清楚不过。它们达成明斯克协议,深知其他共和国除了被迫接受外,没有其他选择。
一般评论把独联体的成立形容为叶利钦/俄罗斯的胜利,这是极之错误的。直到11月下旬,俄罗斯都拥护戈尔巴乔夫的松散联盟建议。11月14日,七个加盟共和国通过新联盟条约草案(详后),俄罗斯包括在内(缺席五国中包括乌克兰)。11月30日,于乌克兰同时选举总统及投票表决独立问题前夕,叶利钦仍然不反对新联盟条约,但表示倘若乌克兰不加入,俄罗斯亦不会参加。[1](按:如前分析,所有加盟共和国当中,经济上对俄罗斯最重要的是乌克兰。)可以看到,直到11月底,俄罗斯依然谋求在它所要求的条件下建立新联盟。
令俄罗斯改变态度的是克拉夫丘克于12月1日宣布不仅苏联不再存在。甚至连10月18日签署的新经济条约(乌克兰于11月6日才正式签署,详后)都因为俄罗斯决定单方面实行经济改革而作废。他建议由乌克兰、俄罗斯及白俄罗斯成立一个斯拉夫经济共同体。[2]三国稍后同意于12月7日在明斯克举行闭门会议进行磋商。
显而易见,俄罗斯最后放弃松散联盟模式是对乌克兰所作出的让步。我们稍后将分析为什么它同意作出这个让步。
综合上述,除就乌克兰外,笔者上文关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共和国就新联盟问题的取向的判断,大致上是正确的。为什么就乌克兰的判断会出现偏差?
其实,如笔者所料,跟其他共和国一样,乌克兰亦希望能尽可能维持旧联盟的经济完整性。1991年10月1日,12个共和国草签一份新经济条约,设立共同经济区。条约草案由亚夫林斯基及西拉耶夫联同12国代表共同草拟(西拉耶夫于9月27日辞去俄罗斯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一职,集中处理跨共和国经济委员会主席及苏联国民经济应急管理委员会主席两个职位的职务)。内容包括:商品、服务可自由出入各共和国,共和国互相不设关税;维持卢布作为共和国之间贸易的货币;各共和国可发行自己的货币;成立类似美国联邦储备局的跨共和国银行体制;共和国互相协调财政及货币政策;共和国就能源及运输进行紧密合作;共和国边界五十年不变等。[3]
10月10日,乌克兰总理域·福金(V.FOKIN)就以上条约表示:“我们(按:指各共和国)不能独立地生存。这样的一个条约是极度必要的,只要它不危害签署国家的国家主权。”[4]
10月18日,八个共和国正式签署条约。(按:其实条约仅属于一份意向书,具体细节有待17份尚待磋商的协议落实。)[5]乌克兰当日没有签署,据报导是出于就货币、跨共和国银行体制及如何分担苏联外债这几方面的问题有不同意见。[6](其他缺席共和国为摩尔达维亚、阿塞拜疆及格鲁吉亚,原因不详。)
11月6日,乌克兰及摩尔达维亚正式签署条约。[7]
较早之前,十个共和国(乌兹别克及阿塞拜疆除外)和西方七个发达工业国家于10月28日就苏联外债问题签署备忘录。各共和国同意承担连带责任(JOINT AND SEVERAL RESPONSIBILI-TY),即不把本金拆开由各共和国各自承担一部份。[8]
11月19日,九个共和国正式批准备忘录。乌兹别克及阿塞拜疆要求在澄清一些细节后才签署。乌克兰表示在乌兹别克、阿塞拜疆未签署及在各国未能就如何摊分苏联海外资产达成协议前,不会签署。
11月21日,七个发达工业国家先同八个共和国(上述九个减去格鲁吉亚)正式签署协议,其余四个共和国可于后来加入。协议容许共和国延期一年偿还36亿美元债项;七个发达工业国同意给予各共和国10亿美元新贷款。[9]
新经济条约规定各共和国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在经济崩溃的环境底下,各国急切谋求自救,进行协调在实际上仅属于良好愿望。倘若无法取得协调,其他共和国便必然会被俄罗斯牵着鼻子走,否则便有被它鲸吞之虞。例如,俄罗斯1992年1月2日单方面取消物价补贴,放开价格,包括乌克兰克在内的其他共和国只有跟随,不然,俄罗斯人便会四处到其他共和国抢购低价货品。
就乌克兰而言,既然协调几乎没有可能实现,避免被俄罗斯主宰或吞噬的最有效手段,便是发行本国货币(乌克兰是各国当中最先提出及最坚决要执行发行本国货币的共和国)。乌克兰及一些其他独立国1月开放物价后发行购物券,便是在未发行本国货币前所作出的一种临时安排。
发行本国货币当然也是实行独立货币政策的前提。独立货币政策对于防止俄罗斯的经济霸权主义至关重要。1991年9月,苏联国家银行终断给乌克兰供应卢布,乌克兰因此而没有货币支付9月份旳工资。[10]直到1991年底,莫斯科对乌克兰增加卢布供应的要求,置若罔闻。[11]因国家银行不停印制钞票而持有大量卢布的俄罗斯人便因此能蜂拥往乌克兰进行形同掠夺的捜购。
以上表明,乌克兰要跟俄罗斯经济上平起平坐,发行本国货币是必要前提。从这个角度看,新经济条约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代表乌克兰的胜利。
乌克兰11月19日拒绝批准外债备忘录是有根据的。八·一九政变流产后,俄罗斯陆续接管苏联政府国内外的资产。在未能就如何摊分苏联资产达成协议前,乌克兰绝对有理由拒绝承担苏联外债的连带责任。
乌克兰谋求在自己要求的条件底下维持旧联盟经济完整性的努力,取得一定成就。那为什么它要拒绝维持一个松散政治联盟?现在看来,笔者当初认为乌克兰这方面的取态,没有因为八·一九政变流产所提供的契机而出现转变的判断,确实出了偏差。出现偏差原因是笔者当时忽略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并非空泛的民族主义,而是一个经济因素。(笔者强调这点并非完全抹煞民族主义的作用,但民族主义本身往往亦以经济为唯物基础。)
八·一九政变流产为分裂主义者提供梦寐以求的契机。但不计波罗的海三国,除了乌克兰外,其他共和国都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搞实质的独立。这是出于笔者在上文分析的经济因素。
乌克兰的情况却有别于其他共和国。除俄罗斯外,它是最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共和国。它的发电工业在东欧有庞大现成市场。只要能够一定程度上维持旧联盟经济上完整,它的农业、钢铁工业及暖水港口便能保持俄罗斯的庞大市场及水路运输需要(旧苏联所有港口当中,只有位于乌克兰的黑海港口冬天期间不受冰封)。乌克兰主要进口为原油、木材等,供应来源自然是俄罗斯。(乌克兰本地生产仅能满足能源需求六成。)但显然,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经济关系是互补不足,而非单方向的依赖。
维持政治联盟经济上对乌克兰十分不利。俄罗斯人口占旧苏联总人口51%。加上其他共和国经济上对俄罗斯的依赖比对乌克兰为大,任何新政治联盟必定由俄罗斯主宰无疑。根据戈尔巴乔夫八·一九政变流产后提出的新政治联盟协议草案,中央政府(架构包括总统、副总统及国会)负责国防及外交政策。旧苏联仍然是军事超级强国,即使实行裁减军备,军费开支仍涉及庞大数字。换句话,乌克兰会因为维持政治联盟而需要负担很大程度上不由它控制的巨额军费开支。新政治联盟协议草案规定主权国对外可建立独立贸易关系,但这些关系不得违反联盟的外交政策及义务。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对外贸易需要显然有所不同。换句话,维持政治联盟表示乌克兰在建立对外贸易关系时会受到由俄罗斯主宰的联盟的外交政策掣肘。
踪合上述,只要旧联盟的经济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维持政治联盟便会对乌克兰产生不利经济作用(这是乌克兰缘于它的经济实力所处于与其他共和国有别的独一无二的位置)。乌克兰把握八·一九政变流产提供的契机决意脱离联盟实属非常符合情理。它8月24日宣布独立后表明,不打算参加任何新政治联盟。新经济条约制订进展大致符合乌克兰的要求,它更加没有改变上述态度的需要。
俄罗斯于政变流产后陆续把苏联中央政府的部门、资产、职能篡夺、接管,充满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完全无视其他共和国。
政变失败后,俄罗斯便成立俄罗斯中央银行及俄罗斯外贸银行。俄罗斯企业把大量卢布及硬货币存款、资金从苏联国家银行及苏联外贸银行转到俄央行及俄外贸银行。根据中央政府规定,国家与外贸企业外汇倒四六分成(即国家占四成,企业占六成)。但政变后,俄罗斯境内外贸企业拒绝执行有关规定。[12]
共和国拒绝向中央政府履行财政上缴任务(见第廿二章),国家银行及联盟外贸银行的存款基础又被汲干,联盟政府财政自然拮据。1991年11月头,戈尔巴乔夫要求国家银行供应财政部300亿卢布,以缓解政府财政燃眉之急。[13]但国行本身已变得一穷二白,没有俄央行的帮忙便无法满足戈的要求。戈唯有向叶利钦求救,却被叶所拒绝。[14]
11月15日,叶利钦下令由12月1日开始,除克格勃、国防部、外交部、铁路部及核能部外,俄罗斯将终止为其他联盟政府部门提供财政。[15](叶这个决定于10月15日已预早宣布。)[16]同一日,俄罗斯停止给联盟政府原油出口发出口许可证;宣布短期内接管联盟政府的煤、黄金及钻石出口(俄罗斯10月已接收境内黄金、钻石及贵金属矿场,仅给联盟政府上缴小部份生产,为中央政府赚取外汇)。[17]
11月22日,俄罗斯国会通过法例,由俄央行接管国家银行及苏联外贸银行。法例规定,国家银行把全部资金存放于俄央行;外贸银行重新向俄罗斯政府登记为贸易银行,负责替联盟偿还外债;1992年1月1日开始,俄央行将成为发行卢布的唯一合法机关。[18]
11月28日,苏联外贸银行宣布由于缺乏外汇,暂停向客户提供现汇。[19]同一日,最高苏维埃上议院批准国家银行向联盟政府提供900亿卢布,以供联盟政府未来三个月周转。但国行行长格拉先科向最高苏维埃报告,国行能调动的资金仅30亿,而由于银根紧更将于29日停止向联盟政府提供款项。[20]
联盟政府财政没有着落,身陷倒闭边缘。叶利钦有计划、有部署地把联盟政府赶致绝境才于最后关头伸出援手,承担联盟政府12月份的工资开支。[21]
11月29日,俄罗斯通过法例接管联盟政府外交部国内外所有资产。[22]12月1日,俄罗斯接管联盟政府财政部。[23]
以上一连串发展告诉乌克兰,它对于新政治联盟会被俄罗斯主宰,因而参加该联盟会令自己蒙受经济损失的担忧完全有根据。既然俄罗斯为了自身利益亦表明会尽力维持旧联盟的经济完整性(焦点在贸易关系),乌克兰便没有理由改变政治上脱离旧联盟的计划。
鉴于上述,戈尔巴乔夫复职后致力于建立一个松散联盟的努力一早便注定要失败。
1991年10月11日,戈尔巴乔夫向各共和国提交一份新的新联盟条约草案。内容包括:联盟易名为“自由及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政府负责国防及外交政策;主权国对外可建立独立领事、贸易及外交关系,“只要这种关系与联盟的国际义务相一致“;主权国有自己的政府体制;联盟总统五年一任,经普选产生,最多连任两届;共和国参加新联盟以自愿为原则,预早一年通知后便可退出;联盟国会最高苏维埃由共和国院及联盟院组成等。[24]
10月23日,乌克兰表示将建立本国军队,人数42万,黑海舰队部份船只应归乌克兰所有,苏联核武应置于各国共同控制之下。[25]
11月14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塔吉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及阿塞拜疆出席新联盟条约会议,通过条约草案。草案亦于同一日得到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26]
11月29日,苏联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与除阿塞拜疆外的其他11个共和国国防部签署协议,同意共和国可建立本国部队。[27]
30日,叶利钦表示若乌克兰不参加新联盟,俄罗斯亦不会加入。[28]
12月1日,乌克兰同时进行独立投票及选举总统。克拉夫丘克顺利当选;赞成独立票数高达九成(按:乌人口中五分一为俄罗斯人,赞成比率达九成表示部份俄罗斯人亦支持独立)。克宣布由于俄罗斯决定单方面实行经改,新经济条约作废。他建议成立斯拉夫经济共同体,各国有自己货币,贸易收益存放于一间由斯拉夫族三国共同拥有的银行,盈余、赤字以硬货币及信贷结算。[29]
12月2日,叶利钦宣布承认乌克兰为独立国家。7日,俄、乌、白俄三国首脑在明斯克举行闭门会议,商讨斯拉夫经济共同体问题。8日,三国达成协议,成立独立国家联邦。
9日,戈尔巴乔夫反对由俄、乌、白俄三国私自决定苏联命运,要求召开人大,或经由全民投票决定。
10日,沙波什尼科夫表示拥护独立国家联邦。同日,戈尔巴乔夫与国防部、参谋部首脑会面。笔者在第廿七章分析,武装部队于八·一九政变前已出现分裂。政变结果,淸楚说明拥护俄罗斯的力最在武装部队中已占主导。戈尔巴乔夫希望军队会反对明斯克协议显然属于白日造梦。(独立国家联合体于12月21日成立后,很多军官要求武装部队维持统一,不外乎是代表俄罗斯针对乌克兰讲说话。)
11日,叶利钦会见国防部、参谋部及俄罗斯各军区首脑、司令。会后,叶表示武装部队拥护明斯克协议。[30]
12日,克拉夫丘克任命自己为乌克兰境内所有武装部队总司令。[31]17日,戈尔巴乔夫终于接受现实,同意年底前结束旧联盟。19日,俄罗斯接收克里姆林宫,解散苏联外交部。21日,除陷于内战的格鲁吉亚外,其他11个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沙波什尼科夫被任命为独联体武装部队临时总司令。25日,戈尔巴乔夫正式辞职。30日,独联体各国元首在明斯克举行会议,协议:①成立战略核武统一司令部,核按钮由叶利钦控制,但任何决定需得到另外三个拥有战略核武的独立国(乌、白俄、哈)元首同意,以及需征询其他独立国家元首意见;②成立协调机关——国家元首会议(两年开会一次)、政府首脑会议(一年四次会议)、大使委员会(常设机关);③独立国家可于两个月内决定是否成立本国军队,或接受独联体统一指挥。
就俄罗斯而言,保持政治联盟对它最为有利。那为什么它同意向乌克兰让步?
俄罗斯阻止乌克兰独立的办法不外两个:军事侵略或仿效苏联1990年春对付波罗的海三国的做法对乌克兰进行经济封锁。
军事上,乌克兰当然无法匹敌俄罗斯。但首先,鉴于苏联当时的混乱状态,俄罗斯人及部队不会支持任何军事行动。其次,任何军事行动都不会得到西方国家谅解,西方经援便会切断(虽然援助为数不多,但俄罗斯极希望政局稳定后援助会迅速攀升)。再者,任何军事行动只会延长经济混乱。况且,俄罗斯经济上能否承担军事行动也不无疑问。鉴于上述,笔者相信军事解决办法从来没有在俄罗斯考虑范围之内。
如前所述,俄罗斯经济上对乌克兰的依赖不下于乌克兰对俄罗斯的依赖。故此,经济封锁只会带来两败俱伤,把双方的经济从现存的崩溃状态更加推向深渊。
强迫不通,利诱亦无法见效。新经济条约容许各国发行本国货币经已是俄罗斯所能够作出的最大让步,但效果恰恰相反,不仅无法改变,更助长乌克兰的去意。
苏联经济1990年出现滑坡的情况第廿一章已有所分析。1991年的经济环境更趋恶劣。1月至9月,国民收入下挫13%;入秋,通胀升至周率3%。[32]卢布8月份发行量达2,500亿,相等于1990年全年发行数目。[33]原油产量由1990年5.7亿吨(按:1989年为6.1亿吨)再降至5.25亿吨(1992年估计数字)。[34]俄罗斯1991年农业生产估计比1990年下滑20%。[35]根据格拉先科报告,1991年全年财赤将由1990年600亿卢布升至2,530亿。[36]
第廿二章分析,1990年的滑坡缘于政治因素。这种情况延续到1991年。八·一九政变流产使政局更趋混乱,经济崩溃更加恶化。在这种环境下,为防止国家焚身于燎原整个苏联的经济崩溃火焰,尽快恢复政局稳定显属燃眉之急。既然乌克兰去意改变不了,俄罗斯便唯有接受它独立,谋求尽快创造防止经济继续下滑所需的政治环境。
俄、乌成立独联体,希望维持旧联盟的经济完整性。但事物的发展逻辑往往超出人的主观意愿及原来预算(戈尔巴乔夫最有资格为这一点现身说法)。独联体把旧联盟解体,由此而被解放出来的分裂因素会否最后发展到把独联体也解散呢?
1991年除夕
——全书完——
注:
[1] 《文汇报》,1991年12月1日。
[2] 《经济学人》,1991年12月7日号,页55。
[3] 《文汇报》,1991年10月2日及3日。
[4] 转引自《南华早报》,1991年10月12日。
[5] 《经济学人》,1991年10月19日号,页58。
[6] 《南华早报》,1991年10月20日及11月7日。
[7] 《南华早报》,1991年11月7日。
[8] 《南华早报》,1991年10月30日及11月7日。
[9] 《南华早报》,1991年11月22日。
[10] 《经济学人》,1991年9月28日号,页59。
[11] 《文汇报》,1991年12月31日。
[12] 《南华早报》,1991年11月21日。
[13] 《南华早报》,1991年11月2日。
[14] 同上注。
[15] 《南华早报》,1991年11月17日。
[16] 《文汇报》,1991年10月17日。
[17] 《文汇报》,1991年10月17日;《南华早报》,1991年11月17日
[18] 《文汇报》,1991年11月23日;《南华早报》,1991年11月23日。
[19] 《南华早报》,1991年11月30日。
[20] 《文汇报》,1991年11月30日;《南华早报》,1991年12月1日。
[21] 《南华早报》,1991年12月1日。
[22] 《文汇报》,1991年11月30日。
[23] 《文汇报》,1991年12月4日。
[24] 《文汇报》,1991年10月11日。
[25] 《文汇报》,1991年10月24日。
[26] 《文汇报》,1991年11月16日。
[27] 《文汇报》,1991年12月1日。
[28] 同上注。
[29] 《经济学人》,1991年12月7日号,页55。
[30] 《南华早报》,1991年12月12日。
[31] 《文汇报》,1991年12月13日。
[32] 《文汇报》,1991年10月2日。
[33] 同上注。
[34] 《文汇报》,1991年10月17日。
[35] 同上注。
[36] 《文汇报》,1991年11月20日。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