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二十九、东德、捷克、保加利亚及罗马尼亚变局历程


29.1 东德变局
29.2 捷克变局
29.3 保加利亚变局
29.4 罗马尼亚变局


  根据上一章的分析,东德、捷克、保加利亚及罗马尼亚四国所进行的经济改革,无论就其持续性、相对稳定性、大胆程度、深入性或覆盖面而言,都不能跟匈牙利及波兰(于八十年代)所实行的改革相比。[181]东德的“计划改进”或“计划完善化”把部份权力下放给企业集团,企业却一点也没有松绑。按本文的分析范畴,集团总主任在社会生产关系的位置,应该归纳于传统官僚资本阶级,而非新兴干部阶级。捷克八十年代初实行的措施毫无新意。保加利亚自1978-79年开始陆续实行一连串措施,但都属于谨小愤微的改动。罗马尼亚透过军事式的手段来减低国家财政负担,经济管理体制为东欧“最集中、最缺乏弹性的制度“。[182]
  基于上述,我们有理由作出如下判断:一如苏联的情况,东、捷、保、罗四国原统治阶级内部,没有孕育出一个新兴干部阶级。事实上,突变发生之前,四国执政党内尽管有声音要求跟随苏联进行经济及政治改革,它们之中没有出现过一个能与匈共改革派或波共改革派互相辉映的党内改革派。不仅如此,可以这样说,甚至连有系统的党内反对力量也没有出现过(详后)。突变期间出现的所谓「改革派」(如东德的克伦茨)根本毫无改革资历。
  可兑换货币外债危机在匈牙利和波兰变局所起的作用上文已有所分析。如上一章指出,捷克和罗马尼亚在1989年没有外债危机。东德处境较为困难,但与匈牙利及波兰陷于破产的情况仍有一段远距离。保加利亚是唯一出现危机的国家。它厉行紧缩乃无可避免。事实上,事变后首任政府便宣布实行紧缩政策。但假使没有发生匈牙利、波兰、东德、捷克各国变局在先,又没有苏联因素存在,笔者不以为保加利亚不能在维持共党专政的条件下实施紧缩。
  八十年代初以来,东德和捷克均没有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稳定。罗马尼亚人民生活最困苦,1989年以前已爆发过几起小规模动乱,但一一被平息。1989年10月前,东、捷、保三国皆没有发生缘于人民“经济生活上不能活下去”的社会动荡。三个国家当中,人民的潜伏经济不满应以东德最大。理由是东德人有西德做对照。这种不满在1989年10月爆发的群众运动应产生一定作用。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波兰80年、88年及89年初的模式没有在以上三个国家出现。即使在人民生活最穷困的罗马尼亚,亦没有爆发波兰式的罢工,工人没有成立罢工委员会。起义是人民包括经济不满在内的各种不满集中在一起的总爆发,民粹主义味道盖过一切。
  综合上述,东、捷、保、罗四国出现突变的原因与波兰和匈牙利完全不同。四国变局纯粹是波、匈两国变局加上苏联因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如笔者在《引言》所说,由于四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在事变前没有出现内在变化,所以四国缘于外在因素的变局都以民粹主义色彩浓厚的自发群众运动为开端,与波、匈两国变局的情况完全两样。[183]

东德变局


  对于匈牙利及波兰改革派来说,苏联实行“重整”及“开放”正切合它们本身的需要。但“重整”和“开放”与德共的利益背道而驰。德共对“重整”的态度是,苏联出现经济困难,所以它需要“重整”,但东德经济表现良好,故“重整”不适合东德。[184]
  1987年10月,德共喉舌《新德国报》发表义章批评《忏悔》为“虚无主义”。1988年夏,马列主义研究室代表在六中全会上抨击:“苏联得来不易的和伟大的历史正在被人歪曲”。[185]1988年4月,《新德国报》把“重整”和“开放”比作布拉格之春。[186]10月,由于苏联月刊SPUTNIK刊载两篇文章,批评第三国际和德共策略错误,给法西斯主义的胜利制造机会,德共把该刊的德文版查封。[187]同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现存问题」会议上,德共代表团团长抨击一些经互会国家企图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188]
  尽管德共极力加以制止,“重整“和“开放”也无可避免地波及东德。1987年秋,作协代表大会上,一些作家批评政府的检查制度,认为有需要把它废除。[189]9月,政府容许一些独立和平主义组织携同自己的横额参加官方主办的一次和平主义示威游行。[190]但未几,政府便采取压制手段。11月,一些独立和平主义分子被逮捕。1988年4月,电视及电影制片人代表大会被迫闭门召开。[191]异议分子唯有利用教会的庇护、掩护继续进行活动。[192]
  1988年夏天,东德最权威的哲学期刊DEUTSCHE ZEITSCH-RIFT FUR PHILOSOPHIE发表文章讨论“重整”及“开放”的普遍必要性。[193]三期之后,该刊再刊登另一篇文章以隐晦的笔法谈论“政治发展”、“国家财产新结构”、“更多人参与社会的政治安排”等议题。[194]但以上仅属于绝无仅有的个别声音。德共内部当然有思想取向上拥护戈尔巴乔夫路线的人,但直到突变前,德共之内谈不上有成形的反对派。
  1989年5月2日,匈牙利把与奥地利接壤的边界的铁丝网拆除,点起东德移民潮的火焰。8月,数以百计的东德人逃进布达佩斯、布拉格及东柏林的西德使馆。9月11日子夜,匈牙利政府军方面把东德和匈牙利1969年签署的有关条约[195]“暂时休止”,把匈、奥边界开放。理由是匈牙利1989年较早之前成为首个签署赫尔辛基条约(HELSINKI FINAL ACT)及联合国难民公约的华约成员,因而为了履行对西方的责任,不能继续履行东匈的条约。[196]接着三天,超过15,000东德人取道匈、奥前赴西德。东德于是停止批出前往匈牙利的出境签证。东德人改赴捷克(不用出境签证),逃入西德驻捷克使馆。9月30日,西德外长根舒尔宣布收容滞留布拉格西德使馆的3,500东德人。10月中旬,离境人数突破5万。
  西德对东德技术工人无任欢迎[197],所有入境者一律获发100美元现金,在未找到工作前,享受失业津贴。
  东德政府对逃亡潮束手无策,充份显示它在新国际环境下的脆弱。加上团结工会政府较早之前成立、匈牙利决定举行多党制选举和戈尔巴乔夫采取不干预政策,东德人的反抗信心大大增强。
  早于8月,约50名异议分子召开会议,成立新论坛,发表一份名曰《八九起点》(DEPARTURE 89)的文件。[198]
  10月7日国庆节上,数以千计群众在柏林、杜雷斯顿及莱比锡举行示威,要求政府进行改革,拥护正在东德参加国庆庆典的戈尔巴乔夫之声不绝耳。示威者在莱比锡和杜雷斯顿与警察发生冲突。9日,10万人在莱比锡进行示威,群众高喊“戈比!戈比!”(戈尔巴乔夫简称)。据一辑未经证实的报导称,坦克奉召驻守城中主要据点,「开枪」命令于示威举行前半小时才取消。[199]如前所述,国庆庆典上,戈尔巴乔夫警告东欧各领导人不得进行镇压。所以,不论昂纳克等强硬派的主观意愿如何,在当时的国际形势底下,“中国的解决方法”根本不在日程上。据另一项报导说,10月16日,昂纳克在保安首脑克伦茨敦促下签署「不得开枪」的命令。[200]值得留意,克伦茨其实也应被视作强硬派,他较早之前曾对六四的解决方法加以赞许。18日,昂纳克辞职,由克伦茨接替。处于守势的德共显然希望能够透过局部的让步挽回局势。
  11月4日至6日,全国各地200万人举行示威,东柏林150万人口中75万上了街,莱比锡50万人口中35万参加了游行。8日,21人政治局及44人内阁总辞。9日,柏林围墙开放。据克伦茨自己说,开放围墙是他的决定。但据围墙守卫指挥官后来称,他们没有接到开放的命令,守卫是在群众压力底下迫于无奈把围墙开放的。[201]
  围墙开放当日,克伦茨承诺举行“自由、民主及不记名普选”。德共作出一连串让步:出国自由、言论、出版及结社自由、把旧领导层祭旗(个别拘控以贪污罪名)、承诺进行市场化改革……。由杜雷斯顿党魁莫德罗领导的新联合政府27名部长中4个卫星党共占11席。11月13日,议会以不记名投票选出非共议会主席——农民党领袖马洛伊达。月底,克伦茨向反对派建议召开圆桌会议,议程包括多党制选举。12月1日,议会废除宪法中规定一党专政的条文。5日,克伦茨联同9人政治局及163人中委会总辞。60,克伦茨辞去国家元首职位;昂纳克及104名前政治局委员及党员被捕;非共人士、自由民主党领袖格拉赫出任临时国家元首。7日,圆桌会议达成协议,多党制选举定于1991年5月6日举行。9日,德共紧急代表大会选出吉西为党主席(职业为律师的吉较早之前于9月代表新论坛向法庭申请合法化)。17日,德共第二轮紧急代表大会把党名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党”,通过一份临时党纲。
  变局之初,两德统一问题没有提上日程。领导群众运动的新论坛最初反对统一。西德总理科尔11月期间仍限于“邦联结构”、两德之间建立“契约社会关系“(“CONTRACTUAL COMMUNITY”)这类构想。1月底,游行示威中涌现要求统一的口号。科尔态度有所转变。12月19日,科尔和莫德罗在杜雷斯顿会面,讨论统一问题。199。年2月7日,科尔成立统一委员会。
  截止1990年2月底,离境人数超过340,000O统一趋势无法阻挠。莫德罗宣布把5月大选提前于3月举行。3月12日,圆桌会议召开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建议统一后的德国应在宪法规定保留东德的社会保障措施。
  统一问题成为竞选焦点。竞选被西德基民党和社民党垄断、支配。东德的德国联盟和东德社民党变成它们的傀儡。3月13日,科尔宣布以一对一比率实行两国货币统一,以令东德人无法抗拒的利诱拉票。
  3月18日,大选举行,共24个政党、政团参选。全部政党、政团一律同意统一,但新论坛、民社党等主张统一过程应该循序渐进。投票结果如下(表29.1):

表29.1:东德1990年3月18日选举结果
 票数(%)席位(总数400席)
德国联盟*48193
其中基督民主联盟(41)(163)
社民党2287
自由民主派联盟521
民社党1665
九0联盟**334
其他6 
*由基督民主联盟、民主社会联盟及民主醒觉组成,科尔的傀儡联合体
**由新论坛及一些其他左翼团体组成。
资料来源:《经济学人》,1990年6月23日号,页46。

  说一对一兑换率赢得大选毫不夸张。德国联盟成员团体本来是德共卫星党,根本毫无公信力。科尔选择马齐埃尔(LOTHAR DE MAIZIERE)为基民联盟及德国联盟领袖,是因为考虑到他以前在基民联盟从未担当过重要角色,所以受丑闻牵连的机会较低。民社党的表现不弱,它在东柏林获得30%选票,仅次于社民党(35%),远高于德国联盟(22%)。曾经动员数十万以至百万群众上街的新论坛在群众被西德马克掩盖眼睛的情况下一败涂地,为东德变局写上充满讽剌的一页。
  选举结束后,科尔马上宣布7月1日起终止给予移民发现金和失业津贴。4月12日,马齐埃尔出任东德总理。
  5月12日,两德同意7月1日实行货币统一。31日,东德国会通过法例把民社党财产冻结。7月16日,戈尔巴乔夫同意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8月31日,两德签署协议,10月3日实行统一,12月2日举行全德大选,10月3日至12月2日期间,东德国会议员列席西德国会,但没有投票权。9月12日,英、美、法、苏及两德就两德统一签署四加二协议。10月3日,两德正式统一,西德完成政治上把东德吞噬的过程。

捷克变局


  和德共一样,捷共主流派反对“重整”和“开放”,对有关苏联改革的消息及文章实行半封锁。[202]反对的借口和德共同出一辙:苏联的改革可能适合苏联,但不适合捷克。[203]
  捷共内部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反对派,拥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限于个别声音[204],其中最有实力者为总理史特劳高。如前所述,史给予1966年的经改高度评价。他希望能借助苏联的改革压力把经改提上捷共日程。
  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为捷共领导层带来一个独一无二的、十分头痛的问题。虽然戈于1989年7月才正式宣判勃列日涅夫主义死刑,但他一早便已提出「不干预别国内政」原则。按照这个原则,华约集团镇压布拉格之春显然应该受到谴责。但捷共现领导层却借助该次镇压得以上台。1987年春戈尔巴乔夫访问捷克,一般估计他可能会藉此机会谴责68年的镇压。但估计结果落空。[205]捷共捏一把汗。不过,捷共仍然未完全过关,因为「八」字在捷克具有特别意义:1918年立国、慕尼黑协议于1938年签署、捷共专政始于1948年、68年布拉格之春。1988年的来临令现领导层不寒而栗。
  基于上述,现领导层不得不作出一些象征式的让步,如增加有关苏联改革的报导、不公开反对“重整”和“开放”、稍为放宽出国限制等。[206]为了团结党内大多数以应付1988年可能会发生的变化,领导层同时把著名强硬派分子彼拉克(V.BILAK)和史特劳高的职务解除。[207]
  88年果然出现纪念布拉格之春的示威,但没有发生重大事故。[208]
  布拉格之春被镇压后,民间异议运动没有完全消失。1977年,数百名异议分子签署《七七宪章》。一些积极分子仿效波兰社会自卫委员会,成立保卫受迫害者委员会(捷文简作VONS)。投身这种半地下活动的人多为文化界及科学界知识分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沉寂多年的半地下活动渐渐复苏。1988年秋,著名离心分子哈维尔因接受西方电台访问和呼籲人民进行抗议而下狱,1989年5月方获释放。
  捷共总算平安渡过1988年。但当局惊魂未定,匈牙利和波兰变局便先后爆发。捷克人民(以年青人和学生为先锋)受到很大鼓舞。1989年8月底,布拉格之春镇压廿一周年纪念曰,七至八千群众举行示威。积极分子征集35,000个签名要求平反布拉格之春。
  10月,东德爆发突变。月中,政府拘捕地下刊物LIDOVE NOVINY两名编辑,逾百记者(大部份为政府雇员)签名要求政府释放两人。[209]28日,六个民间异议团体发动立国七十一周年纪念示威,参加人数超过一万。11月17日,五万群跟在布拉格温斯洛思(WENCESLAS)广场集会,要求雅克什下台。示威期间爆发警民冲突,据报导一名学生被殴打致死,是谓“11月17日屠杀”。据布拉格党魁兼政治局委员、著名强硬分子米·史塔班(MIROSLAV STEPAN)事后披露,“屠杀”乃苏联克格勃、捷共党内「改革派」和保安警察共同策划的演出。传闻被打死的学生实为一名保安警察。[210]目的在于迫雅克什下台。据报导,军队17日奉雅克什命令开入布拉格,保安警察占据国家电视台。其他政治局委员立刻召开中委会会议,会议决定不使用武力对付示威。
  17日之后,几乎每一日都有示威发生。18日,捷共宣布重新评价布拉格之春。19日,公民论坛成立。资深异议分子如哈维尔顺利掌握民粹运动的领导权。24日,杜布切克从斯洛伐克赶赴布拉克,在温斯洛思广场向群众发言。杜表示拥护公民论坛,但维持自己对“人道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日,雅克什联同政治局其他12名委员向中委会紧急会议集体辞职。中委会选出卡·乌尔班内克(KAREL URBANEK)出任总书记及成立9人新政治局,与68年镇压有牵连的成员全部出局。26日,由于公民论坛不满新政治局仍包括一些著名保守分子,乌尔班内克再召开中委会,把史塔班等人清除出政治局。
  27日,全国响应公民论坛的号召进行两小时总罢工。28日,哈维尔与总理阿当麦(LADISLAV ADEMEC)会面。阿同意:删除《宪法》第四条(该条义规定实行一党专政);成立包括非共人士的新内阁;马列主义不再成为必修科;平反布拉格之春;废除所有出境限制;解除出版及传媒检查制度。哈维尔仍然表示不满意,进一步要求:胡萨克辞职;通过法例保障新闻及集会自由;解散人民卫队(即捷共私有部队);释放所有政治犯;举行自由选举;实行市场化经济。[211]
  29日,议会以309对零票通过废除一党专政,过程由电视现场直播。12月3日,阿当麦组织新内阁,21名成员中5名为非共人士。公民论坛表示不接受。阿当麦拒绝妥协,毅然请辞。胡萨克提名副总理马·卡尔法(MARIAN CALFA)为新总理,并表示他会于新政府成立当日辞去总统职位。9日,卡尔法宣布新内阁名单,21名成员中捷共占过半数。公民论坛表示不接受,警告会号召罢工。卡尔法被迫让步,把名单修改成非共人士占11席。10月,新政府就职,胡萨克辞职。
  12月29日,捷共再让步,哈维尔成为四十一年来第一个非共人士出任(临时)总统。多党制选举定于6月8日至9日举行。选举结果如下(表29.2)。

表29.2:捷克1989年6月国会下议院选举结果
 票数(%)议席(总数150)
公民论坛/公民反对暴力*4787
捷共**1423
基督民主党1220
其他1220
*公民反对暴力为公民论坛在斯洛伐克的兄弟组织,由脱离捷共的卡尔法领导。
**捷共是东欧六国中唯一一个维持共党纲领及党名的前执政党
资料来源:《经济学人》,1990年6月23日号,页46。

  卡尔法获得留任为总理。7月5日,国会选出哈维尔为正式总统,任期两年。
  捷克变局有两点值得留意。
  别于东德的情况,工人阶级在变局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组织性。全国各地有超过一万个罢工委员会成立。这些委员会当中一部份其实属于公民论坛在企业所建立的细胞组织。其余则独立于公民论坛。[212]
  但应当注意,这些所谓罢工委员会并非诞生自工人的经济斗争。(如笔者在第一章指出,1989年11月27日两小时总罢工不是经济性罢工)。它们亦没有组织任何经济性的罢工行动。[213]换句话,不能把它们视作一般意义的罢工委员会。
  变局过程中,工人阶级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进行有明确阶级内容的斗争。上述两小时总罢工是响应公民论坛的号召所进行的警告性政治示威行动。根据柯尔自己说,工人关心哈维尔能否当选总统比关心自己的阶级需要更多。[214]
  据报导,罢工委员会以「清理」由捷共控制的工会为目标。[215]这不外乎是整个把共产党官僚拉下马的运动的一个组成部份。「清理」对象是捷共的工会干部;工人没有对拥有生产资料的人进行斗争。
  综合上述,罢工委员会的出现没有改变群众运动作为民粹运动的性质。
  运动的性质决定了领导组织的属性。公民论坛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左中右大联盟,以个别著名资深异议分子做号召。如《经济学人》指出,它“由激进左翼到激进右翼都有”。[216]在一个民粹主义压倒一切的运动,不同政治派别坚持提出自己的独立纲领只会自寻短见。

保加利亚变局


  苏联的改革也令寂肃的保加利亚政治气候露出一些生气。1987年下半年,个别报刊发表几篇生动的文章,讨论经济及社会问题。民间出现少数关注生态的团体。[217]
  1986年春,政府在企业实行“自管”。企业干部及企业经济会议成员经由工人选举产生。[218]1987年12月,政府颁布选举条例。以前,候选人须经由保共、爱国阵线或其他官方、半官方团体提名。名义上,市民亦可提名,但获提名者必须得到百分之廿选民签名支持,方可参选。换句话,市民的提名权乃一纸空义。现在,提名赞助人的数目减至:国会选举:500人;地区及市议会选举:100人;市长选举:30人。条例还规定投票以不记名方式进行。[219]
  不过,“自管”和选举条例都受到很多掣肘。经由工人选出的企业干部和经济议会成员必须首先获得“负责机关”(即党组织)批准才可履新。所有获提名者要经过由保共所控制的选举委员会评定符合资格方可参选。结果,1988年2月地方选举中,每19个获提名人当中仅1人获准参选,令最后候选人名单几乎清一色来自统战组织爱国阵线。[220]
  保共内部的反对势力十分薄弱。1988年7月中全会上,以朱·亚历山大洛夫(CHUDOMIR ALEXANDROV)(当时被视作有机会继承日夫科夫的人选)为首的一批拥护进行改革的委员全部被清除。[221]西方专家把保共内部的政治气候、形势与德共相提并论。[222]
  1989年10月底,保加利亚民间生态组织“生态开放”(ECO-GLASNOST)(当时成员人数101个)征集逾7,000个签名,要求就两个河床改道计划进行公开讨论。警察把组织者拘捕,但不久后便放人。[223]29日,日夫科夫表示容许异议组织存在。
  11月3日,索非亚四千人示威,要求民主和“透明度”。警方没有进行干预。数日后,外长彼·姆拉德诺夫(PETER MLADENOV)与戈尔巴乔夫会面。10日,日夫科夫向中全会辞职,由姆拉德诺夫接任。17日,电视现场直播国会会议。日夫科夫被撤国家主席职位,由姆拉德诺夫接替。姆拉德诺夫表示“个人而言,我拥护自由选举”。[224]18日,首都逾10万人示威,要求自由选举及审讯日夫科夫。25日,官方透露当局成立委员会调查日夫科夫贪污浪费问题。
  12月8日,中全会召开特别会议,开除日夫科夫出中委会,解除四名政治局委员和两名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11日,姆拉德诺夫宣布取消《宪法》中规定一党专政条文。12日,保共承诺1990年5月举行多党制选举。13日,日夫科夫连同他的儿子及一名近亲被开被出党。
  1990年1月15日,国会正式删除《宪法》中保障保共一党专政条;把国名中的「社会主义」字眼删去;把政党合法化。
  2月初,日夫科夫时代主管意识形态的亚·李诺夫(ALEXAN-DER LILOV)接替姆拉德诺夫为党总书记。乔·阿丹尼索夫(GEORGI ATANASOV)政府辞职,由外长兼政治局委员安·卢基诺夫(ANDREI LUKANOV)成立新政府。4月,国会选出姆拉德诺夫为总统;保共改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
  6月10日及17日,自由选举进行两轮投票,选出一院制国会,38个党、政团角逐。新国会任期两年,须于18个月完成新宪法草案。选举结果如下(表29.3):

表29.3:保加利亚1990年6月国会选举结果
 票数(%)议席(总数400)
保加利亚社会党47211
民主力量联盟*36144
农民联盟816
权利及自由行动**623
其他36
*由6个主要反对派组织组成
**MOVEMENTFORRIGHTSANDFREEDOM,土以其裔组织
资料来源:《经济学人》,1990年6月23日,页46。

  姆拉德诺夫和卢基诺夫继续出任总统和总理。

罗马尼亚变局


  齐奥塞斯库在罗马尼亚实行封建色彩浓厚的个人独裁统治。他妻子为国家第二把手,官方称呼为“依莲娜齐奥塞斯库工程师医生学者同志”。[225]秘密警察和军队领导人均为他的兄弟。[226]他把特权局限于自己家人及秘密警察精锐部队,甚至军队也不获得照顾,军官经常要跟平民一起轮候食物。[227]秘密警察是齐奥塞斯库统治的支柱。全国85万武装部队中,军队仅15万,秘密警察竟占70万。
  在齐奥塞斯库个人/家族的恐怖统治下,不仅民间完全缺乏形成反对声音的空间,党内情况也一样。六名高层党员联函要求齐改变他的统治方法。[228]但马上遭到报复;甚至他们家人也受株连而被控以叛国罪。[229]党内反对齐奥塞斯库的人不属于一般意义的改革派。[230]相对于波兰改革派或匈牙利改革派,他们十分保守。他们所反对的纯粹是齐的个人、家族封建法西斯式的统治。由于没有空间进行公开的党内派别活动,反对者唯有秘密策划造反。1983年,数名将军密谋进行兵变,但因消息外泄而事败。[231]之后,廿名将、校、尉级军官秘密成立“反抗军事委员会”,伺机行动。[232]据称,“反抗军事委员会”背后得到苏联撑腰。
  齐奥塞斯库的紧缩政策曾触发不少次小规模示威抗议。最严重一次发生于1987年11月,巴拉索夫(BRASOV)工人示威演变成暴动,愤怒群众把地方党总部焚毁,秘密警察的食物、用品贮存被抢掠一空。[233]
  齐奥塞斯库是最强烈反对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东欧领袖。这不独出于他是最保守的斯大林主义者,也由于罗马尼亚对西方国家的价值因戈的政策而泻跌所致。但尽管齐能够通过恐怖统治阻止“重整”和“开放”直接波及罗马尼亚,当波、匈变局和苏联因素卷起东德、。捷克和保加利亚的突变旋风后,罗马尼亚这块东欧最后的多米诺骨牌(不计阿尔巴尼亚)已经注定要倒下。
  1989年12月15日,当局宣布把蒂米什瓦拉牧师陶克斯(LASZLO TOKES)放逐到罗马尼亚南部。16日,5,000群众集会示威,阻挡当局把陶克斯带走,群众高呼“打倒齐奥塞斯库!”。170,示威人数增加至一万。当局下令进行武力镇压。据报导,军队拒绝执行命令;秘密警察即场枪决三名军官,继而向示威人群开枪。[234]
  18日,当局封锁与匈牙利及南斯拉夫两国接壤的边界;齐奥塞斯库按照原定计划访问伊朗。20日,齐奥塞斯库回国,宣布全国实行戒严。21日,齐奥塞斯库在中委会大楼骑楼向由当局发动的十万集会人群发言。岂料,发言期间,人群高喊“蒂米什瓦拉!”和“打倒齐奥塞斯库!”口号,齐被迫返回大楼之内。一个原定为拥护政府的集会顿然变为群众起义。武装部队开枪驱散人群,13人被打死。据报导,齐在大楼内与军方首脑举行会议,国防部长华·米利亚(VASILE MILEA)拒绝继续进行武力镇压,被秘密警察处决。[235]前外长康·万力斯库(CORNELIU MANESCU)、前国防部长尼·米尼塔鲁(NICOLAE MILITARU),中央委员伊利埃斯库等人宣布成立救国阵线。根据米尼塔鲁及救国阵线成员斯·布鲁根(SILVIU BRUCAN)后来透露,救国阵线乃“反抗军事委员会”所发展出来。[236]
  22日,起义群众和士兵包围中委会大楼,与秘密警察爆发冲突;人群向大楼展开进攻。齐奥塞斯库在大楼天台乘搭直升机仓惶逃亡。军方首脑在电视宣布齐倒台。25日,齐两夫妇被擒,旋即被审讯及被处决。37人救国阵线宣布成立临时政府,由伊利埃斯库任临时总统,米尼塔鲁任临时国防部长。阵线承诺1990年4月举行自由选举。
  临时政府成立后,各个政党、政团纷纷成立,其中一些属于“怀旧”政党如国家农民党和国家自由党,其他为新兴组织如绿党。清除了齐奥塞斯库的罗共以救国阵线借尸还魂,令年青学生十分不满。反对临时政府和救国阵线的示威无日无终。(但应当指出,这些示威规模很小,参加者限于学生。救国阵线,尤其是伊利埃斯库本人受到大多数人接受,甚至欢迎。)各个反对派借机向临时政府逼宫。
  1990年2月9日,救国阵线让步,成立临时国家团结会议(PROVISIONAL COUNCIL OF NATIONAL UNITY),成员259人,救国阵线占110人,其余议席分配给各个反对派。[237]国团会成立21人执行委员会,救国阵线占10人,其他党派亦占10人,另加临时总统。执委会成为新临时政府,直至5月20日大选为止。伊利埃斯库获会议以全票通过续任临时总统。
  5月20日大选共88个党派参加,选出396席位下议院及190席位上议院。总统选举同时进行,候选人三名:伊利埃斯库、杨·拉图(ION RATIU,国农党人)及拉·甘彼安鲁(RADU CAMP-EANU,国自党人)。选举结果,伊利埃斯库得票超过85%,拉图4.1%,甘彼安鲁10.6%。救国阵线在上下议院选举中分别获超过67%及66%票数,在两院都赢得多于三分二席位。救国阵线成员彼·罗曼(PETRE ROMAN)出任总理。以下为下议院选举详细结果(表29.4)。

表29.4:罗马尼亚1989年5月20日下议院选举结果
 票数(%)议席
救国阵线66233
匈牙利人民主联盟729
国家自由党629
绿党312
国家农民党312
其他1581
资料来源:《经济学人》,1990年6月23日号,页46。

  综合以上分析,纵使东德、捷克和保加利亚三国人民在事变前对共党政府会有所不满,倘使没有发生匈牙利、波兰两国变局,而苏联因素又不存在,三国社会的内部矛盾(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分化的矛盾)不足以引发突变的出现。罗马尼亚的情况有点例外。齐奥塞斯库实行寡头封建法西斯式的统治,把所有社会矛盾都集中到自己一个人身上,而人民曾经在1980年以前过过较为满意的生活之后,在整个八十年代竟然要捱受第三世界般的困苦生活,社会危机这枚定时炸弹一触即发。事实上,如前所述,89年以前,已发生过几起小规模爆发。终于,东欧其他国家1989年的变化把炸弹的引爆线点着。人民奋起,被齐奥塞斯库一个人卡压着的旧统治集团其他成员乘势调转枪头,一举把暴君推翻。
  德国联盟和公民论坛能够赢得东德和捷克大选的因素,上文已有所分析。根据报导,保加利亚社会党和罗马尼亚救国阵线的胜利有赖农村的支持。查实,保加利亚城市人口于1985年已占总人口65%。所以,社会党赢得47%票数显示它在城市也有一定实力。农民支持社会党有一定理由。虽然保共没有像中共把土地分给农民单干,但如前所述,保加利亚农业颇为成功,而政府对自留地经营采取扶持政策,也赢得农民一定向心。(民主联盟六个党派中包括“怀旧”政党农民党,但亦争取不到农民选票。)平情而论,在保共统治下,保加利亚经济发展有一定成绩(虽然部份得力于苏联的贸易津贴)。[238]所以,社会党在城市也能够站稳阵脚,不应令人感到太大意外。东德、捷克、保加利亚及罗马尼亚四国事变中,保变局中的群众动员程度最低(民粹主义味道亦最淡薄),显示人民与保共矛盾较浅。所以,相对于思想较为西化的中间偏右的民主联盟所主张的较为激进的市场化纲领,保共过往的经济表现给很多人一个较为实际的感觉。1991年10月13日,保加利亚成为东欧第一个国家在1990年春、夏首次自由选举后,进行第二次自由选举。变局发生后,保加利亚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较变局前为差。[239](按:由于保加利亚十分依赖对苏联贸易,经互会解散对它打击最大。)这自然削弱人民对执政社会党的支持。再加上选举于苏联8月流产政变之后举行,形势对社会党十分不利。选举结果,社会党果然落败,但所得席位数目(101个)仅少于民主联盟9个。[240]民主联盟由于未能赢得过半数议席(议会席位共240个)被迫成立联合政府。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能够赢得压倒性胜利要拜齐奥塞斯库把全部社会矛盾集合于自己身上所赐。伊利埃斯库率领军队首脑调转枪头把暴君处决,令他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人物。[241]当然,反对党派不成熟及四分五裂[242]、恐怖统治及其他因素令民间没法培养出在全国有威信的资深异议分子,也助了救国阵线一臂之力。救国阵线、国农党和国自党都拥护经济市场化,其中以国自党最为激进。但看来,与波兰人、匈牙利人、东德人和捷克人相比,罗马尼亚人对于市场化的效用存有较少幻想。[243]国农党争取不到农民的选票,应该与救国阵线经已开始把土地分给农民自耕有关系。[244]
  事变后,各国都展开国营企业私有化。一如波兰和匈牙利,各国都面对外资吞噬和干部私有化的问题。哈维尔对于“把家产出卖”给外国人感到十分惆怅。[245]由于事变前民营经济在东德、捷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毫无发展可言,干部私有化的情况非常突出。捷克苦于缺乏“干净”的本地资金[246];保加利亚民主联盟曾愤然要求立例禁止前共产党人购买国家财产。




[181] 科尔奈,1986,页1691提出同一观点。

[182] 笔者手头上掌握到有关罗马尼亚的经改资料到1984年为限。但没有任何数据或象显示罗马尼亚于1984年后作出过重大改革(如注1指出,科尔奈1986年底谈及东欧各国改革进程时,把匈牙利和波兰与东德、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苏联加以区别)

[183] 东德变局之初,第四国际理论权威(厄·曼德尔(ERNEST MANDEL)把群众运动形容为第四国际理论中的政治革命(工人起来推翻官僚,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罢工仍然未有发生”。(《国际观点》,174期(1989年11月27日),页5)事态的发展对于这种毫无根据的论断提供了最有力的批判。

[184] 华·舒碧(VALTER SUB),《东德的防卫政治》(“EAST GERMANY'S DEFENSIVE POLITICSM),载《戴罗斯》,1989年春季号,页165。

[185] 同上注,页170。

[186] 同注4,页169。

[187] 同注4,页170-1。

[188] 同注4,页168。

[189] 同注4,页175。

[190] 同注4,页174。

[191] 同注4,页174-5。

[192] 同注4,页176-177。

[193] 详见同注4,页178-9。

[194] 同注4,页179。

[195] 条约规定两国不容许对方公民在没有批准下通过本国国土前往第三个国家。

[196] 《时代杂志》,1989年9月25日号,页18。

[197] 同上注,页17。

[198] 《国际观点》,175期(1989年12月11日),页8。

[199] 《国际观点》,174期(1989年11月27日),页8。

[200] 《时代杂志》,1989年12月11日号,页37。

[201] 《南华早报》,1991年11月13日。

[202] 米·里曼(MICHAL REIMAN),《布拉格之春与重整》(“PRAGUE SPRING AND PERESTROIKA“),载《戴罗斯》,1989年春季号,页159。

[203] 同上注,页161。

[204] 同注21,页159,附注3。

[205] 同注21。

[206] 同注21,页161。

[207] 同注21,页162。

[208] 同上注。

[209] 《时代杂志》,1989年11月6日号,页23。

[210] 《虎报》,1990年5月16日号。

[211] 《时代杂志》,1989年12月11日号,页28。

[212] 《国际观点》,177期(1990年1月29日),页13。

[213] 著名捷克左翼分子彼·柯尔(PETER UHL)也承认这点。见同上注。

[214] 同注32。

[215] 同注32。

[216] 《经济学人》,1990年6月2日号,页45。

[217] 彼达西奥,同,页213。按:索非亚空气污染情况颇为严重,交通繁忙是原因之一。

[218] 同上注,页210-11。

[219] 同注36,页214。

[220] 同注36,页215。

[221] 同注36,页216。

[222] 同注36,页216,附注62。

[223] 《时代杂志》,1989年11月6日号,页23。

[224] 《时代杂志》,1989年11月27日号,页22。

[225] 森逊,同,页218。

[226] 同注44,页219。

[227] 同上注。

[228] 同注45。

[229] 同注44,页221。

[230] 同上注。

[231] 《明报》,1990年8月25日;另见《南华早报》,1990年2月18日。

[232] 同上注。

[233] 同注44,页218-9。

[234] 《经济学人》,1990年1月1日号,页52。

[235] 同上注。

[236] 同注50。

[237] 《经济学人》,199。年2月24日号,页51。

[238] 林普指出,保加利亚经济在保共执政下取得历史上最佳成绩,否认这个事实是“不诚实的”。(同,页223)很多对东欧的评论都犯上一个通病:以西欧的经济水平来量度东欧人的经济不满。查实,东欧一向比西欧落后,不见得东欧人会无视这个事实。例如,匈牙利人满足于匈牙利作为一个“较为贫穷的奥地利”这个角色。(史云,1989,页27)。

[239] 《经济学人》,1991年10月5日号,页62。

[240] 《经济学人》,1991年11月16日号,页64。

[241] 这是根据笔者1990年6月收听英国广播电台得到的数据。

[242] 东欧各国的反对派以罗马尼亚反对派最为不成熟,分裂情况也最严重。

[243] 一些人会把这归咎于罗马尼亚人缺少西方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笔者不打算在此就这种基本上属于唯心的论点作出讨论。

[244] 《经济学人》,1990年4月28日号,页59。

[245] 《经济学人》,1990年9月8日号,页64。

[246] 《经济学人》,1991年11月9日号,《捷克的私有化:寻找干净资金》(“CZECHOSLOVAKIA'S PRIVATIZATION:SEEKING CLEAN CAPITAL”)。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