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二十七、八·一九政变


27.1 政变前夕的政局
27.2 8月18至19日
27.3 8月20日
27.4 8月21日
27.5 8月22至24日
27.6 为什么会发生政变?
27.7 政变失败的原因


政变前夕的政局


  上文分析,1990年底,戈尔巴乔夫节节向保守力量(包括保守派及保守改革派)作出让步。从该年11月7日克拉夫珍科高出掌国家电视台开始,多名保守分子陆续上台,计有,普戈、基罗莫夫、亚纳耶夫、帕夫洛夫和奥尔洛夫。1991年1月,在戈同意或默许下,武装部队在三个波罗的海加盟共和国展开行动。
  1991年3、4月的工潮令保守势力稍为收敛。工潮亦促使戈重新向激进派和加盟共和国分裂力量倾斜。这个发展令保守势力再次蠢蠢欲动。6月18日,帕夫洛夫企图向戈尔巴乔夫夺权,但无功而退。
  7月19日,叶利钦宣布俄罗斯将于29日与立陶宛签署协约,保障双方公民在对方境内的权利。[168]20日,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身份发出指令,禁止共产党在俄罗斯辖下的企业、政府机关及其他行政单位内进行活动,14日内生效。[169]22日,俄罗斯共产党发言人称叶的法令因违反《宪法》而无效。[170]
  2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在头版刊载一篇题为《向人民进一言》(“A WORD TO THE PEOPLE”)的声明。声明说:
  “我们深信陆军和海军……将能避免自相残杀的战争和祖国的分裂,并将是安全的保证,以及社会上健康力量的基础。”[171]
  声明提到:
  “我们偌大的祖国通过历史落到我们手上,现在正在走向灭亡、一直往漆黑和虚无下沉。让我们成立一个全民的爱国运动,让每人都以他的意思和影响力拯救国家。”[172]
  声明又问道:
  “我们怎会让那些不爱这个国家的人统治我们?他们只会乞怜于域外的人。”[173]
  显而易见,声明所针对的不仅是叶利钦一派,戈尔巴乔夫也被包括在内(按:戈于7月中旬前赴伦敦向七国高峰会乞怜,却几乎空手而回;再者,“九加一”协议实际上是让中央集权的旧苏联解体)。
  声明联署人共十二个,包括苏联地面部队总司令兼副国防部长华·华尔兰力科夫将军(VALENTIN VARENNIKOV)、基罗莫夫、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苏共掌管产军综合体的最高负责人[174]奥·巴克拉诺夫(OLEG BAKLANOV)、苏联农会主席斯塔罗杜布和夫(V.STARODUBTSEV)、苏联国营工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及通讯业协会会长季兹亚科夫(A.TIZYAKOV)等。[175]
  上述最后三人均为政变紧急委员会成员;华尔兰力科夫亦有参与策划政变——8月18日前往克里米亚向戈尔巴乔夫“摊牌”的一干人等中包括他在内。至于副内政部长基罗莫夫,政变前,大部份西方分析家都认为他是最有能力发动政变的人物。他在政变的角色有待日后査证。[176]
  24日,苏共政治局发表声明,批评叶20日的法令违反《宪法》,要求政府把它推翻。该日,亚美尼亚宣布加入“九加一”谈判,一改之前决意闹独立的态度。[177]
  25日,苏共召开中全会,戈向会议提交一份新党纲草案,要求11月至12月召开党代表大会进行表决。戈向会议指出,过去两年来,共有420万人退党(约占党员人数五分一),不修订党纲,便很难挽回这个趋势。[178]
  草案宣布放弃已经“过时”的阶级斗争论;放弃“社会主义”最终会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认为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除“马克思主义”外,还包括如人道主义的其他观念。指出极权制度扭曲了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的努力;国家对产业的垄断、官僚化的政权、“马克思主义”唯我独专、政府不容忍民主改革,遏制了人民的创造力。草案主张经济自由;支持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并存的混合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与国家管理分开”(即放弃计划经济)。共产党需要为它的政策在国会进行斗争(即放弃一党专政)。信仰自由应该获得尊重。[179]一句话,草案实际上建议党奉行社会民主路线。
  会议前,一般预料会有激烈辩论。但出乎意料,保守势力三缄其口,态度温和。一般估计,它们留待代表大会才与戈派一决雌雄。
  对于叶利钦20日的法令,与会代表则群起而攻之。26日,戈向会议表示会运用总统行政命令把该法令取消。会议成立专责委员会草拟决议案谴责法令。[180]
  26日,总统顾问亚科夫列夫向戈请辞。亚较早之前于6月联同谢雅尔德纳泽、俄罗斯副总统鲁茨科伊(RUTSKOI)、波波夫、索布恰克、沙塔林、戈尔巴乔夫顾问尼·彼得科夫(NIKOLAI PETRAKOV)、曾为安德罗波夫助手的戈尔巴乔夫顾问亚·戈尔斯基(ARKADY VOLSKY)、西拉耶夫等人,成立“民主改革运动”,打算建立一个新政党。[181]
  27日,宪法审查委员会主席呼吁叶利钦自行把20日的法令废除,否则委员会便要就法令进行审查;表示他个人认为法令违反《宪法》。[182]
  28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及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会谈七小时,终于就联盟政府税收问题达成协议。根据该协议,联盟政府没有独立征税权,财政收入依靠加盟共和国上缴本地税收其中一部份,比率经协商决定。[183]
  30日,俄罗斯与立陶宛签署条约,承认立为独立国家。[184]同日,美苏高峰会在莫斯科召开,布什宣布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185](按:其实,美苏贸易额很低,现每年约为11亿美元,最惠国待遇对苏裨益不大。)
  31日凌晨,立陶宛与白俄罗斯边界关卡发生冲突,七名立陶宛守卫死亡,一人重伤。一般认为,事件是武装部队强硬派的一个举动,为使该日签署的美苏裁减战略武器条约蒙上阴影。
  8月2日至3日,俄罗斯人大中的“共产党人民主派”成立“俄罗斯共产党人民主党”。[186]
  5日,叶利钦新闻秘书宣布禁制共产党在企业、机关进行活动的法令年底才执行。[187]
  6日,俄罗斯共产党第一书记波洛兹科夫辞职。[188](按:笔者从手头上掌握到的资料无法确定这名强硬分子辞职的因由。)
  8日,《真理报》刊载一份党纲草案,内容比戈尔巴乔夫7月提交中全会的草案远较“保守”。戈草案所废除了的字眼如“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全部重新出现。《真理报》对为什么作出修改、修改经由谁人批准没有作出任何解释或说明。[189]
  13日,帕夫洛夫在新闻发布会表示,除非在新联盟条约底下,中央对经济维持控制能力,否则国家将出现权力真空状态。[190](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鸟兹别克将于8月20日率先签署条约。)
  15日,苏共中央检查委员会把政治局委员亚科夫列夫开除出党。两星期前,亚公开表示苏联面临的危机显示“社会主义”已经失败。[191]
  16日,军方《红星报》发表文章,呼吁共产党党员紧密团结,捍卫“社会主义”和国家完整。文章说:
  “作为苏联公民及共产党员的责任是……责无旁贷地确认列宁思想,捍卫社会主义祖国。武装部队始终是我们独立权力的捍卫者……许多事情需要依赖军中的共产党,那包括国家及军队的尊严,以及维系一支“独立和团结”的的武装部队,让戈尔巴乔夫和最高苏维埃有所凭藉,维护国防。”[192]
  文章又针对叶利钦限制共党活动的法令说:
  “反共势力公开攻击苏联共产党……共产党员的责任是维护及巩固共党组织在军队及合作社的领导角色……。”[193]
  第廿六章分析,戈尔巴乔夫1991年春之后重新向俄罗斯集团倾斜,促使保守改革派和保守派更进一步团结起来。帕夫洛夫6月18日的夺权企图失败,没有令保守势力气馁。《向人民进一言》的“我们怎会让那些不爱这个国家的人统治我们?”这句说话,显示夺取政权仍然在保守势力的议事日程上。
  戈7月26日向中全会提交的新党纲草案宣布要放弃计划经济,直指保守改革派所代表的传统官僚资本阶级的要害。7月28日,戈继同意把国家财产转给共和国后,又把中央财政的税收权力彻底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直接危害上述阶级和产军综合体的利益。叶利钦7月20日甚嚣尘上的、咄咄进迫的法令更加火上加油。这些发展把保守势力逼向死角。《真理报》8月8日刊载新党纲草案修订稿;帕夫洛夫15日表示有需要保留联盟政府的经济控制权;《红星报》16日发出呼吁,这一连串举动显示保守势力没有预备坐以待毙。剑拔弩张的形势一触即发。
  8月4日,戈尔巴乔夫往克里米亚渡假,打算19日返回莫斯科,20日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签署新联盟条约。保守势力上述8日至16日的动作有否令他警惕昵?事后看来,保守势力决定在19日戈返回莫斯科签署新联盟条约前夕策动政变,时间的选择极为合理。

8月18至19日


  8月18日16时50分[194],总统卫士长向戈尔巴乔夫报告,由克格勃行政主管尤·狄汉诺夫(YURI TIKHANOV)、华尔兰力科夫、巴克拉诺夫和戈尔巴乔夫幕僚长尤·波尔丁(YURI BOLDIN)率领的一干人等要求与戈见面。[195]戈未及响应前,来人已擅自闯进。他们向戈表明来意,要求戈签署总统行政命令,把权力转交副总统亚纳耶夫,但被戈拒绝。戈于是被软禁在克里米亚,直到政变流产为止。
  19日清晨6时18分,塔斯社公报戈尔巴乔夫因患病经已辞职,由亚纳耶夫执行总统职务。[196]7时15分,塔斯社宣布根据苏联《宪法》所赋予的权力,代总统亚纳耶夫发出命令,在一些地区实行紧急状态六个月。这六个月期间,一个八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197]该八人为:亚纳耶夫、帕夫洛夫、巴克拉诺夫、亚佐夫、普戈、克留奇科夫、斯塔罗杜布和夫和季兹亚科夫。值得留意,八人均为传统官僚资本阶级和产军综合体的利益代表。
  八人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声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指出“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于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面临着致命的危险”,国内“出现了以毁灭苏联、瓦解国家和不惜任何代价夺取政权为方针的极端主义者势力”。“苏联日益加深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已破坏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198]
  《告人民书》表示八人委员会“拥护真正的民主进程,拥护彻底的、使我们祖国走向革新、使祖国经济和社会繁荣的改革政策,只有这种繁荣才能使祖国在国际社会中占据应有的地位。”[199]
  对于西方国家给予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运动不同程度的支持,《告人民书》表示不能接受:国际上,有人“提出要改变我们的边界,甚至肢解苏联,对苏联某些设施和地区实行国际庇护……永远不容许任何人侵犯我们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200]
  亚纳耶夫再以代总统身份发表声明,解释实行紧急状态是为了给改革创造条件:
  “这些措施并不表示放弃……改革路线。这些措施迫不得已,是为了生死攸关的需要,以挽救陷于崩溃的经济,挽救国家于饥饿之中,阻止大规模的国内冲突升级的威胁……它是为肃清违反宪法、难以管治,和在苏联某些地区本质是犯罪的兵团,散播精神和物质的恐惧以催化分裂的进程。全部一系列措施旨在……使社会经济生活正常……〔为〕改革创造条件。”[201]
  亚纳耶夫、帕夫洛夫、巴克拉诺夫三人又联署另一份声明,强调实行紧急状态完全符合《宪法》的规定。[202]
  上午10时,装甲运兵车开入莫斯科市中心,驶往俄罗斯议会大楼。[203]11时41分[204],八人委员会发出第一号命令,十六点内容包括:各级政权和管理机关必须无条件实施紧急状态,否则由八人委员会的全权代表接管;违反宪法规定的政权组织、管理机关、军事组织必须立刻改组,它们所发出的法令、命令一律无效;马上终止阻碍局势正常化的政党、社团活动,立刻交出所有非法武器;禁止集会、游行,必要时实施宵禁;对新闻实行监督,只容许《真理报》、《消息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红星报》、《劳动报》、《工人论坛报》、《农村生活报》、《莫斯科真理报》、《列宁旗帜报》九份报章继续出版。莫斯科电台(RADIO MOSCOW)、俄罗斯电视台和莫斯科“回声”电台(MOSCOW ECHO RADIO)全部关闭。[205]
  较早之前,叶利钦抵达俄罗斯议会大楼,会见西方记者和一些外国使节。[206]叶的盟友、智囊、助手亦先后抵达。11时46分,叶在数名助手倍同下,步出议会大楼,走近一辆装甲运兵车(一些报导说是坦克),与运兵车指挥握手(士兵显然没有接到任何对付叶的命令),跟着踏上运兵车,宣读一份由他、西拉耶夫等人联署的声明。声明指出叶利钦曾于16日与戈尔巴乔夫通电话,当时戈的健康情况良好;谴责八人委员会的成立属于一场非法的政变;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及呼吁工人进行无限期罢工。[207]叶利钦宣读声明时,聚集在议会大楼前的群众不足二百人;西方记者进行采访完全没有遭遇任何阻挠。
  中午时份,坦克开抵议会大楼前。14时,坦克在《消息报》、《莫斯科新闻报》(MOSCOW NEWS,持激进改革派立场)和塔斯社外驻守。[208]由于《消息报》编缉拒绝刊载叶利钦等人的声明,报社印刷工人实行罢印,令报章当日下午脱版。[209]
  17时11分,叶利钦宣布:21日星期三召开俄罗斯人大会议;他已接管俄罗斯境内“所有苏联行政机关”,包括克格勃、内政部在内。并下令所有参加政变的军队及克格勃单位马上撤回营地。[210]
  17时26分,亚纳耶夫下令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实施紧急状态。[211]八人委员会中六人(克留奇科夫和亚佐夫除外)召开新闻发布会。[212]会上,亚纳耶夫表示:八人委员会将继续推行民主及市场化改革;委员会已和九个加盟共和国取得联络,得到它们压倒性拥护;戈尔巴乔夫停职完全符合苏联《宪法》规定,国会将于27日召开加以追认;不会放弃制订新联盟条约,但人民应该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普戈强调打击罪行的急切性。季兹亚科夫表示:“我们自然不会放弃迈向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但指出改革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实行时,必须要有条理。[213]
  该日,八人委员会发表卢基扬诺夫一份文件,文件表示原定20日签署的新联盟条约不代表大多数人民的意愿,需要进一步加以讨论。[214]据卢后来向国会解释,该份文件签署日期为8月16日,所反映的是国会本身的意见,与政变完全无关。[215]
  傍晚时分,聚集在俄罗斯议会大楼外的群众增加到约5,000人。一些人在通往大楼的马路上筑起路障,军队没有加以阻止。[216]
  较早之前,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域·萨姆索诺夫中将(VIKTOR(一说ALEXANDER)SAMSONOV)在列宁格勒电视台宣布,八人委员会授权他接管列宁格勒,所有罢工一律禁止。[217]
  晚上,塔斯社和电视晚间新闻节目VREMYA就叶利钦的抗争、罢工号召加以如实报导。[218]
  根据事后报导,部长会议于19日召开秘密会议,其中化学工业部部长、民航部部长等人表示拥护八人委员会。[219]
  波罗的海军区司令库兹明(KDZMIN)通知波罗的海三国,八人委员会授权他接管三国。伞兵部队登陆爱沙尼亚,军舰把爱首府塔林港口封锁。在维尔纽斯,四辆装甲运兵车于下午12时50分占据通讯部。内政部特种部队占据电话机楼,但没有切断连接莫斯科的电话线路。兰斯布尔吉斯透过未被占据的电台呼吁市民进行和平的不合作抗争。伞兵部队在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纳斯占据电视台及电台,停止电台广播。[220]
  乌克兰议会主席/总统克拉夫丘克(LEONID KRAVCHUK)呼吁人民保持安定,敦促工人不要进行罢工。[221]据报导,叶利钦曾要求克谴责八人委员会,但被拒绝。[222]据事后报导,克与八人委员会取得妥协,以不作出谴责作为委员会不在乌克兰实施紧急状态的交换条件。[223]
  格鲁吉亚总统加姆萨胡尔季亚呼吁人民保持安定。[224]
  亚纳耶夫发表《致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联合国秘书长》公开函件,表示希望他们对苏联所采取的临时性紧急措施给予“应有的理解”;这些措施“绝不涉及苏联按照现行条约和协议承担的国际义务”;苏联今后“仍准备在睦邻、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公认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关系”。[225]
  亚纳耶夫又特别致函德国总理科尔,指戈尔巴乔夫正在克里米亚康服,表示希望他能早日恢复职务。[226]
  苏联军方发言人表示,苏联将按照原定安排撤走驻守前东德的驻军。[227]
  西方国家对政变的反应大致分为两大类。美、英等采取对抗性的立场。布什最初只宣布冻结经济援助和表示美苏关系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但稍后表示不承认政变,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职务。英相梅杰(香港泽作马卓安)谴责政变违反苏联《宪法》,宣布冻结五千万英镑的技术援助。加拿大跟随英、美宣布冻结经援。戴卓尔呼吁苏联人上街反抗;在戈尔巴乔夫复职前,西方国家应马上冻结削减国防开支。以援助苏联最多的德国为首的欧洲大陆的反应比较谨慎。德国总理科尔表示关注戈尔巴乔夫的安危。密特朗要求八人委员会保证戈、叶的人身安全及自由。法国外交部表示倘若戈尔巴乔夫不能复职,那将是“一件大事”。比利时外长表示“焦虑”。意大利表示“关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表示事件“令人感到非常忧虑”。北约宣布21日召开紧急外长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表示“感到非常吃惊”。日本“希望苏联改革不会受影响”。[228]

8月20日


  凌晨,19日被派遣进入莫斯科的KANTEMIROVSKAYA装甲师中十辆坦克宣布支持叶利钦。[229]据叶利钦事后宣称,另一支TAMANSKAYA装甲师的部兵团亦变节而改投他的阵营。[230]据另一项报导,变节的还包括19日被派往莫斯科的TULSKAYA伞兵师。[231]事后披露,国防部伞兵部队司令柏·格拉乔夫(PAVELGRACHEV)少将拒绝接受八人委员会进攻议会大楼的命令。[232]
  早上,聚集在俄罗斯议会大楼前的群众约五万人。[233]外长别斯梅特内赫到外交部上班,声称患病,请假两天。[234]市民到国营商品购物时发觉长时间以来短缺的商品突然再度出现。[235]显然,八人委员会下令把存货发售,以换取市民支持。
  西伯利亚全国最大煤矿区库尔巴斯约半数煤矿(26个)进行罢工,抗议政变。澳尔库塔市(VORKUTA)13个矿场中5个加入罢工行列。远东区库兹涅茨克盆地101个矿场中20个停工。但举足轻重的西伯利亚秋明油田(TYUMEN)没有参加罢工。莫斯科及列宁格勒均没有发生罢工。[236]
  正午时份,叶利钦一干人等在俄罗斯议会大楼露台向聚集在大楼前面的150,000群众(一说100,000)发表讲话。[237]叶要求三天之内由外国医生为戈尔巴乔夫检查身体。[238]谢雅尔德纳泽表示倘使政变成功,“这是内战的开始。这是和平共存的终结和新一轮军备竞赛及冷战的开始”。[239]列宁格勒约100,000人在皇宫广场举行集会。[240]
  下午,叶利钦在议会大楼内与英相梅杰及戴卓尔通电话。戴接纳叶的邀请,尽快成立一个由医生及诺贝尔奖得主组成的代表团,由她率领前往克里米亚替戈尔巴乔夫检查健康。[241]俄罗斯东正教主教阿纳塞(ALEXEI)宣布支持叶利钦,要求八人委员会容许戈尔巴乔夫向人民发表讲话。[242]
  日落时份,约20,000人留守俄罗斯议会大楼外。[243]晚上,在议会大楼一英哩范围内包围大楼的坦克为数约100架。“回声”电台报导,军方已发出通知,要求马上把路障拆除,否则便展开进攻。[244]布什与叶利钦通电话,重申美国要求戈尔巴乔夫复职和给予他支持。[245]
  20时51分,“回声”电台转播叶利钦寻求人民支持的呼愿。[246]21时32分,莫斯科军区司令加里宁(KALININ)在电视台宣布莫斯科由23时到21日凌晨5时实施宵禁。[247]36分,国家电视台宣布帕夫洛夫19日早上因高血压患病,在医院留医。大约于同一时间,有消息说亚佐夫和克留奇科夫已辞去八人委员会职位。[248]22时54分,政治局委员米·梳尔科夫(MIK-HAIL SURKOV)否认亚佐夫已辞职。[249]
  20日晚显然是一个关键时刻。俄罗斯人大将于21日举行特别紧急会议。八人委员会在政变公布前没有逮捕叶利钦等人已经是一大失着。虽则如此,他们现在仍有机会先发制人赶及在星期三清晨前向俄罗斯议会大楼发动攻击。一般估计,最有效的进攻办法是空降精锐部队到大楼天台。
  叶利钦一干人等当然明白上述危险的存在。20日深夜,叶得力助手干·波尔伯利兹(GENNADI BURBULIS)致电克留奇科夫,询问克是否打算进攻大楼。[250]
  20早上,苏联部队占据里加(RIGA)电台及中央电话机楼。[251]拉脱维亚国会宣布将于21日正式脱离苏联独立。[252]坦克集结在爱沙尼亚首府塔林市郊。[253]市民在电台及电视台外筑起路障。[254]在维尔纽斯,包围国会大楼的80辆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撤退到市北郊区。[255]
  摩尔达维亚400,000人在首府基辛尼尔夫(KISHINIEV)示威。[256]总统梅·史尼戈尔(MIRCEA SNEGUR)拒绝承认八人委员会。[257]总理华·梅纳夫斯基(VALERIU MURAVSKI)宣布八人委员会批准继续出版的九份报章一律禁止出版。[258]
  18时24分,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八人委员会不合法,委员会的成立践踏加盟共和国的权利。[259]但纳呼吁人民不要罢工。[260]
  20时51分,乌克兰议会主席/总统克拉夫丘克改变早一日的立场,宣布不接受八人委员会的命令。[261]
  西方国家经过一日磋商后,立场趋向于统一。欧洲议会外长会议发表声明,指政变“违反(苏联)宪法”、违反赫尔辛基条约(HELSINKI FINAL ACT)和违反巴黎宪章;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职务。会议还决定星期五派遣高层代表团就戈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中断给予苏联的85.4亿美元援助。[262]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表示考虑跟随西方国家终止对苏联的援助。[263]布什宣布刚一履新的新任美国驻苏大使罗·史特劳斯(ROBERT STRAUSS)将照原定安排前赴莫斯科,但其任务是就局势进行观察;史不会向八人委员会递交委任证明文件。[264]晚上,密特朗在电视发表讲话,依然维持较谨慎的态度,指“现在就苏联前景作出预测为时过早”。记者追问下,他才表示当然对“政变”加以“谴责”。[265]德国亦改变早一日的立场,要求戈尔巴乔夫复职。[266]梅杰、戴卓尔、布什继续与叶利钦保持联络。

8月21日


  20日子夜时份,驻守俄罗斯议会大楼外围其中部份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开始有所行动,试图越过路障。
  21日零时32分,一名市民被一辆装甲运兵车辗过,当场毙命。1时正,一队装甲车队被困在一条隧道之内。1时30分,KANTEMIROVSKAYA及TAMANSKAYA两个装甲师撤离市中心,只余下SPETSNAZ师和克格勃部队。42分,一辆装甲运兵车着火焚烧。2时正,两辆装甲运兵车发生爆炸,一名市民被击毙,另一名被运兵车压死。5时正,经30名俄罗斯人大代表斡旋后,开往莫斯科增援的克格勃VITEBSK师同意不进城。据报导,其中9辆装甲运兵车实时向代表们投降。[267]BRYANSK、OREL及VLADIMIR军校领导干部决定支持叶利钦,立刻前往议会大楼参加防御工作。[268]5时25分,波尔伯利兹再致电克留奇科夫。克向波表示不会进攻议会大楼,对波说“你们可以安心睡觉”。[269]8时,俄罗斯议会国防委员会宣布危险已过。[270]
  根据叶利钦事后透露,克格勃反恐布主义精锐部队ALPHAGROUP(曾参加1991年1月13日占据维尔纽斯电视大楼行动)接到进攻俄罗斯议会大楼的命令。但部队20名指挥官拒绝执行命令。行动因此而数度延迟,先由20日18时推迟至20时,复至22时、21日1时及3时。[271]
  据ALPHA GROUP两名副司令员米·戈罗维多夫(MIKHAIL GOLOVATOV)和施·干查洛夫(SERGEI GONCHAROV)说,接到命令后,司令召集全体队员举行会议,一致反对执行命令。戈、干表示,倘若部队决定执行命令,它可于廿分钟内完成任务。[272]
  5时40分,克格勃否认克留奇科夫经已正式辞职。[273]早上,苏共副总书记伊华殊高要求与戈尔巴乔夫见面。[274]正午,远东甘察卡(KAMCHATKA)核子潜艇司令费拉耶夫(FALEYEV)宣布支持俄罗斯联邦。[275]
  下午,俄罗斯人大特别紧急会议召开,出席人数不足法定的144人。[276]叶利钦告诉代表克留奇科夫表示愿意与叶一起带同医生前往克里米亚探望戈尔巴乔夫。会议决定接纳提议,但成立特别小组代替叶利钦前往。[277]14时15分,叶利钦再通告会议八人委员会成员正在莫斯科机场企图逃走。[278]15时,莫斯科解除宵禁。[279]16时20分,国防部下令所有部队马上撤返营地。据后来报导,命令由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发出。[280]
  16时59分,塔斯社报导八人委员会解散。[281]17时24分,苏联国会国防委员会主席说八人委员会经已解散,其中两人正在前赴克里米亚途中。[282]事后报导,正确人数为四个,包括亚佐夫及克留奇科夫。[283]18时54分,叶利钦宣布他已接管苏联武装部队。[284]19时14分,苏联国会主席团宣布八人委员会把戈尔巴乔夫免职属于非法;所有委员会的法令均属无效;戈尔巴乔夫已恢复职务。[285]塔斯社宣布政变发起人将被检控。苏共政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即将召开中全会;党会继续走改革道路。[286]
  21日零时10分,爱沙尼亚正式宣布独立。[287]5时40分,维尔纽斯电台被苏军占据。[288]爱沙尼亚电台及电视台亦被占据,所有广播8时中断。[289]13时40分,攻击拉脱维亚议会大楼的行动突然中断。[290]晩上,部队从维尔纽斯电话机楼及电视台撤出,再撤离市中心。[291]政变失败消息传出后,拉脱维亚马上宣布上独立。[292]
  北约外长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俄罗斯外长安·柯斯尼夫(ANDREI KOZYREV)前赴布鲁塞尔,与贝克会面。[293]但会议的讨论不能追上苏联局势的戏剧性发展。

8月22至24日


  22日早上7时19分,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副总统鲁茨科伊、总理西拉耶夫及克留奇科夫陪同下,离开克里米亚。[294]
  10时至13时30分,100,000人在俄罗斯议会大楼前举行胜利集会。群众挥舞俄罗斯红白蓝旗;高喊口号要求戈尔巴乔夫辞职。[295]戈尔巴乔夫抵达莫斯科立刻表示,他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仍会致力于改革共产党。18时15分,戈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他说:“我觉得社会主义是正确的”。[296]戈任命副内政部长瓦·特鲁欣(VASILY TRUSHIN)、克格勃副主席列·舍巴尔申(LEONID SHEBARSHIN)及副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米·莫伊谢耶夫大将(MIKHAIL MOISEYEV)(其政变期间在克里米亚渡假)接替普戈、克留奇科夫及亚佐夫。
  立陶宛宣布取缔共产党,以及把它的财产及档案、数据充公。叶利钦下令解散俄罗斯境内武装部队的共产党组织。[297]《消息报》宣布撤换总编辑。[298]
  23日,戈尔巴乔夫与九个加盟共和国领袖举行会谈。会谈后,戈向俄罗斯国会发表讲话,宣布由前俄罗斯内政部长域·巴兰尼科夫(VIKTOR BARANNIKOV)、巴卡京及空军司令耶·沙波什尼科夫将军(YEVGENY SHAPOSHNIKOV)代替特鲁欣、舍巴尔申及其伊谢耶夫。三个调动都是应叶利钦的要求作出的。戈并同意撤换整个联盟政府部长会议。
  国会会议上,叶利钦得势不饶人,即席签署法令禁制俄罗斯共产党活动。戈表示反对,拒绝在法令上加签他的名字。15时,莫斯科市议会把苏共及俄共所有办事处封锁,全部财产收归俄罗斯所有。
  叶利钦公布他早一日已签署法令,禁止《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工人论坛报》、《莫斯科真理报》及《列宁旗帜报》出版,以及把各报的财产充公。塔斯社首脑里·史别列当诺夫(LEV SPIRIDONOV)被撤职。《真理报》23日版把“苏共中委会机关报”副题删除,以“苏共政治报章”(GENERAL POLITICAL NEWSPAPER)代替。[299]
  乌兹别克总统伊·卡里莫夫(ISLAM KARIMOV)、纳扎尔巴耶夫及摩尔达维亚共党领袖先后退出苏共。拉脱维亚禁制共党活动,把它所有财产及档案充公。
  24日,《真理报》脱版。[300]晚间新闻节目VREMYA宣读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位的声明。戈在声明还说中委会应该自行解散。节目亦宣读了中委会的声明。声明表示苏共愿意承担政变的“道义责任”。
  克拉夫丘克宣布退出苏共政治局及中委会。乌克兰国会通过决议宣布独立。摩尔达维亚取缔共产党。[301]
  戈尔巴乔夫任命西拉耶夫出掌临时治理经济委员会,直至新联盟政府成立为止。

为甚么会发生政变?


  1989年8月,雅鲁泽尔斯基提名马佐维耶茨基出任波兰总理,组织团结工会政府。10月7日,匈共为迎接1990年春的多党制选举自行解散,成立社会党。这些划时代的转变都没有触发政变。相反,1991年8月19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打算于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前夕,苏联发生了八·一九政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分别?
  在分析波兰变局时,我们论述了1981年和1988-89年的分别。经过波兰社会生产关系在八十年代的急剧变化后,以雅鲁泽尔斯基为首的波共主流派的阶级属性起了根本上的转变。圆桌会议协议体现了波兰新兴干部阶级的利益。虽然团结工会政府的成立与原定计划有所偏差,但因此而推翻圆桌会议协议对新兴干部阶级会更为不利(因为这会导致波兰的西方债权人马上把波兰“清盘”)。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加上客观经济形势的压力,不断削弱波共中抱残守缺的死硬派在党政军企内的社会基础。基于以上因素,波兰1989年没有发生政变是符合逻辑的。
  匈牙利的情况大同小异。这点上文已有所分析,无需在此再次赘述。
  反观苏联的情况,经改至今仍未真正起步,新兴干部阶级没有形成,联盟政府的阶级属性维持不变。但“开放”、“重整”和新东欧政策加剧苏联社会的崩溃;共和国本位既得利益集团(以俄罗斯和乌克兰为主)向联盟政府夺取政治和经济权力。原统治阶级内部分化成两个敌对的集团。跟波兰和匈牙利不同,这两个集团旗鼓相当,实力较为接近。1990年以来,两个集团已几番较量(“倒阁风”、1991年1月波罗的海事件、帕夫洛夫六·一八夺权举动)。戈尔巴乔夫三、四月工潮后全面向共和国本位利益集团倾斜,对传统官僚资本阶级和产军综合体非常不利。新联盟条约的签订将更加置它们于劣势。
  历史上,没有一个统治阶级会自动和平地放弃它的统治。在分析波兰和匈牙利变局时,我们论证了这两个变局没有推翻以上定律。苏联保守势力发动八·一九政变,再一次为这个历史定律提供了验证。
  不首先从波兰、匈牙利、苏联三国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着手,分析三国政权的阶级属性的转变(或基本上维持不变),探讨原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的演化,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波兰和匈牙利在面对比苏联新联盟条约的签订更为深刻的转变之下,依然能够顺利过渡,而苏联则相反发生八·一九政变。

政变失败的原因


  有一种意见认为,政变失败是人民力量的胜利;是光明战胜黑暗、理性战胜非理性。关于“光明”、“黑暗”、“理性”、“非理性”这些范畴的科学价值,笔者已多番提及,无需在此再费笔墨。
  至于人民力量,很可惜,这又是一个神话。布什、戴卓尔等渲染这个神话,因为他们希望人们拥护最亲西方的叶利钦集团。我们要打破这个神话,因为我们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揭穿叶利钦集团的真正阶级属性。
  8月19日晚上(香港时间,莫斯科时间为下午),笔者与一位来自内地的民运朋友讨论政变,谈到叶利钦所发出的罢工呼吁。笔者指出,虽然叶表面上有着民粹主义煽动家的形象,但劳动群众对他的真正阶级利益属性是有所警觉的。当然,他在俄罗斯总统选举赢得超过半数选票。但在选举中因对手弱(雷日科夫执政以来没有建树;1990年以来的经济崩溃虽然不应归咎他,但人们仍然会“入他的数”)而投叶利钦票是一回事;在政变环境下奋起反抗完全是另一回事。要一个阶级集体起来面对枪炮,除非这个阶级对发出号召的人的阶级属性有十足信心,否则很难成事。很多任务人都意识到,叶利钦鼓吹的经改方案底下,工人将会成为牺牲品。1991年7月间,一间美国新闻机构进行一项民意调查,五成被访者赞成维持“社会主义”(即反对激进市场化改革)。况且,很多任务人亦意识到,社会混乱是经济崩溃的主因,而叶利钦方案底下,社会混乱只会加剧。
  基于上述,笔者当时估计,罢工号召的反应会冷淡。事态的发展亦确实如笔者所预料。虽然塔斯社和电视晚间新闻节目均对号召加以如实报导,莫斯科、列宁格勃等主要城市均没有发生罢工。政变期间,一个莫斯科车间工会代表接受访问时,对西方记者表示,为了恢复社会秩序,他会遵守八人委员会的命令。[302]根据西方记者报导,守卫议会大楼及参加9月20日150,000人集会的群众很多都是年青人。[303]唯一具规模的罢工发生在西伯利亚的煤矿场,但距离总罢工水平很远。据事后报导,煤矿工会领袖能够在俄罗斯议会大楼内用电话组织罢工。[304]5月煤矿工潮获得解决,戈尔巴乔夫同意矿场外汇留成八成半,为叶利钦与煤矿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所以,煤矿成为响应罢工号召的唯一队伍,不难理解。
  8月20日参加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集会的群众先后有150,000和100,000人。与中国八九民运五·一七及五·一八连续两日超过二百万人游行示威,上述数目显然小巫见大巫。声势浩大的北京群众况且未能迫令李鹏下台,莫斯科那150,000人所能发挥到的作用有多大,不言而喻。
  8月20日晚间留守在俄罗斯议会大楼外的群众不足二万。(留守列宁格勒市议会外约五千人。[305])这些人的勇气当然十分值得我们敬佩。子夜时份,一些坦克和装甲运兵车试图越过路障,群众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加以阻截的英勇行动,不禁令我们想起六四的烈士。据报导,三名群众壮烈牺牲后,坦克部队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把所有行动终止。[306]笔者暂时无法从其他资料来源证实这项报导的准确性。但即使以上报导无误,也不能引伸说政变的失败出于群众的反抗。
  其实,试图冲破路障的装甲部队的目的是否要进攻议会大楼,似乎还是一个疑问。据报导,那些路障其实并不是放置在引向议会大楼的马路上。[307]根据我们掌握到的有限资料,肯定有接到命令进攻大楼的部队是克格勃的ALPHA GROUP和国防部伞兵部队。如前所述,这些部队在接到命令后都决定变节。
  假使八人委员会决心要逮捕叶利钦,他们不用等待到8月20日晚/21日凌晨。8月19日叶在装甲运兵车宣读声明时,议会大楼前的群众少于200人,议会大楼完全没有防御,路障仍未出现(群众晚上才开始筑路障)。[308]当时要拘捕他实易如反掌。其实,8月19日清晨宣布解除戈尔巴乔夫职务前就把叶利钦拘捕,更为上策。据一项报导,8月19日早上,克格勃人员确有尝试逮捕叶利钦,但迟了40分钟才抵达叶在莫斯科郊外的渡假屋(叶当时正在渡假)。[309]无论这项报导是否准确(笔者持有怀疑态度),有一点是肯定的,政变的策划完全不合格。倘使叶利钦一早便就逮,就不致出现进攻俄罗斯议会大楼的需要。鉴于此,认为8月21日凌晨阻截装甲部队的群众打败政变显然不符合事实。
  一些较为深刻的西方评论家亦指出,“人民力量”是一个神话,政变流产出于两个因素:策划上不够坚决;武装部队出现分裂。
  1981年12月波兰实施军管。军管公布时,坦克已据守各主要建筑物、设施。数小时内,几乎所有团结工会领袖已成为阶下囚。所有通讯完全切断,新闻受到严格检查。
  反观八·一九政变,政变公布后超过两小时,坦克、装甲运兵车才开进莫斯科。六小时后,装甲部队驶进市中心区,陷入挤塞的交通之中。红灯亮起时,车队竟然守秩序地停驶。[310]
  据美国间谍卫星图片显示,8月19日早上,没有部队从外地调往莫斯科。派进莫斯科的部队是原先驻扎在市郊的部队。换句话,八人委员会并没有精心策划调派最忠心的部队执行任务。[311]
  八人委员会宣布除九份报章外,其他出版一律禁制。但却没有派军队封锁被禁刊物的办事处。8月20日,数份被禁报章毫无禁忌地出版联刊。[312]
  更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据报导,克留奇科夫18日把亚纳耶夫和帕夫洛夫召往克里姆林宫商讨政变时,两人竟然醉意醺醺。[313]
  一些评论认为八人委员会搞错了目标,不明白叶利钦而非戈尔巴乔夫才是他们心腹大患。这个看法所显示的并非八人委员会天真,而是论者自己幼稚。八人委员会当然明白拘捕叶利钦的重要性。据加里宁事后说,委员会要求他签署三十张空白的拘捕令,他照办。[314]但委员会没有使用过任何一张。为什么委员会不一早把叶利钦等人逮捕?为什么这场政变策划得如此轻心、不够果断、不够坚决?
  从头到尾,八人委员会都强调免除戈尔巴乔夫职务完全符合《宪法》。他们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作为委员会名义上领导,宣布会召开国会追认,都是为了替政变铺上“符合宪法”的面纱。既然“符合宪法”对他们那么重要,他们显然没有任何借口事先把叶利钦拘捕(事后则可指他违反紧急状态规定)。同理,他们没有切断国内或国外任何通讯,使叶利钦随时可与外国领袖联络;任由西方传媒就政变进行采访;没有对“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进行干扰[315],令苏联人能随时收听到有关的报导,以上全部都是碍于“符合宪法”的考虑。塔斯社和电视晚间新闻节目转载叶利钦的号召亦是为了表示“事态正常”。政变策划上和执行上不够坚决皆缘于这种“符合宪法”和“事态正常”的考虑。较为深刻的西方分析家都看出这是八人委员会的致命弱点。为什么委员会要强调“符合宪法”和“事态正常”?
  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策略所赐,苏联经济1990年开始全面崩溃,加上东欧投奔西方集团,苏联经济上任由西方主宰成为无从逃避的命运。保守势力亦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短期内,通过紧急状态的实施,把社会秩序稳定下来,苏联经济可以争取到短暂的喘息空间。再者,短期而言,西方国家宣布冻结经援对苏联的影响不大,因为它们所已经承诺提供的数目微不足道。[316]但中期而言,西方的援助是不能缺少的。八人委员会知道,倘若他们采取果断、坚决的手法,纵使他们能完全控制国内局势,西方国家必定实行长期全面制裁,他们中期而言亦无法越过经济这个关口。碍于这个考虑,他们强调“符合宪法”和“事态正常”,希望可以两全其美,既能控制国内局势,亦可避免西方全面制裁。
  世事显然不会那么理想。“两全其美”的奢想终于换来顾此失彼,委员会既赢不到西方国家的“理解”,亦无法控制国内局势。历史往往是讽刺的。戈尔巴乔夫事后说政变失败是他的政策令民主思想在苏联落地生根的结果。他这个讲法有一半说对了。他的政治生涯得以挽救确实兴他的政策有关。但那是由于他的政策把苏联经济弄至如今的地步。
  保守势力所处于的矛盾困境给叶利钦制造了机会,但叶利钦能够把握这个机会还要借助另一个因素。
  政变之初,八人委员会希望能够“两全其美”。但事态的发展迫使他们不得不改变初衷,要对叶利钦采取行动。如前指出,8月20日晚/21日凌晨是关键时刻。所有数据显示,进攻俄罗斯议会大楼的行动失败,主要出于武装部队内部分裂。
  上文指出,进攻俄罗斯议会大楼最有效的办法是空降精锐部队到大楼天台。事实上,叶利钦等人最担心的也是这种情况,因为这个办法可以完全避开大楼前面的群众,而大楼本身的防御设施实际上形同虚设。如上文提及,伞兵部队司令员格拉乔夫拒绝接受八人委员会进攻议会大楼的命令(此所以TULSKAYA伞兵师变节)。甚至有一项未经证实的报导称,格拉乔夫因此于8月20日被捕。[317]
  空降不成,克格勃精锐部队又拒绝执行进攻命令,终于,经过21日凌晨数小时的混乱后,克留奇科夫放弃进攻计划,告诉波尔贝理斯他们“可以安心睡觉”。
  关于20日晚、21日凌晨各个部队的进退情况,我们现在所能掌握到的资料不多。但大致上,以上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
  政变一开始,已经有武装部队将领拒绝支持八人委员会,或甚至投向叶利钦集团。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一开始便站在八人委员会的对立位置。[318]政变后,叶利钦挑选他为国防部长当然事出有因。19日一日之内,包括莫斯科在内的11个俄罗斯城市的卫戌部队司令员表态支持叶利钦。[319]20日,俄罗斯克格勃最高层指挥官华·波里阿科夫将军(VLADIMIR POLYAKOV)表示俄罗斯克格勃只承认叶利钦,而不承认克留奇科夫。[320]同日,苏联参谋部新星、地面部队将军康·科柏斯(KONSTANTIN KOBETS)投向叶利钦阵营,表示部队没有义务接受八人委员会的命令。[321]
  其他拒绝与八人委员会合作或支持叶利钦的武装部队将领包括: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华·切尔维耶夫(VLADIMIR CHERNAY-EV)海军上将[322];伏尔卡(VOLGA)军区司令阿·马加索夫将军(ALBERT MAKASHOV)[323];甘察卡核子潜艇司令费拉耶夫;等。虽然列宁格勃军区司令萨姆索诺夫没有反对八人委员会,但他与索布恰克达成协议,不派军队进入列宁格勒市。[324]
  支持八人委员会除陆军司令华尔兰力科夫外,还有加里宁、空防部队司令兼副国防部长伊·切狄亚克将军(IVAN TRET-YAK)等。[325]据新任外交部长潘金称,别斯梅特内赫曾签署文件指示他服从八人委员会。[326]据报导,三十名驻外国大使支持政变。[327]潘金是唯一一个公开谴责政变的驻外国大使。[328]
  加盟共和国方面,阿塞拜强总统阿·梅达里波夫(AYAZ MUTALIBOV)公开支持政变。他说政变是“过去几年来为苏联带来混乱的政策的自然结果”。[329]乌兹别克也支持八人委员会。[330]公开反对政变的有(不计俄罗斯)摩尔达维亚、吉尔吉斯[331]及哈萨克斯坦。乌克兰19日拒绝谴责八人委员会,但20日改变态度宣布不接受委员会的命令。其他共和国或是采取观望态度(如格鲁吉亚),或是对八人委员会加以默认(如白俄罗斯)。[332]值得留意,主宰新联盟条约的制订的三个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及哈萨克斯坦)都反对政变。如前所述:①三个共和国都会从激进改革、新联盟条约的实行得益;②上述三个共和国的企业干部和小国的企业干部分别构成激进派及保守力量的社会基础。摩尔达维亚反对政变与它的分裂倾向一脉相(400,000人反政变示威使总统史尼戈尔没有选择余地)。各共和国的态度中,只有吉尔吉斯的反对我们暂时无法根据手头上的有限资料给予合理解释。
  不过,显然,政变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态度。胜负完全系于莫斯科的决战。
  根据马克思主义分析,武装部队既不是中立的、也不是独立的社会实体。作为国家机器一部份,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如前所述,保守势力与激进改革派之争,是传统官僚资本阶级和产军综合体与俄罗斯本位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角力。原统治阶级分化成为两个对立集团,武装部队也随之而分裂是符合逻辑的发展。应当注意,投向叶利钦的部队不仅限于俄罗斯克格勃和莫斯科等城市的卫戌部队,还包括如沙波什尼科夫这些联盟国防部的人物。上文分析,俄罗斯集团所要求的,不是联盟马上解体,而是在俄罗斯要求的条件下建立新联盟。所以,俄罗斯本位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伸展到联盟国防部毫不足以为奇。主观意识上,沙波什尼科夫等人拥护叶利钦可能是出于担心会爆发内战。但我们判断一个人不以他对自己的认识为根据。武装部队的分裂以原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化为客观基础。
  值得留意,武装部队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行动果断而坚决,绝无拖泥带水,部队没有出现分裂,与莫斯科的情况形成强烈对照。个中原因显然是由于在波罗的海三国,上述两个敌对集团的对抗是无关重要的矛盾。
  综合上述,1990年以来,社会的崩溃令俄罗斯本位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经过迅猛发展凌驾于传统官僚资本阶级和产军综合体;后两者的实力因经济形势变得十分脆弱。政变期间,基于以上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转变,八人委员会被迫留出一条生路给叶利钦,而武装部队中拥护俄罗斯集团的队伍明显占上峰。叶利钦能够击退八人委员会纯粹是这种力量对比关系的结果,群众在整件事件中只扮演点缀的角色。




[168] 同上注,页44。

[169] 同注157,页117-8。

[170] 史洛基思蒂,同,页69。

[171] 同上注,页71。

[172] 史洛基思蒂,同,页69及71。

[173] 史·森逊(STEVEN L.SAMPSON),《罗马尼亚:纸牌房子》(“ROMANIA : A HOUSE OF CARDS”),载《戴罗斯》,1989年春季号,页217-224。

[174] 《经济学人》,1991年3月2日号。

[175] 以上见同注157,页120-1。

[176] 同上注。

[177] 同注157,页121。

[178] 以下关于“新经济及财政机制”的资料。见同注157,页123-6。

[179] 同上注。

[180] 安德逊(E. E.ANDERSON),《东欧中央计划及生产的不稳定性》(“CENTRAL PLANNING AND PRODDCTION INSTAB-ILITIES IN EASTERN EUROPE”),载《斯拉夫评论》(SLAVIC REVIEW)第二期,转引自同注157,页126。

[181] 科尔奈,1986,页1691提出同一观点。

[182] 笔者手头上掌握到有关罗马尼亚的经改资料到1984年为限。但没有任何数据或象显示罗马尼亚于1984年后作出过重大改革(如注1指出,科尔奈1986年底谈及东欧各国改革进程时,把匈牙利和波兰与东德、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苏联加以区别)

[183] 东德变局之初,第四国际理论权威(厄·曼德尔(ERNEST MANDEL)把群众运动形容为第四国际理论中的政治革命(工人起来推翻官僚,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罢工仍然未有发生”。(《国际观点》,174期(1989年11月27日),页5)事态的发展对于这种毫无根据的论断提供了最有力的批判。

[184] 华·舒碧(VALTER SUB),《东德的防卫政治》(“EAST GERMANY'S DEFENSIVE POLITICSM),载《戴罗斯》,1989年春季号,页165。

[185] 同上注,页170。

[186] 同注4,页169。

[187] 同注4,页170-1。

[188] 同注4,页168。

[189] 同注4,页175。

[190] 同注4,页174。

[191] 同注4,页174-5。

[192] 同注4,页176-177。

[193] 详见同注4,页178-9。

[194] 同注4,页179。

[195] 条约规定两国不容许对方公民在没有批准下通过本国国土前往第三个国家。

[196] 《时代杂志》,1989年9月25日号,页18。

[197] 同上注,页17。

[198] 《国际观点》,175期(1989年12月11日),页8。

[199] 《国际观点》,174期(1989年11月27日),页8。

[200] 《时代杂志》,1989年12月11日号,页37。

[201] 《南华早报》,1991年11月13日。

[202] 米·里曼(MICHAL REIMAN),《布拉格之春与重整》(“PRAGUE SPRING AND PERESTROIKA“),载《戴罗斯》,1989年春季号,页159。

[203] 同上注,页161。

[204] 同注21,页159,附注3。

[205] 同注21。

[206] 同注21,页161。

[207] 同注21,页162。

[208] 同上注。

[209] 《时代杂志》,1989年11月6日号,页23。

[210] 《虎报》,1990年5月16日号。

[211] 《时代杂志》,1989年12月11日号,页28。

[212] 《国际观点》,177期(1990年1月29日),页13。

[213] 著名捷克左翼分子彼·柯尔(PETER UHL)也承认这点。见同上注。

[214] 同注32。

[215] 同注32。

[216] 《经济学人》,1990年6月2日号,页45。

[217] 彼达西奥,同,页213。按:索非亚空气污染情况颇为严重,交通繁忙是原因之一。

[218] 同上注,页210-11。

[219] 同注36,页214。

[220] 同注36,页215。

[221] 同注36,页216。

[222] 同注36,页216,附注62。

[223] 《时代杂志》,1989年11月6日号,页23。

[224] 《时代杂志》,1989年11月27日号,页22。

[225] 森逊,同,页218。

[226] 同注44,页219。

[227] 同上注。

[228] 同注45。

[229] 同注44,页221。

[230] 同上注。

[231] 《明报》,1990年8月25日;另见《南华早报》,1990年2月18日。

[232] 同上注。

[233] 同注44,页218-9。

[234] 《经济学人》,1990年1月1日号,页52。

[235] 同上注。

[236] 同注50。

[237] 《经济学人》,199。年2月24日号,页51。

[238] 林普指出,保加利亚经济在保共执政下取得历史上最佳成绩,否认这个事实是“不诚实的”。(同,页223)很多对东欧的评论都犯上一个通病:以西欧的经济水平来量度东欧人的经济不满。查实,东欧一向比西欧落后,不见得东欧人会无视这个事实。例如,匈牙利人满足于匈牙利作为一个“较为贫穷的奥地利”这个角色。(史云,1989,页27)。

[239] 《经济学人》,1991年10月5日号,页62。

[240] 《经济学人》,1991年11月16日号,页64。

[241] 这是根据笔者1990年6月收听英国广播电台得到的数据。

[242] 东欧各国的反对派以罗马尼亚反对派最为不成熟,分裂情况也最严重。

[243] 一些人会把这归咎于罗马尼亚人缺少西方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笔者不打算在此就这种基本上属于唯心的论点作出讨论。

[244] 《经济学人》,1990年4月28日号,页59。

[245] 《经济学人》,1990年9月8日号,页64。

[246] 《经济学人》,1991年11月9日号,《捷克的私有化:寻找干净资金》(“CZECHOSLOVAKIA'S PRIVATIZATION:SEEKING CLEAN CAPITAL”)。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