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吴季严 -> 吴季严纪念文集(2014年)
吴季严(希之)年谱简编
吴孟明
1904年6月 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今属安庆市)西门外的一个小户人家,父亲吴欣然(向荣),母亲吴陈氏(陈独秀的大姐),生有四男二女;吴希之是四兄弟中最小的,其长兄吴嵩生常年居上海:二哥吴渊甫在上海大学肄业,因耳疾辍学,毕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三哥吴景曦经商,子承父业,在父亲留下的“吴永顺”杂货店兼酱坊中管事;两个妹妹,一个在抗战前即已去世,另一个妹妹吴春贞嫁商人吕健如。父亲吴欣然因肺病中年早逝,一大家口均在母亲的辛勤操持下,和睦相处。抗战时全家赴武汉会同陈独秀同赴四川避难。
1922年以前 这期间在安庆读私塾。
1922年 到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在中华职业学校就读。
1923-24年 入上海大学[1]就学,时名吴稽天,任学生会会长,
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瞿秋白在同一支部。从那时起即与瞿秋白建立了友谊。
1925年 从事工人运动。五卅惨案发生时,他在南京路上亲身经历了这次运动。
1925年11月 参加北伐。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党派他担任独立团的党代表(党支部书记)。
1926年 随北伐军征战。7月10日占领醴陵,认识了醴陵县的救护大队长李秀泉(县委委员、妇女主任)。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了武昌。
1927年 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党派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2]学习,与郑超麟、王凡西等同学,这时期参加了托派组织;当时蒋经国也在莫斯科就学于“中山大学”,加入了共青团。4.12事件发生后,蒋经国发表声明谴责蒋介石,并表示与蒋介石划清界限;后来他们就相互认识了。
1929年8月 从莫斯科经欧洲回国,任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后经汪泽楷介绍与李秀泉结婚。
1930年 在沪西大自鸣钟,因组织和参与游行,被法租界的巡捕逮捕,关押在大自鸣钟巡捕房的地下室,始终未暴露身份。其妻李秀泉从安庆家中携款来上海找大兄吴嵩生,托律师交保获释。
1931年 大女儿沪华在上海出生,夭折。携家眷回安庆。
1932年 夏末,在上海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与李季、杜畏之、彭述之等秘密开会,会后离开兆丰公园,在公园外被中共叛徒顾顺章发现,与杜畏之一同被捕。狱中遭受灌辣椒水、老虎凳、电刑等酷刑,始终不屈,后判无期徒刑。此段经历,详记于他的手稿《劫中鸿爪》中。此稿现已遗失,幸好其中的一节曾发表于陈碧兰主编的《青年与妇女》上,得以保存下来。冬天,孟华在安庆出生。
1936年 李秀泉千方百计找蔡元培请他写信保释,亦因当时抗日形势紧张,遂得保释出狱,在狱中历时四年多。出狱后先回安庆小住。西安事变发生后,去湖南醴陵师范教书,认识覃谷兰(英),覃必陶等。
1937年 建明在醴陵出生。
1938年2月 从醴陵到长沙,后经武汉到宜昌,7月到达重庆(即在长沙大火之前离开长沙的),与全家合住在重庆绣壁街。重明出生。
1939年 到江津,因生活费昂贵,遂与老母及全家去油溪镇居住。在油溪的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书,并与校长袁玉良(女,北大毕业,国民党员)言明,不参加每周一早上的总理纪念周。继续翻译米涅著的《法国大革命史》,这是仅次于马迪野著的另一部重要的法国大革命史。有时则去江津鹤山坪看望陈独秀。
1940年 继续在油溪的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书。抗战期间,他仍然追随乃舅陈独秀,并保持相同的立场:即不反对蒋介石抗日,但并不等于拥护蒋介石的政权,认为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一直处于低潮,不具备革命的形势,当时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因为法西斯如果胜利了,则工人的命运必将更悲惨,工人运动必将更困难,历史甚至将倒退几十年;他支持苏联对希特勒的抵抗,但反对斯大林第三国际的一系列政策,认为苏维埃已经是一个独裁政权,斯大林完全是一个独裁者,苏联已经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立场,既不能见容于莫斯科,也与当时延安的态度相左。这正是他们当时的处境。入秋,作诗《抒怀》一首正是他那些年心情的反映。11月蜀华出生。
1941年7月15日 老母亲在油溪中风去世,全家悲痛万分。丧事毕,悲痛的气氛始终笼罩着每一个家人,大家感到再也住不下去了,遂携家小赴贵阳李秀泉三哥(李秀新)处,住在贵阳附近的龙里,并一度在李秀新的厂里任职员。
1942年5月27日 陈独秀在江津鹤山坪去世,享年63岁。同年去赣州,在《正气日报》主持笔政,彭健华任《正气日报》社发行人。
1943-1944年 43年秋后,先在《正气日报》后去湖南辰豁《中国晨报》任主笔,写社论都是“只谈国际,不谈国内”,后辑为《欧局之透视》,在《正气日报》社出版(44年4月),冬季,曾回江津清明巷小住,后再回到江西。
1945-1946年 抗战胜利后,由辰豁回重庆,住观音岩张家花园,全家大多数先后均聚居于此,与覃英所住“文艺界抗敌协会”相邻。
1946年 抗战胜利,人们争先恐后纷纷返回老家。那时船票真是一票难求。他尽先安排好大部份兄嫂侄儿们返回安庆,自己直等到秋天,才携家眷离开重庆经武汉回到老家。(他总是先考虑别人,然后才考虑自己的。)在老家安庆大新桥小住数日后,一人去了长春。惠华在安庆出生。
1947年 经青岛小住后回到上海。
1947-1949年 47年冬在上海复兴岛渔管处工作,主编《新渔》杂志,共出版9期。解放前夕,因反对赵君迈处长(实际上是反对小蒋)将新式渔轮迁往台湾,受到特务的注意。一次他去百老汇大厦(现在的上海大厦)渔管处总部去办理些未了之事时,正值两个特务去办公处厉声询问:“吴希之在吗?”因特务并不认识他,因而得以脱身,未被逮捕。之后的几天,隐居在朋友家中,直到解放的前一天才回到愚园路四明别墅家中。
1949-1952年 在上海以翻译为生,主要翻译俄文书籍,如契珂夫《小狗卡什坦卡的故事》、《巴甫洛夫》、《医学辞典》等等(因为当时正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均在何满子大众书店出版。
1952年7月16日 在上海常德路恒德里家中患脑溢血逝世,他怀着远大的革命理想。结束了庄严的一生。享年48岁。
孟明 整理
[1] 上海大学创办于1922年10月,为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领导设立的培养革命干部的高等学校,1924年迁往租界西摩路29号(即陕西北路小菜场,在南京路与南阳路之间),现今则重建为一座现代化的商厦了。吴渊甫、吴季严均就读于此处。五十年代吴渊甫曾带着他的大侄子孟明去此处凭吊,并指出“小菜场”对过就是当时上海大学宿舍所在地。后又搬迁过数次,直至1927年5月被国民党取缔查封而终止。当时蔡元培是校董之一,于右任任校长,设中文系、外文系、社会系,先后有瞿秋白、施存统、郑超麟等在社会系任教。沈雁冰在中文系任教。
[2] 东方大学全名为“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为十月革命后,苏联为东方和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培养训练革命干部而创办的。1920年陈独秀、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派第一批革命青年罗亦农、任弼时、刘少奇、萧劲光、彭述之、汪寿华等入东方大学学习,受中共旅莫支部领导;当时还有另一所大学,中山大学,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1925年孙中山逝世,为纪念他取名为“中共劳动者中山大学”,为国民党培养干部,由联共和国民党共同管理。联共同时代表共产党国际和中共。1927年4.12之后,国民党清共,召回邵力子(当时国民党任中山大学代表),并与该校断绝一切关系。国民党学生除少数转向中共以外,均纷纷回国,回国后他们成立了“留俄同学会”。这时,留在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达六七百人,他们很快卷入了联共党内斯大林派和托洛斯基派党内激烈论战的漩涡,并且发生分裂,从而产生了最早的苏联托派组织。当时在东方大学加入苏联托派的中国留学生有:王文元(凡西)、吴季严(希之)、彭桂生(健华)、江尚师(敏)、赵济、朱代杰、罗汉、濮德志(清泉)等;在中山大学参加苏联托派的中国留学生有:梁干乔、宋逢春、史唐、曾猛、耿坚白(仲康)、陈亦谋、张特、陆一渊、卡福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