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

论城乡对立的消灭

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


  〔说明〕《真理报》1934年12月1日


  在原始人类社会中,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一些人既从事“农业”,又从事“工业”。原始社会也没有城乡的对立。当时存在着的是通常包括一个氏族或一个公社的统一的居住点。这些居住点彼此间的差别仅仅是由地理条件和在原始公社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某种生产部门来决定的。
  城乡对立是在原始社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发展的影响下趋于瓦解后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部门一个接一个地从原始的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形成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强调指出的那样,城乡对立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城市与乡村的分离,造成了农村生活的愚昧性和终生都被禁锢在自己的手艺和职业上的城市劳动者的生活的局限性。
  城乡对立经历了奴隶占有制和农奴制时期,到资本主义时代达到了高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机器生产使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彻底分离了。在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城乡对立采取了更加尖锐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对立的阶级实质表现为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村劳动者之间的对抗。工商业资产阶级和银行资产阶级通过价格和利息剥削农村的贫农和中农。城乡对立的阶级实质还表现为农村的分化,它使贫农离开土地而移居城市,使城市人口因农村人口的流失而增加。最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乡对立的阶级实质还表现为帝国主义宗主国和被压迫的农业殖民地之间的对抗。由此可见,城乡对立迄今都意味着城市统治阶级对农村的剥削。它造成了农村技术经济和文化的落后状态,使农业退化和使劳动农民极端贫困。
  修正主义者企图“证明”,城乡对立是由所谓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引起的。这个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彻底批判过的“规律”是不能说明城乡对立的原因的,因为它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城乡对立的真正原因。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则是消灭这种对立的真正前提。
  只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才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城市对乡村的剥削。社会主义城市不剥削农村,而是领导农村,使它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因此,在过渡时期尚未消除的城乡对立(在技术、经济,阶级和文化方面的差别),具有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乡对立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在经济中和人们意识中的残余。
  由于无产阶级革命使全国的政治经济领导转到工人阶级手中,因而为农业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土地国有化和地租的消灭是农业生产力自由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工业和运输业的生产资料转到工人阶级手中,为工农业的结合创造了前提。银行国有化使农村摆脱了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遭受的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最后,无产阶级革命通过使中农变为工人阶级的同盟者、使贫农变为工人阶级的支柱这一事实,为消灭受压抑的和受局限的农村生活,即马克思所说的那种愚昧的农村生活创造了条件。
  由于有了这些变化,因此就无产阶级和贫农、中农之间的关系来说,城乡之间的对抗已经消失了。城乡的关系已经从对抗关系变成了结合和联盟的关系。但是,这还不等于说城乡之间的矛盾已经消除了。
  在恢复时期,简单再生产的规律在苏维埃农村占有优势。由于对农村分化过程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进行了限制,因此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规律,即只能使城乡对立借以加剧的那些规律,就不可能在苏维埃农村取得胜利。公营商品流转额的增长和无产阶级国家对农民提供的信贷帮助,限制了商业投机分子和高利贷分子的可贪欲”。不是他们,而是苏维埃的城乡物资交流取得了胜利。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消灭城乡对立采取了一些决定性的步骤。社会主义工业的巨大高涨促进了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的长期落后状态的消除。最重要的农业地区已基本上实现了集体化,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了。农民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农民千百年来的政治思想没有超出过自己的农舍、田庄和乡村。现在他们是在区、州和共和国的范围内考虑政治。现在农民—集体农庄庄员正在养成从事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劳动和守公共劳动纪律的习惯。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企业——国营农场、机器拖拉机站和集体农庄已经在农村组织起来。不论是在城市或在农村,现在都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在农村的胜利,赤贫如洗和极端穷困的现象已被消灭。苏维埃农村的文化水平已经迅速提高。因此,城乡物质文化水平接近的最重要的条件已经具备。
  现在创造为消灭城乡对立所需要的一切前提的任务已经提上了日程。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在完成这项任务。
  消灭城乡对立的第一个基本前提是消灭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现在为止,在城市中的主要生产力是工人阶级,而在农村则是另一个阶级——农民。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由不同的阶级来从事工业和农业,因为不论在工厂或田间都将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进行工作。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他们之间也还保留着旧的差别的残余,不过社会历来分成阶级的现象将会消失。集体化的彻底实现将永远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铲除使城乡对立赖以保持的最后根子。
  第二个前提是提高把农业劳动变为一种工业劳动的农业劳动技术装备程度。
  农业正在用先进技术迅速装备起来。现在农业已拥有七百五十万匹马力的机械。出现了具有工业劳动特点的新型工作者。已有五十万名拖拉机手、六万名联合收割机手和驾驶员、七万六千名汽车司机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工作。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站已经是一种新型的工业企业,它们具有大机器工业固有的那种劳动组织。工业劳动的特点是它的依靠机器系统的科学组织。在农业中开始占优势的拖拉机正在建立这种机器系统。在工业中,机器系统是由统一的发动机同时开动的。在农业中,象拖拉机这样一种统一的发动机,也把去泰的机器系统(播种机、犁、刈草机、脱谷机)开动起来,尽管不是同时而是按照时间次序开动起来的。这就是农业中的工业化劳动的特点。
  消灭城乡对立的第三个前提是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布局的伟大计划,建设新的城市和消灭边远地区的文化经济的落后状态。苏联东部地区迅速工业化的事实是人所共知的。东部边远地区在旧的资本主义的俄国是什么样子呢?它首先是一个庞大的半殖民地的农村。现在,那里建成了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工业中心,出现了一些文化城市。消灭城乡对立决不等于消灭城市。党既反对那些否定城市原则本身的人,也反对那些主张使城市居民密集和拥挤的过分都市化的人。未来的城市在保留集体居民点的经济文化优点的同时,将到处都有绿荫青翠的公园和花园。住宅将筹建在空气清新的河岸上。在城市里,我们将使生活电气化和暖气化。未来的城市将在新工业中心和改造现有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第四个前提是通过发展运输业和商品流转来加强城乡联系。扩大运输联系是发展城乡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一点,就谈不上消灭农村文化经济的落后状态。扩大商品流转是这项任务的另一个方面。当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残余的时候,苏维埃货币和商品流转就是必要的联系形式。商品流转由于使城乡接近,因而正在为消灭社会分工即首先消灭城乡对立创造前提。加强商品流转是使城乡物质水平接近、把集体农庄庄员变成富裕的劳动者和把我们整个祖国变成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的前提。
  废除粮食配给证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加强货币来扩大苏维埃商品流转,为降低价格和提高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的物质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苏维埃商品流转是加强国营工业和集体农庄农业的联系和交流的决定性手段。
  第五个前提是加快农业再生产的速度。保证牲畜总头数的扩大再生产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在工业增长百分之一百一十四的情况下,农业产量增长百分之百,而畜牧业甚至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五。1934年在这方面取得的结果是很有意义的:同1933年相比,全国的牛、羊、山羊和猪的总头数开始增加了。就象谷物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一样,现在畜牧业问题也应当得到解决了。
  在所谓的消费地区,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是非常显著的。产粮区在1933年向国家提供的粮食比1929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一,而“消费”地区在周期内上变的粮食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零五。这个事实一方面说明全国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加快,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全国产粮地区和消费地区之间、农业地区和工业地区之间的差别正处于消灭的过程。
  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站——农业中的国营企业——在消灭工农业对立和城乡对立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先进的国营农场是大工业企业在农业中的样板。现在它们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成为向集体农庄提供优质良种和良畜的基地。机器拖拉机站是工人阶级对农民施加经济和政治影响的最有力的杠籽。机器拖拉机站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在基本生产资料所有权保持在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在集体农庄的建设中把农民的主动性同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和支援结合起来。党正在通过集体农庄把农民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这种对小农千百年习惯的改造,在劳动组合(当前阶段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中还刚刚开始。无产阶级国家正在把数十亿卢布投入社会主义农业,为新的集体农庄制度拨款,从而保证迅速消灭城乡的对立。
  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在为彻底消灭城乡对立创造一切必要的前提。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旧的工农业对立和城乡对立的残余将会完全彻底消灭。那时,城乡差别不仅在生产和分配领域,而且在消费和文化领域也都将完全消灭。



感谢 闲汉 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