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保罗·斯威齐

对资本主义的设想

〔美〕P.斯威齐

1986年1月


  来源:美国《毎月评论》杂志1986年1月号


  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历史或许是受影响最大的一门学科,社会学和人类学也受到很大影响,政治学受影响较少,而最不受影响的要算经济学了。但这并不否定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经济学主流派正统观念的事实。在经济学领域中,很可能比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有更多的年轻有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即使如此,这些经济学家坚决不肯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允许马克思主义影响他们的思想。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熊彼特不但严肃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且他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设想就是有意识地作为取代马克思的设想而构思出来的。凯恩斯在他的论著中对马克思也有过贬低的批评,然而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如关于货币和资本积累问题,他却更接近于马克思,而不是公认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正统观念的思维方法。然而奇怪的是,凯恩斯的追随者们远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领域内的批判思想很自然地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反对派。这一学科清除了激进的过激做法,迅速向右转,重新恢复萨伊的市场法则和货币理论,而目前则被称之为供应学派经济学和货币主义。
  这里,我想着重探讨R.海尔布伦纳这位当代美国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设想以及他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之处。
  海尔布伦纳于本世纪3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当时凯恩斯的影响正处于高峰,后来他又受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洛的影响颇深。这种倾向在他的处女作、也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世间的哲学家》—书中得到了最明确的反映。这本书对经济思想史作了独特易懂的介绍,成为好几代大学生的一本启蒙教科书。
  海尔布伦纳并不把经济学当作一种狭义的“科学”,同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一样,他把经济学看成是人类为理解其成就、希望和限制所作的探索。海尔布伦纳从理论上看并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这本书却将他置于马克思主义的领域,甚至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本人也承认了这一事实。
  在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占全面优势地位的新古典学派对资本主义有过一种设想,但这种设想完全受诡辩精神的制约,因此是对历史现实的一种苍白无力的写照。他们认为,历史现实的行为者不是处于矛盾和冲突的各个阶级,而是一些无能为力的个人,他们在寻求通过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市场手段来获取最大利益。在这一设想的世界里,人们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人与人之间在市场关系外相互之间毫无关系。这样一种设想无助于人们去了解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面临的问题。海尔布伦纳反对新古典学派的这种设想,他走了漫长的一段路程,企图用马克思的设想来取代前者,这正是他的这本著作有可能对当代社会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所在。
  海尔布伦纳认为,要了解资本主义,关键在于了解资本的积累过程。他从无产阶级的形成作为对靠掠夺和交易积聚资本(即马克思的“原始积累”)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来解释资本主义的起因。但是他没有将下面这样一个事实考虑进去:即资本这一的积累过程发源于世界一个很小的部分(西欧),而且从一开始便是以牺牲在它统治和控制下的其他大陆上比它大许多的地区的利益来作为代价才得以完成的。因此,实际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形态,从它一开始存在时,就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中心”部分,在那里资本的逻辑以相对没有障碍的方式展示,而另一个则是“边缘”部分,在那里扩大资本存在着多种前资本主义的形态。将资本主义分成这样两个部分,这在资本主义的全部历史中并不是一个过渡阶段,而是资本主义全球结构中一种持久的、扎根愈来愈深的形式。然而,海尔布伦纳在他的书中却忽略了对这一点的叙述。他只要一提到具体的资本主义,总是以欧洲、美国这样一些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例。他对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有缺陷的,因为他未能考虑到资本主义发达的和不发达的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互相制约就像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目前在资本主义制度中,革命的重心已从其发达部分转向不发达部分。通过资本统治向后者的渗透产生了一大批受苦人,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绘的充分发展了的无产者十分近似,他们并不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薄弱环节”内出现,并且必然首先采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形式。此外,正由于他们所继承的资本主义经济是薄弱而又畸形的,他们还得完成许多在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附加任务。在海尔布伦纳的论述中也完全缺乏这些方面的分析,这正是他对资本主义的设想无法为分析革命斗争提供一个适当的框架的原因。



感谢 雨宫花凛 录入并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