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民主主义的斗争》(周鲸文 主编,1940年9月版) 第十三章 抗战政治推进中六中全会的收获 一抗战军兴以来,国人感觉失望的为政治落后:民间疾苦无告,党派摩擦未除,以至于军事方面所受的不必要的挫折等等全是政治落后反映的结果。这样才有「政治重于军事」的口号,改善政治为抗战基础的呼声。这种论调,不只出于身受痛苦的人民之口,复出之于百经百炼的领袖之口,更出之于国民参政会的决议,最近复于国民党的六中全会作出了结论。 这次六中全会开会恰当抗战转入于我有利阶段,亦正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在此阶段有国际的大变动,日阀的总进攻(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等等),以及汉奸群丑的活跃;同之,坚持抗战的人们亦因我国内部之缺欠精诚团结,民间的疾苦之因政治腐败加深,以及各方政治要求之渐趋明显,国人们不期而然的,要急燥,要焦虑。其所希望者,不过是上下精诚团结,政治的突飞猛进,打破胜利前的难关而已。这可见之于报纸杂志各种团体及全国同胞万众一声的痛骂汉奸,反对伪组织,攻击和谣,坚持抗战到底,要求早日施行宪政。六中全会对这些问题都给了答复,不但是安定了人心,还指示将来中国光明之路。 据说,六中全会通过要案甚多,不过见于报章者,前后有通电三则,即慰劳将士,嘉勉侨胞及慰问战区同胞,此外通过议案中关于党务者一则,政治三则,经济八则,教育四则,此外各则皆为普通议案,无甚过分重要,然若推而励行,其皆有利于抗战建国,自是公论。惟吾人自大处观之,六中全会最大收获,可见之于蒋总裁之开幕词,及大会宣言。归纳起来,可得如下结论: 一·集中力量抗战到底蒋总裁的开幕词开始就论及我们七七抗战的得计,他说:「大家只要想一想,假若我们二十六年七月七日不奋起抗战,今天突然临到欧战发生,这样一个世界的大变局,我们国运的危险和处置的艰难,将成一个怎样的局势。想到这里就该对两年又四个月以来英勇牺牲和坚忍奋斗的无数军民同胞的英灵,更深切的致其无限的崇敬与感念。」这岂止是声明,七七抗战是得计,亦是打击败北主义者之中国必亡论。当七七军兴以来注兆明之流蟠据中央,对抗战圣业给了多少阻碍,散布多少流言,挑拨多少各方的情感,更几次播弄妥协。若不是蒋先生信念坚决,全国各方领袖及军民一体坚持抗战到底。笃信最后胜利,抗战局面不知为败北主义者弄到何种天地,岂复有今日灿烂光明的前程。蒋总裁深领此意,故言外之意即是抨击当日主和的妥协份子,而代表全国同胞致其崇敬于抗战牺牲的将士和人民之前。同时我们又感觉得当蒋先生认承七七抗战为得计之时,他的心中也会想起,九一八后,七七以前,全国各地救亡运动的活跃,救亡份子之纯真,以及他们赤诚的心胸与高远的见识,到了今日更值得钦佩。他们始终相信中国只有抗日才有出路,只有抗日才能使各方人力集中,今天在广大领域中有我们的力量,今日拥护政府抗战到底奋勇当先的亦多是那些人。到了现在,我们实是走上了不折不扣抗战到底的正路,也集中了各方的力量。六中全会对这个问题给了一个总结。故宣言中提及救国建国目标「实现之道,自以增强抗战力量与推进后方建设为中心,故一面必以军事坚勇之精神,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之使用;一面更当力求效率之提高,与管理之改进,从愈战愈艰之状况下,造成全国各部门愈战愈强之力量,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此一真理,必以全国一致之努力证实之。」对抗战到底则云:「抗战之目的,在以使敌军完全撤退吾国国境以外。」 二·奠定宪政基础召开国民大会国人从清末即要求宪政,而迟迟至今未能实现。在清代是因专制君主的压制,在民元以后因军阀的阻挠,在国民党当权之后又因内忧外患,延缓了宪政的实施。专制君主是憎恶宪政的,因宪政是要限制君权,而扩张民权的;军阀是厌恶宪政的,因宪政是要有统一的局面,而主权在民。这两种势力之反对宪政,(或是假借宪政以欺骗人民,)自有其偏狭自私的理由,原无足怪。惟国民党当政以还,十四年之久,而尚未能使宪政实现者,自难免惹起国人的不耐。且于集中力量与精诚团结的问题上,根本大法的建立乃为当务之急。故近年来宪政的呼声又传遍宇内。 但宪政与国民党的关系如何?宪政与国民党所奉信的三民主义的关系又如何?很多国民并不十分了解,或以为国人所要求之宪政久未得施,宪政与国民党之关系或如过去专制时代的情形。这当然是由于国民对信奉三民主义的国民党缺乏认识;同之,因内忧外患及人事问题,国民党之未能领导国人使宪政早日实现,同为国人对宪政渴求所表现的焦燥原因之一。但是三民主义,及信奉三民主义之国民党,对于宪政不但不憎恶,而且有其历史的秘切关系。创造民国,提倡三民主义,总理国民党,同为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多年,卒推拥推翻帝制,在其手制之「建国大纲」中,曾云:「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第一条)而以「授权于民选之政府」,「为建国之大功告成」。(第二五条)中山先生手创之民权主义,即是「主权在民」,他说:「余之民权主义,第一决定者为民主,而第二之决定,则以为民主专制必不可行,必立宪而后可以图治。」(中国革命史)又云:「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大机器」;「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五权宪法讲演)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山先生对于民主主义的热诚,与对民主立宪期待之殷,这就是说明三民主义与国民党对于宪政运动关系之深了。 那么为何国党执政以还,十余年之久,而宪政仍未见诸实施?除了上述内忧外患等等事故外,就是国民党虽按照中山先生制定的革命步骤而行,不过延缓太久,以致惹得国人不耐。按着革命步骤,中山先生说:「余之革命方略,规定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第一,为破坏时期,在此时期内,施行军法。……第二,为过渡时期,在此时期?施行约法。……第三,为建设完成时期,在此时期,施行宪政」。(中国革命史)这三个时期是按次推进的,最终是达成宪政。军事时期,中山先生有时定为三年以内,训政时期,有时定为六年;军事时期限于一省完全底定之前,训政时期限于「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为宪政开始时期。」且「全国有过半数省分,达宪政开始时期,则开国民大会,决定宪法,而颁布之。」这又对革命步骤予以说明。所可惜者我国多年长期停顿于训政期中,无怪国人要焦急呼号。 宪政不但不与三民主义抵触,相反的正是为三民主义及国民党所要求者。今次六中全会重申斯旨,大会宣言有云:「召开国民大会,为本党多年一贯之期望」,接着叙述二十二年长城战后,国民党对宪政期待之殷。于是乃特申此次全会之收获:「本会议今特郑重决议,限于二十九年(按定为十一月十二日)召集国民大会,以期早日制定宪法,俾于抗战胜利接近之日,完建国工作未竟之功。远溯总理与革命先烈奋斗之途径,近鉴于世变方殷,而吾国家犹未脱飘摇风雨之危境,本党以建立民国为历史的重大使命,其对于宪政实施之期望,更切于吾全国同胞,唯望吾同胞深念总理谋国之诚与救国之勇,认识总理革命目的,在于建立民有民治民享之国家,以三民主义与建国大纲之二大要典,创后来居上之民国。」这是多年以来,抗战期中,国民党最好的决议,也就是国民党对国人之渴求希望作一恳切的答覆。 关于推进宪政,奠定建国基础,大会宣言亦曾特为申述:「吾国近年国力衰弱,民力散漫之象,推其本原,实由忽略总理革命程序以县为自治单位之精义与地方自治实行法之规定,因而筹备自治,未彰其实效,一切政治建设,既未能确奠其基础,而组织民众,训练民众之工作,遂未由推进。抗战既起,此种缺陷,更见显著,中央爰于本年九月有县各级组织纲要之颁布,期就管,教,养,卫各事项,逐层贯注,由当地人民自力之努力,谋地方事业确实之推进;而只训练合格之人员,分配于县区乡镇,以为实际之辅导,于督劝民事之中,收培植民权之效。本会认为此一法案,乃实行宪政真实之保障,亦为使中国造成近代国家必由之途径,不惟后方各省,胥当全力进行,即战区各地,亦宜排除万难,普遍推动。所望全国智者一致提倡,各地同胞,共同致力,而后民力得以发扬,国力由是增进;而后长期的全面抗战,得因各地基础力量之培成,而益增其最后胜利之因素。由此而实施宪政,乃能使国基巩固,而五十余年来,本党革命先烈与全国同胞为建立民国之牺牲奋斗,始不蹈于空虚,国家人民久远之福利,亦必造端于此。」这是真实之言,必为全国同胞所乐闻,而欲观其成就的。 此外,六中全会之收获,还有行政党务人事的调动一则,其最堪注意者为蒋先生之重长行政院。抗战以来,行政效率未能配合军事行动者,人事之不齐、领导之无方,均为此中要病。今蒋先生以全国领袖地位,长政中枢,对于调整人事,配合军政当有很好效果。吾人且观今后蒋先生行政方面之改善及推进。蒋先生亦必有此决心,据重庆消息:「蒋总裁对六中全会训话,除指示二期抗战之党政工作应注重经济斗争及经济建设外,并畅论党政机构之调整问题。六中全会因即推孔祥熙,张群,何应钦,朱家骅,陈果夫,王世杰等组织「党政军行政机构调整委员会」,拟具实施方案。全会中有人主张农林(经济部主管),水利(经济部及水利委员会主管),贸易(财政部及经济部主管),购料,(各部自办)等行政,应直属行政院管辖,——此案已交该调整委员会研究。过去县政府与县党部之职权颇有混同之处,对于党政工作,具有影响,该会亦已拟具解决方案云。」(香港国民日报十一月二十一日)此种消息,如果确实,行政机构及人事问题之将着手调整,似有很大希望。(可惜在此书付印时,此种希望还未完全见诸实行,著者补记)此亦为六中全会最大收获之一,亦为抗战以来,国人所要求呼号者作一总结。 二吾人于庆幸六中全会于抗战现阶段对国事如此大贡献之余,还有数言,愿供于政府当局及全国同胞之前,亦即是吾人于承认六中全会的丰富收获而有的补充意见。 一·关于集中力量问题 全会只于宣言中空泛的提及「集中人力物力之使用」,而无较详切的具体办法,即如在今日正需要全国上下精诚团结之时,而无团结的具体方案,换言之,今日各党派之摩擦虽不足以颠危国本,然对抗战不为无害。全会对此严重问题淡然处之,未能表示具体消除摩擦的办法。事实上,只若没有共同承认的具体解决办法,摩擦现象,不论是大是小都是对抗战有害。全会未曾提及,未能制成方案,亦没有以领导之地位明言其磊落态度,以安各党派各方人士之心,或示至诚提携爱护之意,这是一件憾事。同时为了振奋人心,对汉奸群丑亦未曾决定方案斥其罪恶,(只见之于蒋先生之分析日本制造伪组织之失败。)此亦是一件憾事。吾人但愿国民党今后在行动中补充之,亦可收亡羊补牢之效。 二·关于宪政及召集国民大会问题 全会这一方案最有价值,此乃为集中全国力量,及治理国家的根本办法。不过召集大会时期为来年十一月,此于目前之急于调整内部及集中力量问题,似为稍远。然以施行宪政,诸待筹备,吾人姑容忍之。不过在此期中,政府应特则注意者,有二事。(一)宪法的内容。(二)国民大会代表选举问题。 (一)宪法内容 民国廿五年五月五日由国民政府正式宣布之宪法草案,当时虽认为完备,然事隔数载且经过我国有史以来未曾有之大变动,及国人空前之大团结,其间一切事物及国情,均有变迁,社会之要求,人民的认识,精神思想均起变化,故今日治国之根本大法,必须合今后的要求。为了此层,对五·五宪法草案必有修改之处,以适应今后的国情。在国民大会召集之前,政府应使人民自由讨论宪法内容,并鼓励他们参与宪政讨论。为此使人民说出自己所要求的宪法,将来国民代表便可本乎人民的意志制定宪法。通去对宪法草案虽也使人民批评,但是人们还是多有顾忌,不够彻底,且所论者,亦欠透彻。今日则可广开大门,让人民说话,让专家尽情贡献意见,如此今后的宪法是为中国人民深知而乐予接受的宪法,他们也必爱护此宪法。民元以来之假宪法则不致再见于中国,而中国亦可本此基本大法走向正当的轨道。 (二)国民大会代表选举问题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曾经决定于廿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集国民大会,并由国民政府公布国民大会组织法及代表选举法,更设立选举事务所,办理选举事宜。终以日人阻挠,使华北数省未克依期选出代表,而于廿六年则由日人发动侵略战事。国民大会未克召集,宪政实施因之延缓。今决定于廿九年召集国民大会。按原定方案,大会代表额为一千四百四十名,计区域选举占六百六十五名,职业选举占三百八十名,军队侨胞辽吉黑热蒙藏的特种选举占一百五十五名,国府制定者占二百四十名。廿六年各省已实行选举,而未及办完者为翼察鲁平津五省的省市区域选举职业选举,东四省蒙藏海外军队的特种选举以及自由职业选举之一部分,还有国府指定者也未决定。按原定代表额,廿六年未选出者约尚有五百名。 今日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有二事须特别注意:一则既是选举,我们应否承认指定的代表。按之民主选举的原则,我们不同意指定办法;再者,廿六年选出的代表,今日不应再认为有效。原因是事隔数载,当日选出之代表,其意见未必能合乎今日选民的要求。且战区扩大如此,人事变更如此,有的陷于战区,不克出席大会,有的身为汉奸,不能为国民容许,种种困难,不一而定。故为彻底起见,应于一年之中,重办选毕,其它沦陷省份均可列入特种选举范围严格的执行。如此的国民大会,尚可有其真正面目,否则简直是马虎从事,把一件大事当敷衍的事作了,其结果不但不容有好宪法产生,来日的宪政也是不问可知。故吾人于欣幸国民大会召集的信息,特别要著重代表的产生,以及其影响于来日的宪政。 三·关于县政建设问题 全会对此问题言之甚详,过去缺陷亦已明言,而于救济办法,有县各级组织纲要之颁布。惟过去地方人民感受涂炭者多系受地方党政人员及劣绅之层层压迫欺凌,致不能发挥人民自己的力量。今既公认抗战需要人民力量,建国需要由地方自治作起。今后作法便须:(一)使地方人士以不抵触法律为限,公开自由活动,党政人员不得横加干涉;(二)严惩贪污,并使鱼肉乡民之徒,均不能逃出法网;(三)训练善良干部下乡,并容许党政机关以外之热心人士深入民间,从事民运工作,而无阻碍及被歧视状态。苟大家能认清目前之大目的,竭诚合作,地方建设,及训练人民工作,均可一日千里。 四·关于行政调整问题 此次全会推举蒋先生为行政院长,就目前国内情势而论,不为非计。然调整行政要有二事,一,为组织的调整,一为人事的调整。因组织不健全,使办事者费尽心血,而收效至微;若因人事不齐,使组织如何完备,亦不能生效,正如一架好机器,因运用者不得其人,而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以蒋先生地位人望,笼罩全局,调整组织,刷新人事均不会有障碍发生,望彻底调整一番,以为中国政治开一条明路,使行政效率配合上军事行动。 惟吾人殷待蒋先生调整机构及人事之时,不由又感觉我国政治的弱点。蒋先生今日为全国领袖,人所同钦,然不应使之过劳,据统计其一身所担当条重要之指责已十又有二。以一人精力有限,岂克□此重任,结果是「务广而荒,代人负责。」就此而论,在蒋先生身兼十数要职是万不得已,对国内情况而论为权宜之计,然就我们政治而论是一弱点,并非良好的现象。我们甚望蒋先生大刀板斧整顿一气,然后分减个人担负,选择适当人物,使其专精负责,以图事功。 总上所言,我们阐明了六中全会的收获,及我们补充的意见。现在用几句话作一个结论:「总之,抗战建国,事无先后,抗战之目的,在以使敌军完全撤退吾国国境以外,建国之目的,必须真实努力,以奠定宪政之基础。」(六中全会宣言)更期集中力量要有具体办法,宪法基础务求扎实稳固,行政调整务求妥当迅速。而最切要的,是全国上下努力把「字面」的东西,见诸实施。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廿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