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美〕迈克尔·哈灵顿《另一个美国》(1962)
译序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指出的那样,《另一个美国》是“愤怒的吶喊,良心的呼唤。”在书中,哈灵顿用他轻松明快的笔调,描述了一个沉重的社会事实:在美国这个富裕社会里,数千万人活在贫困之中,他们中有黑人也有白人,有城里人也有乡下人,有老人也有小孩,有底层也有中下层,有工作的和没有工作的,有精神正常的也有精神出问题的,有生来就贫困的也有后来沦落为穷人的。这些人,使美国出现了两个国度,一个世人眼中的美国,欣欣向荣、物质富足;一个是被世人遗忘的美国,贫困凋敝、忍饥挨饿。
在哈灵顿看来,社会上存在贫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在社会上的隐形,穷人的困苦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世人对穷人困苦的冷漠。哈灵顿认为,在一个本可以消灭贫困或有条件消灭贫困的社会里,出现穷人是一件特别丢人现眼的事。每个
人都应当义愤填膺,或者羞愧难当。遗憾的是,人们很坦然。美国虽然有好几千万穷人,可在美国人的眼中,穷人是遥远的记忆。好心一点的,善良一点的,对穷人深表同情的,会惦记穷人,可当他们看到贫民窟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良心上就感到宽慰,觉得穷人的需要已经满足。中立一点的,看到政府的统计数据,会觉得美国的穷人在減少。冷漠一点的,会觉得穷人是咎由自取,谁让他们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不认真学技能,平时不好好工作,有收入时不储蓄,身体好时不保养呢?活该!
在一个物质富足的社会里,为什么会有数千万美国人陷于贫困之中呢?哈灵顿认为,导致在美国出现数千万穷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导致穷人陷入贫困泥潭的原因,不是穷人不努力,不是穷人的责任,而是由美国的社会结构造成的。工业技术的进步导致结构性失业加重,大量有组织的工人下岗、转岗;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农村人不得不到城里谋生,到了城里后又无法适应这个世界;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让黑人的生活机会受到了种种限制;而老年歧视又让老年人晚景凄凉。正是由于美国失衡的社会结构,使得大量人口无法获得平等的生活机会,不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此导致贫困人口的持续存在。
如何消除贫困?如何让每个公民都能有平等的生活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有像样的收入,住上宽敞点的房子,看得起病?哈灵顿认为,要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让每个公民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靠市场,只能靠政府干预,而且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联邦政府。
那么,为什么二十多年的反贫困战争没有成功呢?哈灵顿认为,一方面是美国人在回避贫困,不愿直面贫困的现实。另一方面,是美国政府满足于成天宣传“纸面上的胜利”,玩数字游戏,而没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消除贫困。事实上,只有正视贫困才可能消除贫困,只有把握好政府干预的抓手,才能让反贫困行动取得成效。恰恰是由于美国人沉迷于丰裕社会的神话,导致穷人的隐身;由于穷人没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代表,他们没有办法让政府的政策方案符合自己的利益,由此导致政府的大量资金没有用于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使得穷人从福利国家获得的好处极为有限。比如,最低工资法并没有适用到真正需要最低工资保护的行业,政府的大量农业补贴并没有惠及农村的穷人,城市的住房改造项目让更多的贫民窟居民居无定所。
基于二十多年反贫困战争的教训,哈灵顿认为,消除贫困需要有政治魄力,更需要在正确的方向努力。只有厉行社会革新,以更激进的方式推行反贫困策略,另一个美国的贫困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扶贫先扶志,要让穷人看到希望,而不是绝望。政府要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推动贫民窟的改造。要健全养老金体系和医疗保障项目,使老年人有足够的养老保障。更重要的是,哈灵顿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就必须打破种族歧视的藩篱,突破不同政治派别的门户之见,建构一个包容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根除美国两个国度并存的局面。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美国失去了一次机会,没有能够消除贫困,导致贫困生活的持续和贫困人口的增加,反贫困的目标落空。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早在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谈到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生主义”的问题时,就特别强调中国要避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要实行民生主义,“防患于未然”。今天,当我们再看哈灵顿的这本书时,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反贫困运动的失败,看到的是穷人未能从社会经济发展中获益,看到的是美国社会阶层的固化,看到了两个国度的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当我们读哈灵顿的这本书时,我们更能感觉到社会和谐的可贵,感觉到民生建设的重要。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如何让社会的底层或穷人也能有他们的幸福,他们的尊严?从更高的意义上说,如何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显然,美国所走过的道路并非是成功的方向。
哈灵顿慨叹美国失去了一次机会,一次改变千百万穷苦人命运、重塑美国社会、再造美国社会的机会,即在美国有能力、有财力、有条件消除贫困的时候,美国作出了错误的选择,使得贫困问题与美国同在。相比之下,中国有更多的后发优势。站在“十二五”开局的关口,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政府具备了雄厚的财力,去搞好社会建设。我们已经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进步与社会进步同步、经济财富增长与社会和谐并进的时代的十字路口。幸运的是,在今天,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以预防和消除贫困,使全体国民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深信,当我们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强调公平正义,更加注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候,我们定能真正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让社会经济的进步惠及每一个国民,让每个公民都活得更加幸福、活得更有尊严。
飞北
2011年3月15日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