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托派少数派刊物《新旗》 -> 1947年第15期 相关链接:郑超麟
延安失守以后
作者:刘默 来源:《新旗》1947年第15期
李星按:本文评论了延安失守,断言八路很难取得对蒋军的军事胜利,而会陷入长期的无出路游击战。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刘默同志的分析又是错的〔为什么要说“又”?〕。而且,1945年以后八路军野战部队与蒋军的斗争,不是游击战,而是大规模运动战。事实上,主力红军与国民党各个山头的交手,也是大规模运动战。但作者分析错误的根源,不在于军事外行〔马克思主义者不可能是万事通〕,而是他的分析完全脱离世界范围、乃至于国内的阶级斗争。在国际范围,他无视美苏对抗必然衍生苏方对中共的军事支持;在国内,他无视拖延下去的内战必然首先动摇蒋党的经济秩序。中国(也许不止中国)托洛茨基派的一个有趣特点,是他们的国际主义视角,往往是“组织”角度的,即一定要有国际性的革命组织,而难以从阶级斗争的视角考虑问题。他们似乎忘了,所谓“国际视角”的根本,就是无产者的斗争本为一体。
刘默乃至于中国托派的历史判断错误,我们这个专栏说的够多了。但有一点值得反复强调:他们当初的判断错误,相当程度上,是不愿面对阶级现实,于是陷入了一厢情愿的幻想。21世纪的今天,面对现实,了解现实,分析现实,回头看历史,是无产者的当然责任。
延安失守已经相当久了,但由此可以看出的意义却还不是明日黄花。
国民党曾想借此题目大做文章,企图在国内国外造成一种印象,仿佛共军不堪一击,内战势将结束,因之国事很快就能靠军事解决,国民党这为众所弃与失尽人心的统治,将长此无事,可长延至亿万千年了。
其实,稍知事理与略具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轻浮的乐观,因之,无论国内国外,都不曾对这种宣传加以注意。国民党政府宣传部的特别公报,参谋总长的快意演说,都不曾激动了人心。人们把它当成一件不重要的新闻,淡淡看过,轻易地忘怀了。这原是理当的。内战的长期化是一个注定了的事实,延安的得失在军事上说来是完全谈不上什么决定意义的。
但是完全没有意义吗?那也不。中国的史大林主义者惯常把每一失败说成为胜利,把城市的失陷喻之为「抛弃了笨重的包袱」,那是有点近乎解嘲,有点聊以慰情的。延安失守纵然在内战的军事意义上不大,但是在政治的意义上,在革命政策的意义上,却是颇为重大的。
我们这话并非指:中共的首都失陷所予一般人的政治上的与心理上的影响;不,我们所说的政治意义,主要是指延安失守所反映出来的中共所采取的政治路线。我们必须趁这机会把这个路线的错误再度指点出来。
自从一九二五——二七年中国革命在大城市中失败以后,革命余波推广到乡村,激起了中国规模极大的农民暴动,中共便遗弃了工人阶级,把全力移转到乡村中,把共产党的基础改筑在农民身上。他们认为:光靠农民的力量可以造成「红军」与组织「苏维埃」。那时候,托派,即中国共产党的左派反对派,立即指出了这个错误,认为:只有在城市无产阶级再兴的革命斗争的政治领导之下,这些农民的武装队才有前途;否则,它或者将被优势的国民党武力所消灭,或者将屈服于乡村与城市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之前。结果,如众所周知,中共对国民党屈服了,同时放弃了一切阶级斗争的路线,执行了对地主与资产阶级的妥协政策。以此代价,又靠了日帝的侵略,中共总算保持了它的武力与地区。
战争完结了,「得了胜」的资产阶级依靠了美国帝国主义的力量,企图根本铲除中共这个势力;因为,不管这势力如何放弃阶级斗争路线,如何对国民党妥协;但由于传统,国际关系,乃至部分的改良政策,以及独树一个系统的军队,却仍旧与国民党不能共存的。国民党决心要消灭这个力量。这时候,如果中国共产党(史大林主义者)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它一定要走上不妥协的革命的道路,站在国家当前几个迫切的问题上,有如:民族独立,土地革命,工人监督与管理生产(尤其是敌伪工厂),彻底改善工人及职工痛苦,以及召开全权普选国民大会,建立工农政府等口号,以便发动阶级的革命斗争,尤其在城市中,重新团结与组织无产阶级,走上他们积极反对国民党的政治斗争的道路;在乡村中,则彻底实行土地归贫农,土地归兵士,藉以瓦解国民党的军队。
中国史大林党不这样做。它企图和国民党争夺「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企图争得美国帝国主义的「中立」,宣布自己是「发展资本主义的党」,提倡劳资合作,乡村中继续以改良为限,在政治上则提出「联合政府」,派自己的领袖去和国民党作无原则的妥协与无结果的和谈,以致最后,等到美帝和蒋介石的内战准备就绪之后,被逼于劣势中仓促应战,以不彻底的土地改革企图买得农民大众的支持。
日帝投降到现在快一年有半。这期间曾经给了中国共产党以最好机会,使它重新回到城市中来,或更正确些,使它的基础扩大到工人中来。但是,为了国民党的「和谈」,为了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中共不敢在城市中领导阶级斗争,以致白白地放过了机会。共产党的阶级合作,帮助了国民党工运特务之重新控制各大城市的工人阶级。
没有城市工人阶级的革命政治斗争,这便规定了中共的战争机构在内战中的规模与力量。它不能不自限于农民的游击战性质,它不能占领与保持城市据点,它不能对国民党军队获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它不能不逐渐缩小其区域,将来,如果战争十分延长,也许只能保持与苏联或外蒙直接毗连的地方。
延安,以及较早的张家口与淮阴等地的失守,首先都应该从这一个政治的意义观察的。每一个真诚的共产主义者,每一个工人革命家,每一个关心于中国内战的人,都应该从延安的失守而重新考虑中国史大林党的政略与战略的。现在内战已临到严重关头了;由美国帝国主义政策与莫斯科会议的情形看来,中国这个内战将是长期的与无出路的。国民党要根本消灭中共所领导的武力固然是幻想;但中共方面的农民军队之行动遭受愈来愈大的压迫,将经历着愈来愈大的困难,却是一定的。为要保护这支受镇压的农民军队,更为要使它能真正地转败为胜,并从而走上胜利的革命之路,那末,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能起决定作用的,一切消极等待与唯一期望农民军胜利来解决种种政治问题的人,于延安的失守该有一番新的觉悟了。
感谢 吴朗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