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托派少数派刊物《新旗》 -> 1946年第6期    相关链接:郑超麟

如此和会!

作者:兰因〔郑超麟〕 来源:《新旗》1948年第6期


  李星按:作者指出一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相比一战后,更受几个世界大国的控制。苏俄国家的出现,苏俄专断官僚集团的存在,以及美国的崛起,都让1945年的世界,更加“有序”了。21世纪的今天,秩序正在失衡,也刺激了呼唤“神圣同盟”的声音:西方的冷战遗老,全球化市场吃到甜头的亚洲中产,多多少少存在类似的幻想。但2025年不是1945年,重组国际利益分配规则的大趋势日渐明显。或者说:赶走饱鬼,让饿鬼上桌。


  这几天二三十国代表群聚法国首都,开和平会议,很容易使人想起二十七年前另一个和会,那时也是在法国首都开的,不过不是在城内的卢森堡宫,而是在城外的凡尔塞宫罢了。
  凡尔塞和会及其签订的条约为世诟病,我们至今还在攻击它,因为它是分赃式的会议和条约,不仅未能建立永久的和平,而且播下将来战争的种子。果然,二十年之后,它收获了当初播种的果实。然而在开会当时,除了革命的社会主义者以外,一般舆论并非这般看法。当时战争是接受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有名的「十四条」而结束的,人们仿佛觉得从此正义可以代替强权去统治世界。各种被压迫人类,除了革命的社会主义者所直接领导的以外,都翘首仰望巴黎,或者派遣代表到巴黎来,为了向和会诉苦,或为了向和会上条陈,献救世方策。我们试想当时中国民众对于巴黎和会寄托何等浓厚而崇高的希望!那次和会虽是分赃会议,外表上确有令人景仰和希望之处。
  此次和会则是赤裸裸地,连那种外表也不要了。它已经没有那种理想主义的外衣了,大西洋宪章和四项自由不仅没有「十四条」来的漂亮,而且未至战争结束就已成了破布烂衣,人们简直懒得再缝一件去披挂它。当事人和旁观者,谁也没有甚么理想。谁也不信能以此条约去避免战争,赤裸裸地只有强权,没有公理,赤裸裸地是分赃的会议,是准备未来大战的会议,是大国操纵一切,小国俯首听命的会议。试问中国今天还有谁寄托这个和会以对于上次那个和会千分之一的希望呢?
  路透社七月三十一日巴黎电:「巴黎和会全体大会今日开会共三小时,至下午七时休会,……今日会议时未及终场,即有诸代表纷纷离场,贵宾席几全空,当巴西代表发言时,仅记者席内有若干记者点缀。……」当然啰,一个演戏式的会议,戏又演得不精采,谁耐烦看下去呢?
  仅仅从开会程式或手续来看,也明显表出两个和会之间的差异。上次和会虽是几个大国操纵的,但形式上大国并没有甚么否决权,参加的国家,无论大小都有起草和约,讨论和约和通过和约的权利。和会通过的文件就是正式的文件。此次和会,则不过是一种咨询会议而已。条约是在开会以前由四大国外长起草好了的,重要问题大多数决定了的,开会时这起草好了的条约拿出来给那些小国代表「讨论」,和会本身又没有通过条约的权利,「讨论」结果只能供大国做参考,最后确定的条约仍是四大国外长另开会议来通过的。上次和会是把一切问题都在一个会议中讨论的,虽然分别签订条约。此次和会则分做三次开,现在开的是关于对意,匈,保,罗,芬五国条约的和会;以后又不知再过几时才要开那关于对德条约的和会;以后又不知再过几时才要开那关于对日和约的和会。世界革命或第三次大战,能等待么?能等待这一切和会通通开完以后才爆发么?
  开会程式或手续问题,并非不重要的问题。人们不能拿理想主义外衣来遮掩分赃式会议,不能将一切条约拿来在一个和会上起草讨论和通过,不能像克列蒙梭,路易乔治,威尔逊一般有大国操纵之实而无其形,——这是为了甚么呢?为了现在那些政治家才干不及古人么?不是的,这是为了经过二十七年时间及另一次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已经更加成熟了,即更加腐烂了,即阶级的和民族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了,只容许开现在这种和会,而不容许开以前那种和会了。
  但无论现在的和会也好,以前的和会也好,任何形式和内容的和会也好,只要是由资本主义强国来把持的,都无法建立世界的和平。人类底命运已经同革命,同国际主义,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了。一港一区的分合,赔款数额的规定,舰队的移交,殖民地的分配,等等,——这些难道能解决问题么?
  根本解决问题的,只有「欧洲社会主义苏维埃合众国」;再进一步,「全世界社会主义苏维埃合众国」;最后废除了国家本身。



感谢 雪球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