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托派少数派刊物《新旗》 -> 1946年第3期    相关链接:郑超麟

论生活费指数

作者:舒严〔郑超麟〕 来源:《新旗》1946年第3期


  李星按:抗战胜利后的民国工人,收入低于战前,这迫使工业中心的工人起来反抗,成立工人组织,直接行动,与当局交涉。涉及相关利益的直接行动不仅包括罢工,也包括自行发布物价指数,打破资产阶级国家对重要生活信息的垄断。打破信息垄断,是动摇阶级统治的一部分。


  据六月十二日上海申报说,外间传说,从六月份起,上海市政府不公开发表工人职员生活费指数了,但市政府负责人否认这个传说,自称:「并无所知,亦未接到任何命令。」
  凡读报的人都有一种经验,即每遇官厅否认甚么突如其来的消息时,这消息往往是可以证实的。生活费指数问题,现在对于工人阶级是太重要了,我们不能不注意它;既然有了不发表的传说,我们就应当警觉,官厅愈否认,我们愈应当警觉。
  依照生活费指数计算工资,——这一点,乃是战后上海工人们斗争所得的胜利品。工人束紧腰带,含耻忍辱,过了八年,才能为自己利益提出要求;又需经过艰苦的斗争,挨打,坐牢,受人明杀和暗杀,才能获得所要求的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照生活费指数计算工资。我们应当好好保卫这个胜利品。
  这个胜利品表示甚么呢?表示工人要求过优裕生活么?不是!工人要求的,仅仅是恢复他们在战争爆发前几天一年的生活水准。依照生活费指数计算工资,——这句话充其量不过是恢复战前生活水准之意,不会比这更多一分了。可是,事实上,按照市政府制造的和公布的生活费指数来计算工资,工人果真能够恢复战前生活水准么?问题就在这里。
  凭直觉,凭切身经验,工人知道即使依照生活费指数计算工资,现在的生活也远不如战前。战前,一个普通工人每月挣十八元已可勉强过活,因为这个工资买了两石米之后还有余钱剩下来。现在,照上月以四千倍计算,则十八元底薪可以支领七万二千元,但七万二千元生活并不如以前的十八元,因为七万二千元只能买一石半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生活费指数本身有了问题,最近同情工人的报纸杂志,如「文汇报」,如「生活知识」,常常有人写文章指出市政府公布的指数是不真实,是难以叫人相信的。当然啰!数目字,算学,统计学,这类学问,虽然有人否认它含有阶级性,但市政府拿它来计算生活费指数,而此指数或高或低又大有影响于资本家钱袋时候,我们是很难保证官厅会「为科学而科学」纯然客观地编制统计表的。「文汇报」记者,用同一算学和统计学,计算同一城市,同一月份,同一生活费指数,算出来的却与市政府公布的不同。据说,五月份上海工人生活费指数应当是七千六百四十九倍,而不是四千零九十几倍。
  工人没有学过高等算学,不懂得统计学,不能在科学立场上判断市政府的指数和文汇报的指数哪个更合于真理些。但凭直觉,凭切身经验,工人可以断定文汇报指数是比市政府指数基金更加接近于真理的。
  正为官定的生活费指数距离真理太远,所以某部分工人才又提出增加底薪的要求,以此惹得资本家气愤,说:「既要求依照生活费指数,又要求增加底薪,自相矛盾,岂有此理!」你看资本家多么理直气壮!
  工人必须为保卫这个辛苦得来的胜利品而斗争,不仅要求继续依照生活费指数计算工资;而且要求工人自己编制指数,由全市真正的群众工会共同推举一个委员会来编制指数,此委员会必要时得聘请专家做顾问。市政府是否继续编制和公布生活费指数,随它的便,但计算工资时必须依照工人自己编制的指数为标准的。




感谢 雪球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