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托派少数派刊物《新旗》 -> 1946年第2期    相关链接:郑超麟

〔常识〕从第一国际到第五国际

作者:兰因〔郑超麟〕 来源:《新旗》1946年第2期


  李星按:本文是对革命工人国际组织的“国际”二字,做的粗浅普及。值得一说的是:「国际共产党」用来形容共产国际,是没有什么不妥的。


  路透社五月十七日伦敦电:
  「十六国社会主义者代表今日在克拉克顿举行秘密会议,会期四日,主席将由英国财相达尔顿担任,会议主旨为觅取全世界社会主义者与苏联共产主义者间之真正谅解关系,倘属失败,则社会主义者将组织「第五国际」,以对抗共产主义,保卫社会主义。该会将于夏季内派代表团赴莫斯科进行会谈,苏联已表欢迎,其目的为觅取全世界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及共产主义者之互相合作。今日会议即在拟定此项工作之方案,由十六国代表共同会商决定之;并拟设立一联络处以接洽私人访问之事。」
  现在新的一群青年人,初有政治自觉的,看了这个电报,很少能明白其中所谓「国际」是甚么东西,所谓「第五国际」又有甚么意思,青年人读书看报,固然常见「国」「际」两字连合起来用,但他们只晓得「国际」是个形容词,是诸国相互间关系之意,「国际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世界的」之意。究竟有多少青年人曾见过「国际」两字当作名词,当作一种团体或机关,来用呢?三年前,「共产国际」解散消息传到中国来时,那些通讯社和报馆竟不晓得怎样翻译这个名词,结果译为「国际共产党」!即是说把其中的名词错认为形容词,又把其中的形容词错认为名词!向青年人解释这个常识,现在决非多余的事情。
  不错,「国际」本是形容词,本只有「诸国间的」或「世界的」之意。「国际」由形容词变为名词,变为一种团体或一种机关,是与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与世界革命,有密切关系的。
  社会主义先觉者很早就主张各国工人运动有国际的联络和国际的组织之必要了。把这个必要说得最明白,最不含糊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远在一八四七年,即距今九十九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断言「无产阶级无祖国」,就喊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自此以后,他们的思想和斗争就浸透这种国际主义精神。
  到了一八六四年,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第一次表现为组织形式。这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决议创立一个「Intelnationala' Worlding Men's Association」,为诸国工人团体联络机关。这个新团体的名称直译应为「工人的国际的联合会」,这里「国际」二字是作形容词用的。即「英法德意诸国工人联合会」之意。马克思当时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这个新团体工作,渐渐以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整个组织了。不久,会务大大开展,小国工人也来参加这个组织,遂成为世界上一种势力,为诸国政府所畏惧。会名太长,有时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字,简称为「International」(「国际的」)以后成了习惯,整个团体就叫做「国际」了。这是第一次,这个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一八七一年,巴黎工人暴动,「国际」的法国支部不仅参加,而且占据领导地位。可是这次有名的「巴黎公盟」失败了,「国际」受了极大打击,外面资产阶级政府的取缔,里面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进攻,遂使组织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终于在一八七六年正式宣告解散。马克思领导的这个「工人国际会」在工人运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国际」,以别于后来的几个工人国际组织。
  一八八九年,马克思死后六年,第一国际解散后十三年,法兰西大革命一百周年,——那时,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在巴黎公盟失败后的反动浪潮底下又开始觉醒了,仍旧要求一种「国际的」组织。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社会党,英国工党及其他各国工人政党,遂于这年派代表在巴黎开会,复活「工人国际会」。恩格斯当时还没有死,他亲自参加这个会议,充当主席。在工人运动历史上,这个复活的「工人国际会」被称为「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不同的,是第二国际并非各国工会的国际组织,而是各国工人政党的国际组织,因为在第一国际时,群众性的工人政党尚未存在哩。恩格斯死后,第二国际没有公认的领袖。其中最大的党是德国社会党,它的领袖,恩格斯死后是伯伯尔,伯伯尔死后是,自郐以下了。理论的领袖是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第二国际成立恰遇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一方面帝国主义资产阶级能够拿出一部分从殖民地得来的超额利润贿买劳工贵族去鼓吹改良主义,他方面无产阶级革命临近又使得代表下层工人群众意识的革命者举起革命旗帜。所以第二国际内部发生激烈的斗争,结果到了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改良派就背叛工人阶级国际主义而拥护各自政府作战了。革命派则单独坚持国际主义旗帜,在战争当中召开两次国际大会。第二国际并未正式宣布解散,简单停止存在罢了,但列宁于听到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在德国国会投票通过军事预算案消息时候,便宣布:「第二国际死了,第三国际万岁!」
  第三国际成立于一九一九年,在莫斯科成立的,那时俄国无产阶级已经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第三国际本名「共产国际」,以别于第二国际的本名「工人国际」。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都是从第二国际原有的支部分裂出来的,即是说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各国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其中革命的左派分裂出去之后,改良的右派并未消灭。他们看见战争停止了,又看见第三国际成立而且活动,也感觉有国际联系的必要,于是恢复了已死的第二国际,但战后的第二国际不过是战前的第二国际的游魂罢了。组织虽然恢复,改良主义路线并未改变,最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时,第二国际又死亡了一次。
  第三国际初成立后,正当第二国际谋复活之时,改良主义者中间分化了,一部分人不满意于那些丑名扬溢的领袖,便组织了独立的党,如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英国「独立工党」,法国马克思外甥郎杰领导的一部分社会党,这些党派一方面反对复活的第二国际,一方面又反对新生的第三国际,只好自己成立国际的组织,人们称之为「第二半国际」。这个国际组织不久之后便趋于解体,而合并在第二国际里面了。
  第三国际全部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在前一时期,第三国际是以世界革命为旗帜的,「国际」自视为世界革命总司令部,高出于任何一国支部之上,配合各国支部为这共同目的而工作。在后一时期,则采取「一国社会主义论」为国际纲领的中心,因此放弃了世界革命旗帜。渐渐地,「国际」成为苏联无产阶级国家一个附属品,甚至成为这个国家的外交部的一个附属机关。第三国际几次大会开会年份很可表现这种变化。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每年开一次大会,第五次大会开于一九二四年,即距第四次大会二年。第六次大会开于一九二八年,即距第五次大会四年,第七次大会开于一九三五年即距第六次大会七年,如此以几何级数推算下,须于一九五〇年才能开第八次大会了,可是在此次世界大战中,即一九四三年五月,第三国际正式宣布解散了。
  列宁死后的第三国际中发生托洛次基主义和史大林主义之间激烈的斗争。前者主张世界革命,后者主张一国社会主义。斗争结果,前者失败,于是第三国际各国支部纷纷开除其中主张世界革命的托洛次基派。被开除的人成立了各国的和国际的组织,但并不自视为新的党和新的国际,而自视为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之中一个派别,为改造党和国际而奋斗。到了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反动统治德国,德国共产党不战而败,各国托洛次基派才宣布第三国际已经死亡,再不能加以改造,必须建立新的国际了。此时之后经过五年准备,到了一九三八年各国托洛次基派在瑞士召集大会,才正式成立第四国际。
  与以前三个国际都有本名一般,第四国际的本名是「社会主义革命世界党」。托洛次基死后第四国际仍向前发展,在此次世界大战中并未曾像其他两国际一般正式或非正式解散,反而于战火正烈之中召集过两次大会。现在世界只有这个国际是正式存在的了。
  当第四国际成立前后,若干个从第三国际脱离出来的党派不满意于第四国际,以西班牙「马克思主义联合工党」为首,便单独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总部设在伦敦,名为「伦敦局」。人们仿「第二半国际」先例,称此组织为「第三又四分之三国际」。战争中及战后没有人谈起,不知现在还存在么?
  现在路透社传给我们的消息,其中所谓「第五国际」显然不是甚么比第四国际更新的国际,也不是「伦敦局」的改名,虽然是伦敦来的电报。这不过是已死二次的第二国际企图复活罢了。



感谢 雪球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