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姜敬爱小说《人间问题》
(PDF下载)
译者前言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朝鲜革命文学运动就已经兴起,一九二五年组成无产阶级文学团体“卡普”,雄踞文坛十年之久,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姜敬爱是在革命文学的影响下走上文坛的一位著名女作家,而且是在日本殖民地统治当局对革命作家实行第一次大镇压的一九三一年开始了文学生涯。她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勇敢地拿起笔来,揭露黑暗,反映人民遭受的苦难,歌颂他们的反抗斗争。她笔下的人物,有很多是觉醒了的或正在觉醒的农民和工人,他们已经意识到必须行动起来为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斗争。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姜敬爱没有参加“卡普”这个革命作家组织,但是在创作倾向上和“卡普”作家则是一致的。她后期的创作,从前进的道路上有所后退,表现出较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然而却并没有离开进步文学的道路,作品仍旧大多取材于受压迫最深的社会底层人们的遭遇,作品里依然跳动着一颗同情劳苦人民的炽热的心,在革命文学和反动文学营垒分明的对峙中,她也始终属于革命文学阵线中的一员。
姜敬爱一九○六年四月二十日出生于黄海道长渊郡,家境贫寒,父亲是雇农,在她只有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迫于生计,改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崔姓地主,她随母亲在这个备受歧视的冷酷环境中度过了童年。十多岁以后,继父才勉强答应她去读小学。后来继父死去,她脱离了这个家庭,十五岁的时候由姐夫资助进了平壤教会办的崇义女校。在学校里,她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积极从事活动,三年级时终因带头罢课被校方开除。一九二九年她离开祖国,移居我国东北吉林省延边龙井镇,住了两年;一九三一年一度回国,第二年又来中国,一直住到一九三九年。一九三六年以后,缠绵病榻,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病逝。她对文学发生兴趣,是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影响她的是《沈清传》、《春香传》、《玉楼梦》和《三国演义》等朝鲜和中国的优秀古典小说。她喜欢读书,也善于讲故事,村子里的老人们都成了她热心的听众。崇义女校时期,她有机会接触了大量外国翻译作品及国内出版的各种杂志、书籍,尤其倾心于“卡普”作家的作品。一九二五年一家很有影响的文学杂志《朝鲜文坛》发表了她题名《秋》的散文,这虽然还不能说是她创作生活的开始,但却给了她投身这一事业的勇气和信心。姜敬爱所以成为一个进步作家,更重要的因素还是现实生活的教育。她从懂事的时候起,看到的是沦丧的祖国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同胞,她童年时代生活的环境,更使她目睹了地主阶级的罪恶和农民的悲惨处境。切身的体验孕育了她憎恨压迫、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激发着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她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后来居住的地区,不论是朝鲜国内还是我国的东北,到处都爆发着抗日爱国革命运动,更不能不对她的思想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九三一年她回国时写的散文《再见吧,尖岛》,描绘了一幅我国东北人民骨肉分离、无家可归的凄惨景象,实际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揭露和控诉。从这年开始,她连续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母亲和女儿》,短篇小说《父子》、《那个女人》等。一九三三年以后,又陆续写出短篇小说《菜田》、《足球战》、《解雇》以及长篇小说《人间问题》。这些作品,有的反映农村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反抗意识的成长,有的描写城市工人和学生的革命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时代的面貌。一九三五年日本统治当局强迫解散了“卡普”,有人转向了,有人停了笔,仍在坚持创作的作家也很难发表带有鲜明革命倾向的作品。形势的变化,多少给姜敬爱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加之长期贫病的折磨,也在不小的程度上消磨了她的创作热情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她后期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几篇小说,如《地下村》、《黑暗》和《麻药》等,便说明了这一点。
《人间问题》是姜敬爱的代表作品,一九三四年连载于朝鲜《东亚日报》。作品前面有几句简短的作者的话,开门见山地表明将在她的作品里“努力把握时代的根本性问题”,并要指出什么人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力量。整部小说都贯穿着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作品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三十年代朝鲜农村贫富悬殊的社会画面,对地主大院、警察驻在所和农民房舍的描写,首先就鲜明地划出一道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鸿沟。村子里的一个叫作“怨沼”的绿水池塘,以及有关它的传说,象征着穷苦人祖祖辈辈的苦难史。小说的前半部,就是以这个小小的村庄为背景,写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朝鲜农村的现实,特别是写出了新一代农民的最初的觉醒。以德浩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和日本郡守、警察结合在一起,象座大山一样压在农民的头上,制造出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主人公阿大和善妃两家人的遭遇,典型地代表了那个时代农民的悲惨命运。他们父母一辈的人给地主做了一生牛马,最后的下场不是死于地主之手,便是沦为乞丐,甚至忍辱出卖肉体也难求一线生路。在善妃被害得家破人亡之后,地主德浩又破坏了这个年轻姑娘的贞操。但是,阿大和善妃这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甘忍气吞声,任人宰割,他们有对温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纯洁爱情的追求,正是这些激发着他们不折不挠的反抗精神,一步步走上斗争的道路。阿大在遭到拘禁、毒打之后,不是畏缩、屈服,而是对整个社会和维护这个社会的法律产生了根本的怀疑。是的,为什么只有甘心饿死才不会触犯那个“法律”呢?三十年代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准备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对朝鲜人民加紧了掠夺和镇压,成千上万的农民破产,大批流入城市;同时朝鲜的革命运动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阿大和善妃流入城市后经历的生活道路,反映出这个时代特点。他们到了城市,一接触到先进思想,精神面貌很快起了巨大的变化。阿大带领工友们走在罢工的前列,善妃在工厂里忘我地做着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工作,他们一旦觉醒,就表现出一种有进无退的革命的坚定性。作品中俞信哲这个知识分子形象,作为软弱、动摇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他蔑视金钱的力量,厌恶和纨绔神子弟为伍、拒绝有钱小姐的爱情,恋慕纯朴的乡村姑娘,这些都源于他的清高思想。后来他为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走进工人运动的队伍,以他的理论知识启发了阿大的阶级意识。在工人的眼睛里,他的形象高大,是他们的引路人。凡有危险场合,阿大处处想到他的安危,认为斗争可以没有自己这样无知无识的工人,而不可以没有他。然而,当罢工遭到镇压,他被关进监狱,在进行生与死的抉择的时候,他的致命弱点终于显露出来,又回到与之决裂的家庭,娶了一个富有的女人,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职业,过起他潜意识中时时神往的“美满”生活。阿大对他的行动始而不理解,继而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象俞信哲这样的人,面前有许多条道路可走,而工人、农民则除了反抗到底之外别无生路。所以,敌人的镇压,信哲的背叛,心爱的姑娘善妃被折磨致死、横尸面前,都不能把阿大吓倒,而只能激起他对吃人社会的更强烈的怒火,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前途。诚然,作者描写的工人运动,斗争目标是模糊的,前途是朦胧的,组织领导力量也显得薄弱,然而能在日本法西斯统治下人民失去一切自由的黑暗年代写出这样具有鲜明革命倾向的作品,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姜敬爱的人生路程不长,只活到三十八岁,从事创作活动,也只有七八年的吋间。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她共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十五六篇短篇小说和十多篇散文。这些作品,已经成为朝鲜早期革命文学的珍贵遗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中国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菜田》,写的还是中国的题材。从时间上看,《人间问题》也创作于在中国居住的时期。仅就这一点来说,我们今天将这部小说翻译出版,介绍给我国读者,也是一很有意义的事情。
张琳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