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托派刊物《动向》(1939) -> 第一期    相关链接:王凡西

世界动向

凤冈〔王凡西〕



从英国说起
三强同盟的苦难在哪里
但泽、天津与蒙边
东京会议与中日战争


从英国说起


  世界无论哪一个角落里,发生了无论什么事情,总不免与英国有关。战后不列颠帝国虽然显出了迅速的衰落,但是百足之虫,毕竟不凡;一百年来居于工业资本主义创造者与领导者地位的国家,到目前资本主义的衰老时期,也还不失为旧世界的领袖。因此,英国的政策及其活动,我们毫不夸张地可说是了解国际问题的锁钥。

  英国既是资本主义的奠基人,当然她享有了最大部分的世界富源;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具有国际性的,英国并不能永远叫全世界做她原料的供应地与销售商品的市场。欧洲兴起了法、德等国,尤其是后起锐进的德国,在工业化方面竟赶上了英国,并且要同英国一争雄长,这就促成了上次大战。结果是德国败了;但同时却使北美合众国达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极峰,而英国在远东的工具日本,则也乘机崛起,公然向英国的利益挑战。更不幸的,大战中俄国产生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竟把一百年来英国所赖以繁荣强盛的那种制度给推翻了。苏联的存在,给英国广大的殖民地,甚至给英伦三岛本部的劳动者,立下了一个危险的榜样,这使London city与White Hall的绅士们寝食不安。所以战后的英国政策,一直和苏联是站在不可调和的地位。“约翰牛”始终认为北方的大熊乃是她最主要的敌人。

  因此,希特勒的反共运动竟能得伦敦绅士们的援助而统治德国,继而雄视欧洲,并且波及世界;而日本军阀在反共烟幕下进行的对华侵略,竟邀得了西门爵士等的优容。

  当希特勒吞并奥国,且实行把捷克圈入第三帝国版图的时候,张伯伦先生还想“绥靖”一下,请纳粹党的力量向东方——即苏俄——扩张。

  这次希特勒占领摩、波两者,莫索里尼侵吞阿尔巴尼亚,日本在中国加紧反英之后,张伯伦等的政策才表示“转变”,要同苏联缔结三强军事同盟了。

三强同盟的困难在哪里


  由英法德意的四强协议转变到英法苏三强同盟,如果具有相当诚意的话,那不能不说是英国政策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因为至少在暂时间,总似乎放弃了以苏联为主要敌人的信念;但我们就十余星期的英苏谈判看来,觉得这种“转变”是决非诚意的。

  简单一句话,英法之间所要和苏联同盟,目的并不在于联苏反德,而在于利用苏联来逼德国与英法妥协,使她接受东进的计划罢了。

  假使不信,则英国历次对苏联提出的建议就是明证。按照第一次的建议,苏联应予波兰和罗马尼亚以片面的保障,倘苏联因履行义务而引起战争,则英法之应否援助,尚须待当时磋商。克灵姆宫里的要人当然不是傻子,所以他们拒绝了。

  后来的提议总算是“平等”了,但关于波罗的海诸国的保障,英法还是不愿意接受,这无异对希特勒说,如果他要从波罗的海进攻苏联,那末英法绝不反对。同时最近一次的国联行政院会议,又准许芬兰在埃伦岛设防,这更对希特勒送了一个亲善的秋波。因为波罗的海沿岸的小国: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与立陶宛,业已受德国的诱惑,如果听她们投入德国的怀抱,则在未来战争中,苏联海军将全被封锁于芬兰湾内,而且列宁格拉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反之,假使保证了波罗的海诸邦的现状,则当大战发生之时,苏联海军可统治波罗的海,可断绝斯干的那维亚诸国对德国的粮食供给,这对德国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现在英法偏偏不愿保证这几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小国,那末究竟英国政策的目的是联苏反德呢,还是联德反苏呢?可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三强同盟难于缔结的主要困难。

  讲到苏联方面,我们知道她也不是很愿意缔结这个同盟的。自从去年慕尼黑会议以后,再加以本年西班牙及法国人民阵线的失败,苏联的领导者早就放弃了“民主阵线”与“集体安全”的口号。迨希特勒刺激吞并捷克,故意把喀尔巴仟、乌克兰送给匈牙利,避不与苏联接壤,并放弃了“大乌克兰”的口号,停止在报章上攻击苏联,最近又提倡德苏贸易,对苏联贷款之后,史太林的态度更不同了。李维诺夫的“辞职”,莫洛托夫的演说与齐丹诺夫的论文,便明确地表示了这一转变。莫斯科现在的心愿很明白:“不做火中取栗的猫爪”。与其和“民主”国家缔结不可靠的同盟来替人作战,还不如直接与法西斯妥协来取得中立的地位,虽然这种“妥协”与“中立”很成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是目前苏联统治者心中一个重要的思想。

  有些人说:“苏联与纳粹党的德国绝无妥协的可能”。这只能证明这班人头脑之公式化,硬把“民主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等思想来决定国际关系,更可怜的,他们甚至连史太林的报告,与杜朗底及安娜·鲁意·斯屈朗的文章都不愿读一下。

  目前英、法、苏的谈判虽然还在进行,同时其结果也不能完全确定,但假使国际间一时不发生特别严重的事变,英法不能完全满足苏联的要求,则该项谈判的结束,多半只能以一发空泛的宣言了事的吧。

但泽、天津与蒙边


  英、法、苏的同盟既夜长梦多,另方面德意的军事同盟又急行签订,再加以希特勒拉拢波罗的海诸小国的成功,以及英国在远东之公开主张妥协,结果使轴心国的活动更加积极起来。德国之威胁但泽,日本之封锁天津英租界与进攻蒙边,都是这一连锁中的事件。

  “太阳永照”,“领地遍天下”,本来是不列颠帝国最堪夸耀之点,但现在这优点却便成为弱点了。英国在目前最大的痛苦,就是所谓“顾此失彼”。而轴心国家得意的战略,却是“东西响应”。处在这样的情形中,英国勉强应付的办法,即在东西两处,轮流使用着“绥靖”(即妥协)与“抵抗”,然而狼狈之态,是难于掩盖的。

  自希特勒进据捷京,英国的政策在西欧似乎由“绥靖”转入“抵抗”,在远东则准备由“抵抗”转入“绥靖”。但如得不到苏联的援助,根本就谈不到西欧的“抵抗”,倘英、法、苏的谈判终于失败,则希特勒将立即夺取但泽。至于远东“绥靖”的企图,则更助成了日本进攻的姿态。东京的军阀看出了英国的意向,知道她不愿与不能在远东作战,且不愿将英法苏同盟扩大到远东,于是现在天津下手,并封锁中国所有的商埠,进一步地压迫英国,使她完全屈服。

  同时为要振奋国内的民心,夸示日本的军力并不曾因长期侵略而削弱,更为要给世界——尤其目前竞向苏联求盟的英德——证明红军的力量并不像意想的强大,借以一方面破坏英法苏的同盟,另方面阻止苏德的接近起见,日本的军人又在外蒙和“满洲国”的边境从事赌博,并大肆宣传战事的胜利了。究竟布尔湖畔的战斗,是否会导成日苏间的大战?那恐怕在最近的将来,还不见得如此吧。

东京会议与中日战争


  天津的租借事件,已经在东京开始谈判了。日本这次动员了她全部的力量,予英国以压迫,想造成远东的“慕尼黑会议”。

  究竟这次会议的结果如何,现在我们还不愿做出过早的论断。不过就已有的消息,并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来看,英国多半是会屈服的,问题不过是屈服到何种程度罢了。英国的让步会不会妨碍到中国的抗战呢?这多半还要看美国的政策,法国的态度,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结果,以及德意在欧洲所加于英国的压力等因素来决定的。

  不过所有这些因素,至少在目前这一阶段,似乎都不很有利于英国。但泽问题与三国同盟问题我们已经说过了,前者的松紧完全操在希特勒的手中,而后者的缔结,则又是无有确期;美国罗斯福企图修改中立法的努力,显已为孤立派所击败,对远东的企图自不得不暂时延缓;法国据六月三十一日巴黎的半官报晨报所发表的意见,竟公然主张对日屈服。这样说来,东京会议的结果多半会叫日本满意的吧。

  因此,我们不能,同时也不必否认东京会议表示出中国抗战的最大危机,我们的任务在于看清楚冷酷的事实,决不在于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之上。

  一个国家的解放战争,必须依存于其他强国的政策,这是苦痛的,但这是历史给我们造成的苦痛,当然怨不得谁。但人们是否应该自安于历史给定下的厄运呢?当然也不是的。中国如果不愿步阿比西尼亚、捷克、阿尔巴尼亚与西班牙共和派的后尘,总得从增强自己的力量着手吧!

  不过东京会议即令做到像日本军人所期望的地步,成功了所谓“东方的慕尼黑会议”,但于目前世界的基本动向,仍丝毫不会有所改变。这不过是向新的世界大战更进一步罢了。

  要逆转这一个动向,借以取得永远的和平,那决不是这些绅士们与将军们所能办到的。



感谢 先知在1917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