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二十二、苏联经济1990年出现滑坡的原因
苏联1990年以来的经济情况成为全世界的笑柄。把苏式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同的右翼人士更藉此机会大肆为私有制进行渲染、宣扬。为什么苏联经济会从直到1989年的相对稳定弄至如此地步?
戈尔巴乔夫上台的任务是要扭转经济颓势。但至今为止(现为1991年9月),苏联经济改革可谓乏善可陈。相反,政治改革方面,戈确实大刀阔斧。
戈上台后不久便解除报禁。有关贪污、娼妓、环境污染、官僚特权……等社会、政治问题的报导,填满了报刊的篇幅。地下刊物得到默许,迫害结束。1986年4月切尔诺贝尔事件后,“开放”政策发展更一日千里。政治局委员兼中委会宣传部长亚科夫列夫(ALEXANDER YAKOVLEV)把批评斯大林时代的禁片《忏悔》解禁,带来巨大社会反响。之后,以前的禁书、禁画、禁歌等陆绩面世。1986年12月23日,在戈尔巴乔夫亲自邀请下,萨哈洛夫结束缘于批评入侵阿富汗的七年国内放逐生活,从哥尔基市(GORKY)返回莫斯科,象征政府容纳异议达到新里程。
知识分子利用解禁给历史还以本来面目。1987年11月俄国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日,戈尔巴乔夫公开把斯大林压迫人民的做法形容为罪行。1988年,被斯大林以捏造罪名清除的包括托洛茨基在内的老布尔什维克,纷纷获得平反。
1988年6月,苏共召开第十九次特别党代表会议。会议容许西方记者现场采访。苏联人透过电视收看到会议过程。较早之前于1987年11月被贬的叶利钦要求会议为他平反。戈尔巴乔夫及利加乔夫(YEGOR LIGACHEV)被迫把罢免叶利钦的内幕公诸于世。虽然会议拒绝叶的要求,全国人民能够在电视收看到这种情况,震撼性可想而知。
1989年3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差额选举,不少苏共领导人焦头烂额。例如,列宁格勒所有官方候选人全军覆没。激进分子共赢得人大两成议席(其中部份仍隶属共产党)。
1989年5月25日,人大召开首次会议。会议全程每日由电视现场直播。开幕日会议一开始,一名代表步上讲台,要求会议为4月8日武装部队血腥镇压第比里斯民族主义示威的死难者默哀。与会代表无可奈何起立响应。该名代表跟着就事件提出质询。会议终于被迫成立专责委员会调查事件真相。[22]
激进改革分子施·史丹基域奇(SERGEI STANKEVICH)(现为莫斯科副市长兼叶利钦助手)要求会议命令保安部队批准会场外的示威者进行示威。戈尔巴乔夫指示内政部长巴卡京(VADIM BAKATIN)向会议作出报告。苏联人在电视看到自廿年代以来,第一位政府首长被要求为政府的政策辩护。辩论中,戈尔巴乔夫对会议程序的掌握出现混淆,代表就发言权发生争执,会议陷于混乱。辩论结果,会议批准史丹基域奇的要求。以上情景苏联人都能够一一实时亲眼收看到。[23]
毫无疑问,1989年春的人大选举和人大首次会议的情况,令苏共政权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创伤。人大一次会议后,一份销量三千万份的刊物进行读者调查,萨哈洛夫位列“最受欢迎代表”榜首,叶利钦第二,戈尔巴乔夫竟排行第十七。戈尔巴乔夫以为可以透过把政权局部开放来提高或挽回苏共政权的威信,但结果适得其反。
自二十年代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高压社会。现在,这种压制一下子被解开,社会各种潜伏矛盾纷纷涌现出来。
苏联是一个有百多个民族的帝国。极权统治下,民族矛盾没有机会抬头。“开放”及“重整”政策实施后,民族主义便乘势而起。第一个发难的民族纠纷由亚美尼亚策动。[24]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是一个位于阿塞拜疆境内的山区,居民以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为主(阿塞拜疆人相反信奉回教)。亚美尼亚要求中央政府把该区归还亚美尼亚。1989年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发生严重流血冲突。中央政府要出动军队才能控制局势。
自1989年3月人大选举,格鲁吉亚爆发一连串民族主义大示威。4月初,戈在英国进行访问。7日,戈一行人等返回莫斯科,利加乔夫在机场向戈报告政治局已派遣军队进入格鲁吉亚首府。与戈同行的亚科夫列夫和谢亚尔德纳泽没有任何表示。戈询问谢是否有需要由他(谢为格鲁吉亚人)前往格鲁吉亚视察局势,众人表示同意,于是戈马上致电格鲁吉亚领导人。但对方回复没有需要。各人于是把事情暂时按下。[25]
翌日,示威演变成军民冲突。镇压中,廿人死亡。
1988年6月,立陶宛共党领导人巴拉索思卡斯(BRAZAUSKAS)在一个SAJUDIS[26]集会上,表示立陶宛共产党要为立陶宛的权利进行斗争。巴拉索思卡斯向巴卡京表示,立共只限于争取立陶宛经济上独立,不会要求政治独立。不久后,立共把立陶宛文订为官方语言。[27]
1989年3月人大选举中,SAJUDIS赢得压倒性胜利。人大首次会议上,立陶宛54名代表中50人在一次投票中投弃权票,跟着便集体退出会议。巴拉索思卡斯在主席台上不知所措。戈尔巴乔夫指示他进行游说。后来,戈本人及安·卢基扬诺夫(AN-ATOLY LUKYANOV)也参与游说,但同样不得要领。以上情况一一呈现于苏联电视屏幕上。[28]
1989年12月22日,立共召开特别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脱离苏共。“圣诞”节前夕,苏共中委会召开秘密会议,讨论立共事件。有代表要求把巴拉索思卡斯开除出党。[29]但木已成舟,立共的分裂已不能收回。[30]
1989年东欧出现变局,使人认识到苏联的脆弱。东欧各国争脱苏联的控制,苏联竟然完全束手无策。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分裂主义倾向于是更火上加油。
1989年12月,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进行地方选举,人民阵线轻易赢得超过半数议席。1990年2月1日,摩尔达维亚(现称作摩尔多瓦,为方便起见,本文划一使用旧名字)举行共和国国会、地区及地方选举。民族主义者又取得胜利。
2月,立共公开宣布支持立陶宛独立。该月7日,立国会宣布苏联1940年把该国并吞无效。
1989年12月7日,东德共产党与反对派同意于1990年5月6日举行多党制选举。12日,保加利亚宣布1990年5月6日进行多党制选举。至此,东欧先后已有五个国家(波、匈、捷、东、保)放弃一党专政。但东德和保加利亚的宣布显然来不及影响12月中旬召开的苏联人大二次会议。会上,戈尔巴乔夫坚持苏联有需要维持一党专政。
12月25日,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宣布明年4月举行多党制选举。于是,经互会东欧六个成员国已全部放弃一党专政。另方面,2月底至3月,多个加盟共和国将举行国会、地区及地方选举。这环境下,苏共终于在1990年2月7日中全会决议放弃一党专政。
戈尔巴乔夫不到两个月内完全改变有关一党专政的立场显然是受到东欧变局1989年12月份的进一步变化所影响。直到1989年10月,戈尔巴乔夫在对东欧政策上表面看来还处于主动地位。[31]但东欧变局从团结工会政府成立起到1989年底的转变,完全超乎戈尔巴乔夫的估计。他的东欧政策于是从一个表面上的主动位置转变到一个完全被动的地位。倘若他不跟随东欧六国放弃一党专政,他自上任以来整套以消除冷战为目标的外交政策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
戈改变上述立场似乎还有另一个意图。那就是希望藉此为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在即将来临的三级选举挽回一些选票。(但如前所述,人大选举和现场直播人大首次会议的经验表明,这不仅是一个徒然的幻想,更相反会带来反效果。)
戈尔巴乔夫很多政策都是迫于现实而制订的。但接受必然的节奏总有一定回旋余地。戈给人的感觉是他在接受必然时往往操之过急,流于自动弃关,变成不战而败。[32]西方传媒喜欢把这种做法描绘为“雄才伟略”,只不过是由于戈自动给西方长驱直进大开方便之门罢了。
如刚才指出,戈在2月7日中全会放弃一党专政有为共产党挽回选票之意图。但效果果然适得其反。中全会自乱阵脚的决定使民族分裂主义者变得更加嚣张。
2月15日,立陶宛进行国会选举首轮投票(次轮于3月4日举行),人民阵线横扫九成议席。
3月4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亦举行国会选举。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乌克兰首府)等多个地区、地方也于同日进行议会选举。(次轮投票于3月18日进行。)民族主义者屡传捷报,绝大部份都控制超过三分二议席。
9日,仍由共产党执政的格鲁吉亚继1989年4月后再次发难。国会通过决议,谴责苏联1922年把格鲁吉亚并吞,要求与中央政府展开谈判,恢复独立地位。
10日,人大三次会议应戈要求,设立总统职位,用意在于应付日益猖獗的民族分裂主义。当晚立陶宛国会召开紧急会议以商对策,最后决定于翌日宣布独立,实行先发制人。
17日,乌克兰人民阵线宣布成立军队,呼吁乌克兰人拒绝服中央政府兵役。
18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举行国会选举。爱沙尼亚分裂主义者在首轮投票已夺取105席中78席。两轮投票后,拉脱维亚独立主义者也囊括超过三分二议席。
21日,赢得选举胜利的乌克兰人民阵线宣布争取独立。同日,格鲁吉亚国会删除宪法中维护一党专政的条文,把原定25日举行的国会选举押后至10月,以便民族主义者有充份时间作出筹备。
25日,爱沙尼亚共产党脱离苏共。
30日,爱沙尼亚发表《独立宣言》。
4月9日,拉脱维亚国会以71对5票通过停止为中央政府服兵役,呼吁戈尔巴乔夫展开谈判,恢复该国独立地位。
5月4日,拉脱维亚国会以138票赞成,零票反对,一票弃权通过正式宣布独立。(代表俄罗斯及其他少数民族的57个代表抵制投票。)
30日,刚履新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表示俄罗斯应该于100日内实行独立。
6月12日,俄罗斯国会以907对13票通过,发表《主权宣言》。
20日和24日,乌兹别克及摩尔达维亚争相效尤,先后发表《主权宣言》。
7月,戈尔巴乔夫颁布总统行政命令,要求各地解散非法的武装部队和把武器充公。
16日,乌克兰发表《主权宣言》。
10月24日,俄罗斯国会宣布,未首先得到它的批准,所有中央政府法例一律无效。(此前,苏联国会决议,中央政府法例在各加盟共和国有优先效力,作为对独立及主权运动宣布加盟共和国法律凌驾于中央政府法律的回应。)
27日,民族主义者在格鲁吉亚国会选举取得胜利。11月中,民族分裂主义者组成格鲁吉亚政府,但没有立刻宣布独立。同月,俄罗斯与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签署条约,互相承认对方为独立主权国家。
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及主权运动愈演愈烈之际,一些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亦上行下效,纷纷自我升格,宣布成立主权共和国。例如,11月,摩尔达维亚的土耳其裔嘉嘉乌斯族(GAGAUZ)、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人(SOUTH OSSETIANS)先后揭杆而起。
面对国家走向四分五裂,戈尔巴乔夫11月至12月间先后改组中央政府架构及草拟新联盟条约,企图挽回国家完整。中央政府増设联盟会议(COUNCIL OF THE FEDERATION),成员包括联盟总统、副总统、及各加盟共和国总统。[33]
根据新联盟条约草案,国名中的“苏维埃”由“主权”代替,俄语及英文的简写CCCP及USSR可以原封不动保留下来。[34]联盟总统和副总统经由直选产生。立法会分为两院,下议院称为联盟院(CHAMBER OF THE UNION),通过直选产生,上议院为民族院(CHAMBER OF NATIONALITIES),由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及自治州政府派出代表组成。中央政府权力限于战争、缔结和约、国防、国家安全、能源、运输、通讯、货币等领域。[35]
草案仍未公布,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及格鲁吉亚已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会参与任何新条约的制订。
1991年2月9日,为抗衡戈尔巴乔夫将于3月17日举行的保留联盟完整的全民投票,立陶宛自己率先进行全民投票。3月4日,拉脱维亚及爱沙尼亚效尤。三国投票结果再一次肯定独立的决心,赞成独立比率为:立90%;爱64%(按:爱人口中仅65%为爱沙尼亚人,投票率为85%,其中75%赞成独立);拉78%。
3月17日,戈尔巴乔夫孤注一掷,毅然进行全民投票。选民被问:“你是否认为有需要保留苏联作为一个更生的由平等的主权共和国组成的联邦?这个联邦充份保障所有民族的人权和自由。”虽然投票结果(76.4%票数赞成)令戈感到满意,但却没有实际效果。
3月31日,格鲁吉亚进行全民投票,维持独立的决定。此前,亚美尼亚宣布六个月内举行独立全民投票,但会依照苏联宪法规定完成独立过程。
6月17日,戈尔巴乔夫与九个加盟共和国召开的“九加一”会议终于就新联盟条约达成基本谅解。但这并不意味戈取得胜利。首先,先后发表《独立宣言》及《主权宣言》的七个加盟共和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俄罗斯、摩尔达维亚、乌兹别克、及乌克兰)当中,仅俄罗斯、乌克兰及乌兹别克有参与“九加一”谈判。其他四国,联同亚美尼亚及格鲁吉亚坚持脱离苏联。
其实,各加盟共和国就留在或脱离联盟的取向有一定经济基础。第一,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贸易占它们国民收入的比率都十分高,由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最低的32%到土库曼最高的76%。俄罗斯是唯一例外,比率为15%,主要贸易伙伴为乌克兰。不计俄罗斯,平均比率为48%。[36]所以,很多加盟共和国,尤以中亚那些细小和贫穷的共和国(土库曼、塔吉克、吉尔吉斯及乌兹别克),都选择留在联盟内,因为脱离会为它们带来极大经济困难。(乌兹别克发表《主权宣言》,用意不在于脱离联盟。在其他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或发表《主权宣言》的情况下,这是保持主动性的手段。八·一九政变流产后,各国争相宣布独立,其中很多都只不过是为了争取主动以抵抗俄罗斯霸权主义,而非真正闹独立。)
再者,基于苏联国内价格与世界价格的差异,部份共和国得到其他共和国或多或少的贸易津贴。其中决意脱离的六国之中,除亚美尼亚外,其余五国都获得显著津贴。阿塞拜疆和白俄罗斯情况一样。把国内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靠齐的最大得益者是俄罗斯。现时,上述价格差异使它每年津贴其他共和国达640亿卢布之巨。叶利钦更认为数字高至700亿。[37]这便是俄罗斯拥护激进经改背后的真正原因。相对上自给自足的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希望摆脱其他共和国(乌克兰除外)的负累,也出于同一考虑。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把叶利钦一伙美化的论调,仅属无知。这些论调似乎忽略了,为了继续占有俄罗斯境内的资源,叶等人对于俄罗斯内部少数民族要求自决同样不容忍。[38]除俄罗斯外,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现时亦给予其他共和国为数不少的津贴。[39]应当留意,从打破上述价格差异获益最大的这三个共和国(即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对新联盟条约的制订起着支配作用。
经济上,脱离联盟对波罗的海三国有所不利。根据英国伯明翰大学韩逊(PHILIP HANSON)估计,三国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下挫10%。[40]虽则如此,三国决意独立仍有其经济考虑。正如东欧各国一样,三国相信经过一段困难过渡期后,西方的扶持可令它们的经济发展与西方靠齐。(至于这个想法是否仅为幻想则是另一个问题。)况且,经济改革亦迟早会把它们现时得到的贸易津贴取消。
上述价差对亚美尼亚影响甚微。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显然为它与联盟政府之间种下仇恨。但1991年7月24日,亚美尼亚改变态度,宣布加入新联盟条约谈判。考虑到它与其他共和国的贸易占国民收入57%,这是可以理解的。
综合上述,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自决要求,均有一定经济基础。格鲁吉亚和摩尔达维亚是民族主义盖过经济考虑的两个特殊个案。(1992年1月增补:摩尔达维亚现已参加独立国家联合体。若独联体能站穏阵脚,格鲁吉亚内战结束后亦应该会参加。)
参加“九加一”谈判的共和国可分为两类。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吉尔吉斯、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属于第一类。它们均希望保持联盟完整。第二类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联盟马上解体对于它们来说亦没有好处(经互会解散对东欧各国经济的影响足以为戒)。所以,它们愿意保留联盟,但必须以摆脱中央政府的掣肘和其他共和国的负累(这两点为银币的两面)为条件。(1992年1月增补:表面上,独联体的成立否定了笔者这个判断,请参阅下文《苏联解体》。)
倘若我们对“九加一”谅解内容加以细致分析,不难发现,它基本上符合了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要求。
新联盟条约承认加盟共和国为“主权国家”,有权脱离联盟,中央政府无权加以否决(这间接表示新联盟将容许立陶宛等六国独立)。共和国可以在外国设立使馆。除共和国明文赋予联盟政府的权限外,共和国法律凌驾于联盟法律。土地、天然资源及大部份国家财产归共和国所有。联盟政府没有独立征税权,所有税收首先由共和国征收,然后共和国上缴部份(比率未定)给中央财政。联盟政府内阁由加盟共和国推举产生。中央政府负责外交、国防及中央财政,但所有决策由中央政府和共和国共同制订。虽然联盟实行单一货币,但条约没有规定联盟中央银行可以推行统一的货币及信贷政策。联盟的统一性主要体现于单一国籍、统一的市场、对外宣战、缔结和约、和对联盟军队的统一指挥(内政部和民防部队则归共和国管辖)。[41]其实,上述仍仅属于基本取向,各加盟共和国就个别条文仍存在不少纷争。例如,乌克兰坚持发行自己的货币。再者,草案中很多条文十分空泛,有待日后加以明确化,进一步纠纷在所难免。
显而易见,“九加一”协议(后来因亚美尼亚加入变为“十加一”)非但不代表戈尔巴乔夫赢得胜利,恰恰相反,它完全符合了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有条件地保留联盟完整的需要。戈尔巴乔夫在协议中担当的角色,仅为一个调停人,斡旋于俄、乌、哈三国与其他六国(后为七国)之间。对于各小国来说,戈的价值在于协助它们尽量抵挡俄、乌、哈(尤其是俄)的霸权主义。就俄、乌、哈而言,戈担当着穿针引线的功能。
国家濒临四分五裂对一个市场经济亦会构成严重打击,对一个计划经济则更加致命。
如前所述,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贸易占它们国民收入比率非常高。以下是详细情况(表22.1)。
表22.1: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贸易(1988)
| 总额(亿卢布) | 贸易占国民生产比率(%) |
俄罗斯 | 1382 | 15 |
乌克兰 | 851 | 32 |
白俄罗斯 | 324 | 49 |
哈萨克斯坦 | 220 | 32 |
乌兹别克 | 206 | 41 |
阿塞拜疆 | 117 | 43 |
立陶宛 | 117 | 49 |
格鲁吉亚 | 107 | 46 |
摩尔达维亚 | 98 | 52 |
拉脱维亚 | 91 | 50 |
土库曼 | 79 | 76 |
亚美尼亚 | 77 | 57 |
爱沙尼亚 | 57 | 52 |
吉尔吉斯 | 55 | 45 |
塔吉克 | 50 | 47 |
按:美国及英国的比率先后为20%和约40%。资料来源:《经济学人》,1990年10月20日号。
以前,各地工矿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的产、供、销均按计划安排。现在,各共和国纷纷设关卡、征关税、划边界,对其他共和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央政府三申五令,它们完全置若罔闻。牵一发而动全身。现代经济社会分工精密,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影响遍及整个经济。对于高度依赖共和国之间进行正常贸易的苏联经济结构,情况尤为如此。缘于政治因素的诸候式的经济割据使苏联陷于瘫痪。诚如雷日科夫在1990年出现严重食物短缺时所说:“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很多困难缘于我国经济一向基于严格指令的统一性现时不再发挥效能……。”[42]以下是一些实例。
1990年夏,爱沙尼亚终止售卖谷物给中央政府。“粮仓”乌克兰对超出计划指标的所有粮食出口实行禁制。乌兹别克和塔吉克争相效尤。一向为国内蔬果主要出口地的乌兹别克出于买粮难,被迫把菜田、果田改为种植谷物。1991年1月,爱沙尼亚单方面提价,藉以鼓励本地生产和增加输入。跟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先后提价。共和国给本地居民发配售券,防止外地人前来抢购。[43]
粮缺引致工矿业地区以牙还牙,封锁甚至威胁完全断绝给农产品供应地工矿产品供应。[44]
1990年11月底,莫斯科食物供应出现严重危机,引发恐慌性抢购。[45]12月1日,列宁格勒自二次大战纳粹德军围城900日以来首次实行粮食配给,受影响货品包括肉类、牛肉、鸡蛋、植物油、面粉等。[46]戈尔巴乔夫竟然需要向西方国家寻求粮食援助。[47]
其实,苏联农业1990年大丰收,产量创历史纪录,达2.4亿吨,比1978年的2.3亿吨还高出超过4%。[48]但到10月份止,国家1990年的收购计划仅完成76%。[49]由丰收变成短缺,除了是由于农产地封锁出口外,还有其他因素。一向以来,苏联农业需要依赖城市的季节性劳工(工人、学生等)帮助收割。但分裂主义的冒升,加上派系间的政治斗争,驱使多处地方拒绝提供所需的劳工。例如,列宁格勒市长兼激进改革派大将安·索布恰克(ANATOLY SOBCHAK)禁止该市工人参加收割工作。[50]当时,激进改革派正刮起迫雷日科夫辞职的“倒阁风”。为求达到这个目的,索氏竟刻意破坏国家经济,以求增加雷之压力。
农产地封锁农产品出口,换来工矿产品地区实行报复。终于,在燃料及季节性劳工短缺下,大量农产品在田间及仓库腐烂。再者,国家陷于分崩离析,旧有统治形态溃坏,各级大小官僚干部乘机趁火打劫、混水摸鱼。国营商店空无一物,黑市市场及自由市场却供应充足,各类货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上文指出,苏联1991年预算财赤为267亿卢布,但首季数字已高达311亿。究其原因,还不外是国家四分五裂的恶果。1991年1月,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国会通过共和国财政预算案,批准拨给克里姆林宫780亿卢布,比中央政府要求少270亿。[51]4月初,联盟国会财政委员会主席向国会报告,各加盟共和国或是没有履行或是冻结上缴中央财政的任务。[52]1991年首季,加盟共和国上缴的实际款项,仅及预算39%。[53]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经改毫无建树,当然是苏联经济面对困难的原因之一。但1990年以来的大滑坡,主要是政治形势的产物。虽然这个形势的出现有一定必然性,但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及其亲信政策上的失误猛然把它加速和激化。举一个简单的例证:东欧变局从匈牙利变局和波兰变局发展到1989年10月至12月的突变,中间以东德变局为转折点。上文分析,东德变局缘于1989年5月2日匈牙利拆除与奥地利边界的铁丝网,导至东德逃亡潮。东德政府曾因此多番向匈牙利提出抗议和进行交涉。虽然匈牙利投向西方怀抱的发展已无法挽回,苏联当时对它仍能发挥一定影响力。倘使苏联利用这个影响力适当地介入事件,东德政府国庆节前后一段时间所面对的压力肯定会大为减轻。这样,东德变局的历史便可能改写,而东欧1989年末的突变亦可能会以一种较为渐进和温和的方式发生。(当然,介入会打击戈的新东欧政策,但衡量利害得失,不介入比介入的代价大无数倍。就这个问题,第廿四章有详细分析。)如前所述,苏联国内的分裂主义因东欧突变而变得甚嚣尘上。可见,苏联经济1990年的大滑坡与戈尔巴乔夫和谢雅尔德纳泽东欧政策的失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22] 同注19,页89。据一般报刊报导,数字为210亿美元(例如,《明报》,1990年10月23日)。
[23] 这些比例根据1985年的数字计算(见史洛基思蒂,同,页194)。
[24] 笔者手头资料没有东德1989年的偿债率。笔者亦没有信贷还款期结构等数据以供进行准确的计算。根据上文有关资料,笔者粗略估计上述比率不会超过40%,比波兰及匈牙利的情况松动得多。
[25] 同注1,页XV及页5。
[26] 同注1,页32。
[27] 同注1,页150。
[28] 同注1,页98。
[29] 同注1,页41。
[30] 同注1,页17。
[31] 同注1,页53及64。
[32] 同注1,页54及55。
[33] 同注1,页45-47及126。
[34] 同注1,页41及45。
[35] 同注1,页20。
[36] 同注1,页55。
[37] 同注1,页36。
[38] 同注1,页38。
[39] 同上注。
[40] 同注1,页49-50。
[41] 同注1,页42。
[42] 同上注。
[43] 同注1,页84。
[44] 同注1,页13。
[45] 同注1,页47。
[46] 同注1,页68。
[47] 以上见同注1,页68-69及117。
[48] 同注1,页101。
[49] 同注1,页78及121。
[50] 同注1,页118。
[51] 同上注。
[52] 同注1,页109。
[53] 同注19,页6。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