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德〕于尔根·科卡《资本主义简史》(2013)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


1、一个疑难概念的诞生
2、三位经典理论家:马克思、韦伯和熊彼特
3、其他观点及本书使用的定义


1、一个疑难概念的诞生


  “资本主义”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许多学者避免使用它。他们认为这个概念太容易引发争论,因为它最初是被用作批判的概念,也一直被这样用了几十年。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经常不加以定义地使用它。它内涵多样、界限模糊。我们是不是应该索性放弃这个概念,转而使用“市场经济”等说法?
  另一方面,许多卓有影响的社会和文化学者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做出了不少重要贡献。在冷战——它也是一场关乎核心概念的交锋——结束二十五年之后,“资本主义”概念完全回归到了学术话语当中。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批判的态度研究资本主义。其后美国高校涉及资本主义历史的课程数量猛增,标题中含有“资本主义”的书籍和论文增多。在欧洲,这个概念同样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尽管讨论者多为记者、社会学者和文化学者,而不是经济学家。[1]但是如果要使用这个概念,我们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并对它进行严格定义。
  除了偶尔被人使用,“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才正式进入法语、德语和英语,但是“资本”和“资本家”的概念早已惯用。以德语为例:德语里 “资本”的概念来自商人的行话(最晚在十六世纪初就很常见),后为出现在十七、十八世纪的社会和经济科学中的术语。它最初指(用于投资和借贷的)货币,后来指由货币、物品的货币价值、商业票据、商品和生产设备构成的资产,其关键是“要用于盈利”(1776),而不是用于消费或被积蓄起来。
  十七世纪以来,“资本家”指的是“占有资本的人,他们拥有现金和大量资产,可以靠盈利(指利息)和租金生活”。更确切地说,人们用“资本家”称呼商人、银行家、收租者和其他放贷者,也就是“用资本做生意或搞投机”(1717)的人。同时,“资本家”还可以指所有“把用于必要消费之外的劳动和收入的剩余部分积累起来,重新用于生产和劳动”(1813)的谋生者。从十八世纪晚期开始,人们越来越明确地区分资本家与劳动者,后来更是把他们对立起来,资本家被称作“雇主阶级(商人雇主、工厂企业家和商人)”,他们不靠工资或租金,而是靠利润生活(1808)。此时,这一概念已带有明显的阶级社会色彩。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贫困现象更为普遍,1848年至1849年爆发了革命,连德国都实现了以工厂生产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业化,于是“资本家”概念的阶级社会色彩变得愈发浓重。直到十九世纪初,学者的研究材料还主要来自率先开始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英国。[2]
  “资本主义”此前只会偶尔被人使用,并未进入日常用语,这个名词正式进入法语和德语的时间分别是十九世纪中期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进入英语的时间还略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它首先反映了对阶级社会的批判。1850年前后,社会主义者路易·勃朗[3]将资本主义斥为“以排挤他人为前提的个人占有资本”。1851年,蒲鲁东[4]批评巴黎的地产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堡垒”,他提议采取措施以限制租金过高和投机行为。1867年,“资本主义”被一部重要的法语词典作为新词收录,参考蒲鲁东的观点,它被定义为“资本或资本家的权力”。1872年,德国社会主义者威廉·李卜克内西[5]谴责了“资本主义的暴力”,说它“在工业的战场上”制造灾难。[6]
  至少在德国,“资本主义”概念很快就不再只被用于批判,而是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尽管卡尔·马克思很少使用“资本主义”这个名词,但他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讨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著作。对国家社会主义理论有好感的经济学家洛贝尔图斯[7]在1869年断言:“资本主义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制度”。1870年,持自由保守主义观点的国民经济学教授谢夫莱[8]出版了著作《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尤以商业和财富形式为重点》。谢夫莱在书中深入讨论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他建议国家应为缓和这类冲突而进行改革。谢夫莱将“资本主义”定义为一种由追求最高利润的“企业”资本家领导的国内和国际生产体系。“社会主义者是对的”,他还写道,“他们宣称当前的经济带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特征,也就是由资本主义主导”。《迈耶百科词典》在1876年首次提到“资本主义”时参考了谢夫莱的说法,但此时“资本主义”还只是“资本”词条下的一部分。直到1896年,这部影响广泛的辞书才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有详细释义的“资本主义”词条,它的释义是:“与社会主义或集体主义对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名称”。
  1902年,维尔纳·桑巴特[9]的巨著《现代资本主义》出版了,该书为普及资本主义概念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研究资本主义的理论、历史与现状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著作数量迅速猛增,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述及桑巴特的思想。尽管桑巴特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对马克思著作的延续和补充,实际上,他强调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独到看法,研究内容上及中世纪中期的意大利,其作品的广度远远超过了马克思。[10]
  在英国,人们在1851年就听说过资本主义,但是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人们才开始不情不愿地普及这个概念,费边社对它尤为熟悉。约翰·A·霍布森[11]出版了一本讨论“现代资本主义的进化”的著作,以工厂制度的兴起为主题。1910及1911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首次提到了“资本主义”(仍在“资本”条目下),1922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有了独立的“资本主义”条目,它的定义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为了生产而雇用经理和工人。[12]
  “资本主义”概念在美国的接受史和它在英国的接受史相近。有证据表明,在记者和学者熟悉它之前,激进的工人阶级组织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概念。托斯丹·凡勃伦[13]属于第一批使用这个概念的美国学者,他在1914年的著作《工艺的本能》中提到了它。凡勃伦沿用了欧洲学者的观点,强调资本主义的历史要远远长于工业化的历史,十五和十六世纪的手工业体系、贸易和金融业务是资本主义的温床。但是他提出:“发达的机械技术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成熟,资本主义的成熟离不开发达的机械技术。”[14]
  个人产权的确立;货物、劳动、土地和资本在市场上转化为商品;价格机制和竞争;投资、资本和盈利;有权力的资产者和依附他人、无资产的雇佣工人之间的差距;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的不平等;工厂制度和工业化的生产——以上要素的各种结合体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定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学者一般用资本主义指代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制度,有时也会特别关注它的社会与文化影响。
  总之,资本主义概念诞生于批判精神和比较视角。人们通常用它来表达自己对所处时代的看法,人们觉得这个时代明显不同于过去的时代,它新颖而现代。还有一些人使用资本主义概念是为了将现状和理想与现有的社会主义萌芽做比较。“资本主义”概念产生于人们对现状的批判:人们或者美化记忆中的古代,或者憧憬更美好的新制度,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竞争对手——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概念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双重功能让一部分人觉得这个概念很可疑,却也让另一部分人对它更感兴趣了。迄今为止,资本主义概念的双重功能可能相互排斥,也可能互不影响。

2、三位经典理论家:马克思、韦伯和熊彼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许多知识分子、社会学者和文化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决定性特征。为了研究资本主义在前几个世纪里的历史,许多历史学家使用了“资本主义”概念,尽管这个概念在他们研究的时代还未诞生。[15]依靠许多学者的贡献,资本主义概念从一个政治性的论战概念扩展成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性的综合概念。以下我们将较为详细地介绍资本主义研究领域的三位经典学者: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约瑟夫·A·熊彼特,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讨论和定义至今都有重大影响。
  卡尔·马克思很少使用“资本主义”这个名词。但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论述非常详尽、有力,他对资本主义的解读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令其他学者望尘莫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看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1. 马克思认为,发达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市场是分工和货币经济的前提。马克思强调,竞争是残酷且无国界的,竞争能推动技术和组织结构的进步,但也会使市场参与者相互对立。他指出市场“规则”具有强制性,不论资本家和工人、生产者和消费者、卖方和买方有着怎样的个人目标,他们都要遵循市场规律,否则就可能失败。
  2. 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原则上无限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指的是资本出于自身的需要形成并持续增长。起先,资本的“原始积累”离不开其他领域转移来的财富(掠夺和暴力并不罕见);然后,资本积累靠的是对盈利进行再投资,而盈利归根结底源自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是凝固了的劳动。
  3. 马克思认为,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依附于资本家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以及没有生产资料、受到合同约束人身自由、用劳动换取报酬的工人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双方通过交换关系(用劳动力、劳动技能换取报酬,劳动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和支配、依附关系结合在一起。因此,资本家可以“剥削”工人:剥削指的是,工人创造出的一部分价值,即所谓的剩余价值,既不归他们所有,也不能让他们获得报酬。这部分价值落到了资本家/企业家手里,一部分被积累起来,一部分用于消费。马克思认为,这种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不仅会给资本主义制度带来活力,也会引发阶级斗争。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阶级斗争将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水火不容的敌人。这将给无产阶级发动革命创造条件,他们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制度,也就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详细描述新制度。这种预言——它同时也号召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使得马克思的理论变成了一套实际的、富于政治色彩的行动纲领,从十九世纪晚期开始,许多人对马克思理论的看法正是如此。
  4. 马克思描述了资本主义制度惊人的活力。资产阶级的活动体现了这种活力,它扫除历史残余,使自己的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它不仅试图让自己的逻辑渗透到经济之外的生活领域,也有能力实现这点。马克思坚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趋向于支配社会、文化和政治。他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称为“商业社会”、哲学家黑格尔称为“市民社会”的对象称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迅速变化的社会状况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和西欧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察对象。他们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跨时代的变革;不断积聚的工人问题是社会中的炸药。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到了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它才展现出了自己的全部特征,其核心是“大工业”和规模庞大的雇佣劳动。马克思不否认资本主义在工业化之前还有传统形式,但它们不属于他的研究对象。他只对现代的、带有工业经济特征的资本主义及其诞生(在英国始于十六世纪)感兴趣。
  对马克思理论的批评数量众多。人们有理由批评马克思的理论低估了市场在传播文明方面的作用而高估了劳动的重要性,误认为它是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手段。人们批评马克思忽视了知识和组织结构也是生产力的来源,认为他对工业资本主义的负面社会影响的预言落空了。此外,马克思对市场、交换和个人利益的不信任态度近似于欧洲的传统观念。尽管如此,马克思的分析仍是一种独到的、有趣的、重要的新理论,直到现在,大部分后世的资本主义研究者都会讨论他的观点——哪怕对其持有批判态度。[16]马克斯·韦伯将资本主义置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复杂历史中进行研究。在这一大背景下,他的研究对象便不局限于工业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不同,韦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会因为自身的危机而灭亡,他担心的是,资本主义会因为组织化程度过高、官僚主义严重而失去活力。他并不认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会比资本主义优越。跟马克思相比,韦伯的分析涉及了更多主题和更多历史时期。
  韦伯认为,竞争与交换、重视市场价格、运用资本和追求盈利是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特征。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必然包含最低值计算,即预估风险、损失和盈利,计算资本投入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韦伯了解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例如古代欧洲仰赖政治的资本主义和食利资本主义,还有“掠夺式资本主义”,它自古以来就与战争和劫掠关系密切,也会出现在现代金融资本主义的投机和剥削行为中。但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最感兴趣,它的特征是形式理性、基于计算的理性。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企业结构最能保证这种理性。他强调,企业跟经济主体的家庭事务是分离的,作为管理机构,企业是一种系统化的、崇尚目的理性的组织。组织的内容包括:分工与协作,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在形式上自由地劳动并且服从企业纪律,也就是服从占有资本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制定的规则。韦伯强调,货币、贷款和资本市场的形成是高效管理资本主义企业的前提。他觉得一种特定的经济观念也必不可少。韦伯认为,这种经济观念并不意味着无限膨胀的致富欲望,而是意味着要能“理性地节制”致富愿望,为了企业的长期成功做出长远打算,愿意进行投资和再投资。在韦伯看来,这种“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源头是十六世纪以来的加尔文主义——清教主义的伦理(桑巴特的观点与韦伯不同,桑巴特认为,中世纪以来,犹太人对这种经济观念的诞生产生了影响)。
  通过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韦伯指出,只有社会现实分化到了一定程度,经济制度脱离了政治等制度,变得相对自主,资本主义才能诞生:经济制度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订立合同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商品市场的自由和企业行为的自由。此外,韦伯还令人信服地指出,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的崛起都离不开经济以外的因素:政治和法律影响最大,国家、战争和国家的融资需求也有一定影响。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有着巨大的“文化意义”,因为资本主义也将自己的活力和原则注入了许多经济之外的生活领域。他强调,完善的、具备上文提到的全部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是近代特有的现象。韦伯坚信现代资本主义只能在西方诞生,这与西方特有的国家建立形式有关。他并未无条件地赞美现代资本主义,尽管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具有“形式理性、基于计算的理性”,但他也强调,理性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却不一定能不断提高所有阶层的生活水平。根据沃尔夫冈·施鲁赫特[17]的总结,韦伯相信,资本主义“不能满足全部愿望,而只能满足有购买力者的愿望”,韦伯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避免的非理性现象”。[18]
  对于韦伯理论的批评也很常见。他对清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联的假设经常与事实不符且局限性较大(桑巴特提出的资本主义精神源自犹太人的观点就是对韦伯理论的修正,而桑巴特的理论也过时了)。在评价资本主义在非西方文明(例如伊斯兰社会)中的发展力的时候,韦伯带有偏见。而且,在一百年后的学者看来,韦伯掌握的研究材料很不充分。尽管如此,韦伯的分析至今都是资本主义研究领域的杰作。
  约瑟夫·A·熊彼特不仅在研究中使用了“资本主义”概念,而且通过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初版1942年)长期影响了学术界对资本主义的讨论。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定义涉及私有制、市场机制和企业经济。他对资本主义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一种私有制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中,人们通过贷款进行创新,创新通常(但不必然)创造资本。”熊彼特强调,贷款——以及与此相关的举债、投机活动——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他的这一发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最近几十年,金融资本主义一直在过度发展。
  熊彼特致力于解释经济活力。他探究经济自发变化的机制,认为这种机制就是创新。要素、资源和机遇以某种形式结合起来,新的经济事物就诞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新的企业内或企业间组织形式、开发新的买卖市场、生产新的或者大幅改良过的产品、培养新的需求等等。熊彼特指出,新生事物必然会取代甚至破坏旧的事物,因此,他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破坏”。
  从这一观点出发,熊彼特发展出了经济景气循环理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潮流,一开始,只有进行创新的先锋企业处于潮流之中,接着,许多其他企业“一拥而上”;后来,潮流失去了动力,逐渐停滞,开始进入下行阶段,直到一系列新的创新带来一个新的循环。熊彼特对企业有着浓厚兴趣,因为他认为企业行为能体现自己研究的经济变化机制。
  此外,熊彼特相信贷款十分重要。理由是,人们无法确知创新能否成功,就算能成功,人们也无法马上知道结果。鉴于人们必须等上一段时间——到经济循环的上行阶段——才能取得创新的收益(假如真有收益的话),进行创新的企业就需要预支的资本。企业因此而负债,在创新活动顺利转化为现实利益之后,企业要偿还借款和利息。熊彼特认为“贷款和创新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特殊现象,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来源。[19]
  熊彼特认识到,资本主义不仅能给一小部分人,也能给广大的社会群体带来物质生活的富裕和个人自由。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他也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巨大能力:这种经济形式总能唤起、利用人们最强烈的欲望——不切实际地憧憬致富、由衷地恐惧失去社会地位。于是,最有能力、最有雄心的实干者被安排到了经济活动的领导位置上并一直担任这类职务。尽管如此,熊彼特还是预言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式损害了自己的社会基础。他给出的一个例子是,大家族一直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动力来源,但是资本主义推崇的目的理性和个人主义精神不断破坏着大家族的社会结构。资本主义的成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资本主义将因此而失败。[20]熊彼特的著作也遭人诟病。他的预言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没有得到证实。他对创新的理解只包括个人和重大的不连续行为。他提出的经济景气循环以五六十年为一周期(“康德拉捷夫周期”)的理论广受争议。主流经济学家并未继承熊彼特对“资本主义”概念的看法,因为他们逐渐将社会、政治和文化排除出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后辈学者的借鉴和争鸣令熊彼特的著作保持着生命力。对于资本主义史而言,它们无可替代。

3、其他观点及本书使用的定义


  许多其他著作也为厘清资本主义的概念做出了贡献。约翰·梅纳德·凯恩斯[21]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它能“唤起个人致富、爱财的本能,形成经济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在他看来,能对资本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的不仅仅是马克斯·韦伯强调的目的理性和计算,还有情绪、感受和巧合。凯恩斯在资本主义里看到了活生生的“动物精神”,他不仅客观、疏远地观察这种精神,还认为它是资本主义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凯恩斯相信,资本主义活动需要动物精神的推动,因为它面对着无法预料的不稳定性。凯恩斯是一名敏锐的、对自身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了如指掌的伟大经济学家,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目的理性存在漏洞,而情绪填补了这些漏洞。人们在批评2008年以来金融资本主义史上最大危机的时候重新引用了这一观点。[22]
  卡尔·波兰尼[23]的著作《大转型》的第一版问世于1944年,尽管该书很少使用“资本主义”概念,但它主要通过十九世纪英国的例子讨论了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它脱离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逐渐开始自我调控。在波兰尼看来,市场经济的活力与社会的整合要求有着激烈冲突。波兰尼将脱离了其他社会现实、形成了独立子系统的市场视为“魔鬼般的机制”,他使用了“撒旦的磨坊”的说法,认为市场必然带来持续的变化,如果不通过立法和管理等手段为市场建立新的“环境”,限制它的活力,市场就会破坏社会结构,这样一来,可靠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身份就难以形成。在实证研究方面,该书很不严谨;其结论与经济史研究的总体结论也不吻合,它对工业化之前的社会史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工业化之前,市场对社会的影响要比波兰尼设想的大得多,当时的社会也没有他设想的那样美好。此外,波兰尼还严重夸大了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初市场力量的增长。尽管如此,该书仍能给我们较大启发。它对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开展的批判性资本主义研究影响甚大。[24]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市场是衡量“资本主义”的必要非充分标准。在延续了数十年的冷战期间,人们经常比较资本主义和生产资料国有制的中央计划经济,更加坚信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必要成分。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25]不赞同这种观点。在出版于1979年的三卷本著作《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布罗代尔详细描述了资本主义的诞生过程,但他对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别于“市场经济”。他认为,市场经济包括地方性市场、小贩和绝大多数商人的活动,也包括展会和证券交易所;而资本主义只能被用来描述少数富裕且有权势的“上层”资本家的活动,他们可以是从事长途贸易活动的富商、船主、保险公司老板、银行家、企业家,也可以是大地主,其中多数人兼具几重身份。在布罗代尔所说的“上层”资本主义中,竞争的作用不大,因为资本家总能通过跟政治人物的亲近关系垄断市场机遇。
  布罗代尔准确地指出,市场力量跟政治力量通常长期纠缠,而不是互不相干。在讨论资本主义概念时,他特意提到了一种常见现象:资本主义内部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寡头垄断倾向,这类倾向跟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竞争——背道而驰,还经常破坏竞争。尽管如此,布罗代尔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视为对立概念的做法还是错误的。哪怕是在近代早期,在资本主义的“上层”中,大量的竞争、盈利和损失、发展和衰退、机遇和风险就已经成了正在崛起的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植根于市场经济,它一般不排挤市场经济,而是促进市场经济的扩张。到目前为止,情况仍是如此。[26]
  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的定义和他对欧洲以外的资本主义历史的深入研究启发了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和乔万尼·阿里吉[27]等人,他们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界对资本主义的跨国特征,乃至全球化特征的研究。《共产党宣言》已经预言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研究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家鲁道夫·希法亭、罗莎·卢森堡[28]和列宁[29]等人很早就探讨过资本主义突破国界的影响力和资本主义的跨国合作,他们尤其重视资本主义对帝国主义扩张的推动作用、被剥削的边缘地区和占据支配地位的帝国主义中心区的依存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和国际矛盾之间的关联。各种相依性理论,尤其是沃勒斯坦草创的“世界体系”理论,促使上述思想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继续发展。阿里吉推动了资本主义研究的全球化,他研究世界经济重心和资本主义领先区的位置变化:它们从意大利北部地区(中世纪晚期)转移到了荷兰(近代早期),从英国(十八世纪之后)转移到了美国(二十世纪),将来或许会转移到中国。[30]过去二十年,历史学研究已经逐渐拓展为世界史研究,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全球历史现象。[31]人们开始关注资本主义的地域扩张和资本主义的跨地区联系。新的学术问题出现,而传统的学术问题,比如西方在资本主义历史中的位置,则获得了新的研究视角。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主要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定义可能会随之变化。然而,很明显的是,尽管资本主义的概念和理论起初都源于西方的经验和研究,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分析能力则不仅仅限于西方。[32]更确切地说,它们能启发人们进行跨国研究和全球史研究。
  参考上述概念和理论史研究成果,总结学术界近期提出的定义[33],我在本书中使用的“资本主义”定义以分散化、商品化和资本积累为基本特征。第一,个人和集体需要获得权利,尤其是产权,这样他们才能相对自主和分散地做出经济决策。第二,市场要充当主要的分配机制与协调机制;商品化以各种形式渗入资本主义,例如劳动的商品化。第三,资本处于核心位置,这包括:为了将来的收益而利用现有资源投资,借贷、使用积蓄和盈利,直面动荡与风险,将获利和资本积累作为目标。变化、发展和扩张必不可少。[34]
  我没有将企业行为/企业算作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免将形式不完备的资本主义形态排除在外。这些形态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至今仍旧常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的决策、行动和问责单位。企业的诞生离不开“私人的”(指非国家的、非地方的、非集体的)所有权及使用权。面对国家和其他社会机构,企业拥有独立性;企业也不同于经济主体的家庭事务。企业大多具有层级式的内部结构。企业是资本和劳动产生关联的重要场所。占有资本、雇用劳动力的企业家和依附于人的雇工,也就是没有资本和生产资料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展开互动。劳动者一般是签订了合同的雇佣工人,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暂时为企业劳动,人身不受约束,在这一意义上说,他们是自由的。资本和劳动、雇主和雇员的关系既是遵循市场原则的交换关系,又是不平等的支配关系,它“为占有剩余价值创造了条件,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35]按照本书为资本主义选择的定义,我们就不会忽略那些出现在非资本主义环境中的罕见资本主义现象。
  要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或者“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原则就要占上风。占上风的意思是,资本主义原则不仅要成为经济领域内的调控机制,还要努力超出经济领域,渗入其他社会领域并产生影响。资本主义能在非资本主义环境里站稳脚跟已经成了历史规律。资本主义的特征是系统性——扩张性,这些特征强度各异、表现形式多样。资本主义可以出现在各种社会、文化和国家形态里。渗透进经济之外的生活领域的时候,资本主义经常遇到阻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阻碍各不相同,社会和政治因素都可能发挥作用。
  本书使用的“资本主义”定义勾勒出了一种理念原型、一种模型。在使用这种模型的时候,我们很清楚,它永远不可能跟历史现实完全相同。各类历史现实与这种模型的相似点和相似程度都不相同且不断变化。因此,在研究十分古老的历史时期的时候,我们也能使用资本主义概念,尽管那时的人们还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而它所指的对象也还处于萌芽阶段、刚刚崭露头角,或者只是非资本主义环境的汪洋大海中的几块资本主义小岛。作为理念原型,这个概念还能帮我们理解现实:它的资本主义特征淡化了。也许资本主义概念将来仍能给我们启示。
  本书内容不可能覆盖全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本书将资本主义视为一个全球性现象,试图以时间为序,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例子,介绍最重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形态、动力、问题和影响。此外,本书还分析每个资本主义阶段、每种资本主义形态中的领先地区。分析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几个世纪时,我着重研究中国、阿拉伯帝国和欧洲的部分地区。1500年前后到1800年前后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突破阶段,马克思和韦伯所说的“现代资本主义”诞生了。分析这一阶段时,我着重研究西欧地区,介绍西欧资本主义和各地资本主义的联系。分析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时,本书关注工业资本主义以及金融资本主义的崛起,选用了欧洲、北美地区和若干日本的例子。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一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速度加快了,这促使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西方以外,尤其关注东亚地区的情况。总体而言,本书对资本主义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发展讨论最多。这与本书的研究对象有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都曾是西方现象;当然,假如没有跟其他地区的联系,西方的资本主义就无法发展,或者会发展成截然不同的面貌。作者的偏好肯定也会影响本书的侧重点,相比其他地区的历史,我对西方的历史更熟悉。对其他地区历史的更详尽、更全面的讨论需参见其他专业化更强的著作。




[1] 《资本主义在历史系受到追捧》(In History Departments, It’s Up with Capitalism),载《纽约时报》2013年4月6日;Sklansky 2012;Kocka 2010。感谢柏林自由大学 “全球历史视角下的劳动和生活”课程给我的支持与启迪,感谢Felix Fuhg和Moritz Reiter的帮助和指点,感谢Birgit Hahn帮我处理手稿,Knut Borchardt、Christiane Eisenberg、Richard John、Bruce Kogut、Ludolf Kuchenbuch、Wolfgang Merkel、Hans Medick、Michael Merrill、Jerry Z. Muller、Gerhard A. Ritter、Heinz Schilling、James Sheehan、Peter Spahn、Nitin Varma、Peer Vries、Hans-Ulrich Wehler和Aloys Winterling的评论使我受益良多。特别感谢Detlef Felken建议我创作此书并对我十分包容。

[2] Hilger 1982, 408-442, 主要见410, 433 f., 437-39。后续内容见Kocka 2015。

[3] 路易·勃朗(Louis Blanc,1811-1882):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历史学家。(本书脚注为译注,尾注为作者原注。)

[4] 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1809-1865):法国政治经济学家、思想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

[5] 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1826-1900):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之一。

[6] Blanc 1850, 161; Proudhon 1851, 223. 《十九世纪大百科全书》,巴黎1867,第三卷,320。Liebknecht的言论转引自Hilger 1982, 443 f.。

[7] 约翰·卡尔·洛贝尔图斯(Johann Karl Rodbertus,1805-1875):德国经济学家、社会主义者。

[8] 阿尔伯特·谢夫莱(Albert Schäffle,1831-1903):德国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

[9] 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德国社会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

[10] 关于Rodbertus的内容同上书443;Schäffle 1870,116。《迈耶百科词典》1876(第三版),第九卷,876;Sombart 1902;总结见Passow 1927。

[11] 约翰·A·霍布森(John A. Hobson,1858-1940):英国经济学家、政治思想家。

[12] Jones 1851,646(这条注释由Michael Merrill编写).Hobson 1894;Shadwell 1920,69;《不列颠百科全书》1910-11(第十一版),第五卷,278;上书1922(第十二版),第三十卷(补遗),565-571. Williams 1976,42-44。

[13] 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1857-1929):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14] Veblen, 1914, 282-83; Brick 2006, 23-33; Merrill 1990, 470-73; Merrill 2014.

[15] 例如Savioli 1906; Pirenne 1914; Cunningham, 1916; Tawney 1922; Sée 1926。

[16] 主要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马克思部分第二十三卷到第二十五卷,(即《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卷)(1867, 1884/5, 1894);马克思已经在《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中给出了简短的概括,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397-423;《共产党宣言》(1848),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459-493。一篇很好的介绍:Muller 2003, 166-207。

[17] 沃尔夫冈·施鲁赫特(Wolfgang Schluchter,1938-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研究专家。

[18] 主要见Weber 2012(《经济史》);Weber 1964(《经济与社会》),第二章,以第十四节和三十一节为中心;Weber 1988(《宗教社会学》),以第一部分为中心,17-206:《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入门:Mommsen 1997; Swedberg, 1998; Ghosh 2008; Schluchter 2009, 63-74(引文:81)。

[19] Schumpeter 1926, 105(引文), 165-74; Schumpeter 1939, 223(定义);Schumpeter 1947, 81-86(“创造性破坏”)。参见McCraw 2007。

[20] 主要见Schumpeter 1947,第二部分。

[2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22] Keynes 1927, 50; 同作者1936, 161 f., 163; Akerlof/Shiller 2009; Berghoff载Budde(Hg.) 2011, 73-96, 主要见80-86。

[23]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886-1964):匈牙利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

[24] Polanyi 1944. Streeck 2009深受他的影响。历史学家对Polanyi的批评参见Kindleberger 1974; Eisenberg 2011, 62-66。

[25]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

[26] Braudel 1982/84,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此处619-632。参见Vries 2012。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参见Baran/Sweezy 1966;Cowling/Tomlinson 2012。

[27]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 ):美国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主要创始人;乔万尼·阿里吉(Giovanni Arrighi,1937-2009):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28] 鲁道夫·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1877-1941):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主要理论家;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1871-1919):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著名的左派领袖。

[29] Hilferding 1910; Luxemburg 1913; Lenin 1917.

[30] Wallerstein 1974, 1980, 1989和2011; Arrighi 1994和2007。

[31] 参见Christian 2004, 446-481; Osterhammel 2009, 954-57; Ch. Maier,载Budde (ed.) 2011, 147-163; Sanyal 2007; Frieden 2007; Beckert 2014。

[32] Partasarati 2008对此有不同看法。

[33] 参见Mann I, 1993, 23 f.:资本主义包含商品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由的、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分离的雇佣劳动。Fulcher 2004:资本主义的基础是投资,投资的目的是盈利。Boltanski/Chiapello 1999, 39 (?):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人们为了使盈利最大化,也就是使投资的资本增值,反复将资本投入经济循环,这为资本主义的变化提供了动力。Appleby 2011, 25:资本主义是一种建立在特定经济行为方式之上的“文化制度”,这类经济行为方式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的获利欲望。Ingham 2008, 53:资本主义的基本要素有:为了投资而允许经由银行贷款实现的货币扩张的货币制度、市场与交换、生产商品的私有企业。Swanson 2013, 5: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内,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聘任雇佣工人创造产品和服务,目的是在市场上出售盈利”。L. Neal《序言》,载 Neal/Williamson (eds. ) 2014,第一部分,1-23,主要见2:在资本主义的各种定义里,四种要素是共同的:产权私有、协议受第三方监管、价格反应灵敏的市场、政府的支持。

[34] 更多细节参见Kocka 2010。

[35] 学术界正在激烈讨论自由的雇佣劳动是否属于资本主义的必要特征。参见 van der Linden 2008及本书下文。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