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1980)

编者的话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Marxism: For and Against)一书,1980年在英、美和加拿大三国同时出版,在西方理论界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R·L·海尔布隆纳(Robert L Heilbroner 1919~〔校订者:2005年离世〕)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博士、法学博士、美国新社会研究院经济系诺尔曼·托马斯讲座教授。自五十年代以来,相继发表各类专着多种,主要的有:《世界哲学家传》(1953)、《作为历史的未来》(1959)、《经济社会的创造》(1962)、《大追溯》(1963)、《美国资本主义的限度》(1963)、《世俗哲学家》(1967)、《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1970)、《经济问题》(1971)、《人类前途探索》(1975)、《繁荣、破产及其它》(1978)、《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1980)等。

  海尔布隆纳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他又致力于探索人类发展的前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一书,是他在这方面的最近研究成果。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但提供了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作为创造历史的行动指南。尽管事态多变,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的著作仍不失其效用。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对商品的解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洞察资本主义制度的真正社会分析的见解”,“这种分析的洞察能力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也许最突出的和最不朽的成就”,“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着,我就不相信我们能在任何时候宣布他对资本主义内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错误”。因此,作者认为“对于想探索社会生活的隐秘动力的人”,对于从事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研究工作”的人,都必须向马克思学习。

  但是,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是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一种可取的做法是既赞成正确的方面,又反对其错误的部分。而这一点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例如对唯物辩证法的看法,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通过矛盾这个核心概念,能够使人洞察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透过表面现象揭示其蕴藏着的内在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社会方法论的重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作者又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突出的局限性,它没有提供能验证其分析结果是否正确的有效手段,结果仍然不得不求助于实证主义的经验方法”。总之,“辩证法能够启迪我们的想象力,但对我们的理智却毫无效用。”

  近二十年来,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的研究尤其是这样。在研究马克思学说的人中,除了一些态度比较严肃的学者外,也不乏以“研究”为名,专门从马克思著作中寻章摘句的人,他们企图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来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进而达到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海尔布隆纳在书中阐述问题的态度是比较严肃的。虽然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他的专长,但他感到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行的。他说:“要探索人类发展的前景,就势必要求教于马克思主义”。从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来看,也正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对有些问题的探索,作者没有囿于西方的固有成见,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的自由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不应该把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强加于它。

  但是,应该指出,海尔布隆纳对有些问题的看法是错误的、片面的、自相矛盾的。例如对唯物辩证法的看法,作者既肯定它是 “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大贡献”,又说它对“理智毫无效用”而加以否定,因此得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既丰富又贫乏,既有益又无用,既强大又无力”的矛盾结论。他指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结果仍然不得不求助于实证主义的经验方法”。这也并不是什么新观点,G·维特尔在《辩证唯物主义——它在苏联的历史和体系》一书中就曾说过:尽管辩证唯物主义极力否认实证主义,但是不得不经常转向它的方法论出发点(实证主义)。

  此外,作者有些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例如作者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以及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关系一向是混乱不清的,等等。

  虽然我们不完全同意作者的研究结论,但是透过他的论述,可以了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动向,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因此,我们把这本书翻译出来,供我国理论工作者研究参考。由于编译者的水平十分有限,译文难免会有缺点错误,诚恳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由易克信译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杜章智译第四章、第五章。

1982年8月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