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 第二册(1926)

中央政治报告

(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一日中局会议)



  这一周来,北方政局虽然换了一个顾维钧内阁,但对于整个的全局并不发生多大影响(表面上内阁分子虽仍是吴佩孚的人,但实际上北京政府的精华卫戍总司令及崇文门收入等早在奉军手中,奉方亦不必亟亟取此无用的内阁以自速烦恼)。从北方区来的政治报告,我们看出两件最重要的事实(北方区报告其大部分均已刊登一七六期向报可以参看):
  一是奉系对南方的妥协与及对苏孙的妥协,皆毫无诚意,完全欲使双方皆倾其全力相并,待至两俱疲弊〔敝〕,彼乃出而收渔人之利,或取苏、皖,或收湘、鄂。
  二是奉、鲁间的冲突日趋激烈,为三区地盘问题,为北京卫戍问题,为直省地盘问题,奉方对鲁张均极压迫。三区下后鲁系将领一无所得:王琦在京之军权已被撤(易为于珍),褚玉璞在直之地盘将不保(奉方迫让于小张),奉系〔1〕将领之愤慨可想而知。乃至最近对南问题,鲁张亦利在与粤方妥协,籍〔藉〕此扩张地盘至苏、皖,此计划亦为〈奉〉方所遏阻,小张等且强张宗昌发出满心不情愿的斩蒋作宾电。不过双方现时因环境关系,无论怎样冲突,均尚未至火并地步。奉、鲁间的冲突对于未来第二次对奉的北伐是很有作用的,现时我们应该就要开始注意并进行这分裂奉、鲁的工作。
  河南方面,吴虽虚张声势的五路反攻,实际不取(起)作用。吴之主要军队为靳、田、魏三军,靳对吴虽经曹琨之解释,仍尚隔膜;田虽忠吴,而转战万里尺土未得,未来之湖北亦已预许靳二,心颇快快;魏部急急向洛阳一带开拔,显然是图与国民军打成一气,并已派人向国民政府接洽,请委为军长。三部内容如此,再加上豫籍军人之携贰,樊锤秀及土匪之骚动,又加以饷械之缺乏,吴欲寄生于河南各派共峙之间已经不易,遑能言再有力量反攻。
  国民军此次失败全系张之江反动结果,此中真象亦在一七六期向报上不留情为之公布。退至绥、甘后饷弹缺乏,军心涣散,几乎不可收拾。此时最勇毅者当推方振武,仍不灰心的计划图陕工作。及冯玉祥、于右任于九月十日左右赶回(冯自任国民军总司令于为副司令),在五原召集诸将会议,准备恢复,三军有主,士气复振。现有一军约七万人,二、三、五军约三万人,韩、石等虽投阎仍为冯用。冯对于军中政治工作亦积极注意,惜物质极惑缺之。广东政府允月助六十万,而子弹之补充,则非出潼关打通京汉线没有办法。近日报载国民军已有在陕西得到消息,刘镇华已被逐出潼关外。
  长江战事,孙、蒋仍在相持。此次战争在北伐军方面,蒋纯用粤中带出军队进攻,唐生智并未参加;在孙传芳方面亦纯是孙之嫡系军队卢香亭、谢鸿勋等部作战,陈调元、王晋〔普〕等均不甚积极动作。两方皆以嫡系军队相搏,最后胜负虽未分,然大势看去,孙恐不免失败。因武昌已开城,孙已无援兵,海军又动摇,浙、皖、沪诸地亦不稳;而北伐军方面武昌既下,尚可调围武昌之四军万人参加作战;安徽方面亦有柏烈武旧部接洽叶开鑫(叶亦柏之旧部)对孙倒戈,故孙之胜利已无把握。
  孙既败后北伐军可取江西、福建两省,北伐战事至此便可告一段落,此后政治上将趋重于内部汪、蒋冲突问题。昨晚接广东鲍同志来电云:“此间得蒋给张静江电云:‘北伐军事只到江西为止,我以后专力军事,汪可回来任党及政府工作。但汪回必须附带三个条件:一、汪回当由汪精卫、李石曾、张静江组织三人合作的政府;二、汪回须听你们的话(你们指张静江等);三、汪须改去以前的错误,不能做倒蒋运动。至于汪回时间须待北伐军事稍为结束之时。’”
  照上之电文,蒋对于汪的问题,似已多少受了我们的影响(胡公冕、特立、伍廷康陆续的去湘见蒋〉,现在军事既已快结束,而蒋又同意,故汪回问题可说此时已有点把握。汪回时期应在军事稍结束之后,这是可以的,惟汪回而与李、张三人组织政府及蒋专任军事不涉党政均不可能,且甚危险。张〔2〕之抬李、张与汪并列,其意欲以李、张制汪;其实汪固回后,其声望自足笼罩一切,政权便转移于汪,李、张不会起其作用。事实虽如此,然理论上我们仍应向蒋说明:1.石曾在北方与各方面关系甚深,能发生很大的作用,来粤便失掉这项作用。2.我们只承认汪、蒋合作的政府,不承认张能代表蒋(张、蒋虽均是中派,但张时时倾右,蒋则有时左倾,所以我们不能承认张可代表蒋)。我们同时要注意,若让蒋专任军事,而在政府及党的组织上没有蒋参加,可以再发生第二次的“三月二十”,所以又当劝蒋,军事与党政不能分离。军事上当容纳汪之意见,同时蒋亦必须加入党及政府组织。昨晚即复鲍电云:“观蒋给张静江电,他已稍有觉悟。他主张北伐军事有一结束汪始回,此意见我们可以容纳,至于汪回后不排蒋,当然不成问题。他要汪与李石曾、张静江合作,我们不必赞成:李石曾无到广东之必要,他在北方却极重要;汪只能与蒋合作,不能与张静江合作,张静江虽蒋之代理人,究不能说蒋、张的政见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仍旧要主张汪、蒋合作。党及政府领袖固应该是汪,军事领袖固应该是蒋,然军事与党及政府不能绝对分离,蒋如取此分离政策,将来十分危险,所以仍要汪、蒋合作。即是说军事是党及政府的军事,蒋当然要容纳汪的意见;同时蒋为党中央及政府委员,汪亦须容纳蒋的意见。”蒋若对于汪回之条件(如张、李、汪三人合组政府)一定坚持时,我们也可让步,因为事实上只要汪回,声势所被,这些条件皆成废纸,不能制汪。我们只虑汪回后左派及C.P.或者做得太左,激起蒋之反感,到〔倒〕不虑汪会受牵制。总结起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决定是:
  1.汪回时间当待军事稍结束之时——即江西战争确定后——。
  2.反对汪、李、张合作政府,反对张能代表蒋,仍提汪、蒋合作口号。
  3.在党及政府组织均须拉住蒋加入。
  4.只要蒋允汪回,对于蒋所提条件均可酌量让步,因为汪回则政权自然要落在汪手。
  再有关于国民军之出路及对奉、鲁冲突问题,我们应取下列政策:
  1.国民军此时最好能由潼关打出,达到京汉路得与北伐军联接,得到械弹之接济方能生存。
  2.但这个战略是马上可以同奉军引起战争的,国民军、北伐军在现时均不能即刻对奉作战,要减少与奉的冲突和分裂奉、鲁的结合,只有迅速进行与鲁张的妥协,一方面共同解决孙传芳,一方面使奉张不敢动。
  3.妥协的条件是江苏可全让给张,河南、安徽均可让一部分地盘或一部分政权。河南只在得到国民军与北伐军之间的京汉交通,其他亦可退让,如万不得已即安徽亦可让给张宗昌。
  4.K.M.T.北京政治委员会,李石曾、易培基等应急速进行与鲁张这个谈判,并挑拨奉、鲁间的恶感〔3〕。

  根据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三日出版的《中央政治通讯》第七期刊印




注释

  〔1〕“奉系”疑有误,似应是“鲁系”。
  〔2〕“张”疑有误,似应是“蒋”。
  〔3〕本文标点,编者作了一些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