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全十卷) -> 第四卷

注释



〔1〕 《马克思和〈新莱茵报〉》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一周年时为《社会民主党人报》撰写的纪念文章。恩格斯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创办的《新莱茵报》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的作用,回顾了马克思和他为坚持报纸的正确方向、鼓舞和激励无产阶级群众而努力奋斗的历程,指出一份大型的革命报纸,就是一面有影响的旗帜。恩格斯还强调指出,《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宣言》阐明的原则,在革命斗争中完全适用;《宣言》阐述的策略,已经成为所有坚决而有觉悟的工人政党的准则。他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保持自己的阶级性质,坚持不断革命,坚持自己的最终目标。

  这篇文章写于1884年2月中—3月初,发表在1884年3月13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1号。

  1939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由王石巍、柯柏年等翻译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书,收入了由景林翻译的这篇文章。——3。

〔2〕 二月革命指1848年2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推行极端反动的政策,反对任何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加剧对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剥削,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1848年2月22—2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二月革命为欧洲1848—1849年革命拉开了序幕。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了这次革命,但革命果实却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3,4、233、378、471、535。

〔3〕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政党,1847年在伦敦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1836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这是一个主要由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组织,后期也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参加,随着形势的发展,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终于确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是正确的,并认识到必须使同盟摆脱旧的密谋传统和方式,遂于1847年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协助同盟改组。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恩格斯的倡议把同盟的名称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因此这次大会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还批准了以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为基础的章程草案,并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正义者同盟原来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同年11月29日—12月8日举行的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章程,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由于法国革命爆发,在伦敦的同盟中央委员会于1848年2月底把同盟的领导权移交给了以马克思为首的布鲁塞尔区部委员会。在马克思被驱逐出布鲁塞尔并迁居巴黎以后,巴黎于3月初成了新的中央委员会的驻在地,恩格斯也当选为中央委员。

  1848年3月下半月—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数百名德国工人(他们多半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回国参加已经爆发的德国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3月底所写成的《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卷)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在这次革命中的政治纲领,当时,由马克思任主编的《新莱茵报》已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指导中心。

  虽然1848年二月革命的失败使共产主义者同盟遭受了打击,但同盟仍然于1849—1850年进行了改组并继续开展活动。1850年夏,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内部在策略问题上的原则性分歧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多数派坚决反对维利希—tt佩尔集团提出的宗派主义、冒险主义的策略,反对该集团无视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德国及欧洲其他各国的现实政治形势而主张立即发动革命,1850年9月中,维利希一沙佩尔集团的分裂活动最终导致同盟与该集团决裂。1851年5月,由于警察迫害和大批盟员被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活动实际上己陷于停顿。1852年11月17日,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宣判后不久,同盟根据马克思的建议宣告解散。

  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学校,是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的前身,相当多的前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都积极参加了国际工人协会的筹建工作。——3。

〔4〕 指《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该报是德国1848—1849年革命时期民主派中无产阶级一翼的战斗机关报,1848年6月1日—1849年5月19日每日在科隆出版,马克思任主编;参加编辑部工作的有恩格斯、威·沃尔弗、格·维尔特、斐·沃尔弗、恩·德朗克、斐·弗莱里格拉特和亨·毕尔格尔斯。

  《新莱西报》起到了教青和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报纸发表的有关德国和欧洲革命重要观点的社论,通常都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执笔。尽管遭到当局的种种迫害和阻挠,《新莱茵报》仍然英勇地捍卫了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的利益。1849年5月,在反革命势力全面进攻的形势下,普鲁士政府借口马克思没有普鲁士国籍而把他驱逐出境,同时又加紧迫害《新莱茵报》的其他编辑,致使该报被迫停刊。1849年5月19日,《新莱茵报》用红色油墨印出了最后一号即第301号。报纸的编辑在致科隆工人的告别书中说:“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6卷第619页)——5,240、399。

〔5〕 拿破仑法典在这里不仅仅是指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于1804年通过并以《拿破仑法典》著称的民法典,而是广义地指1804—1810年拿破仑第一统治时期通过的五部法典: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商业法典、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这些法典曾沿用于拿破仑法国所占领的德国西部和西南部,在莱茵省于1815年归并于普鲁士以后仍然在该省发生效力。恩格斯称法兰西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本身)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见本卷第307页)。——6。

〔6〕 普鲁士邦法指《普鲁士国家通用邦法》,包括私法、国家法、教会法和刑法,自1794年6月1日起开始生效。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对德国的影响,普鲁士邦法明显地反映出资产阶级政良的萌芽,然而就其实质来说,它仍然是一部封建性的法律。——6、399。

〔7〕 德国学生、民主主义者古·阿·施勒弗尔1848年三月革命后曾在柏林出版《人民之友》报,4月19日他在该报第5号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抨击私有财产,捍卫劳动群众的权利,因而于1848年4月受审,并以教唆暴动的罪名被判处六个月要塞监禁——6。

〔8〕 指柏林群众反对普鲁士政府的三月革命,这是德国1848—18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1848年3月初,柏林群众举行集会,要求取消等级特权、召开议会和赦免政治犯。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调动军队进行镇压,遂发生流血冲突。3月13日,维也纳人民推翻梅特涅统治的消息传到柏林,斗争进一步激化。国王慑于群众的威力,并企图拉拢资产阶级自由派,阻止革命发展,于17、18日先后颁布特别命令,宣布取消书报检查制度,允诺召开联合议会,实行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自由派遂与政府妥协。柏林群众要求把军队撤出首都,在遭到军警镇压后,于3月18日构筑街垒举行武装起义,最终迫使国王于19日下令把军队撤出柏林,起义获得了胜利,但是起义的成果却被资产阶级窃取,3月29日普鲁士成立了康普豪森一汉泽曼内阁。——8、253、535。

〔9〕 指《新莱茵报》刊登了多篇批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和柏林国民议会的文章,其中一部分出自马克思的手笔(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卷和第6卷) I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一文中也概括地做过类似的批评。——9。

〔10〕 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推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1848年6月22日颁布了封闭”国家工场”的挑衅性法令,激起巴黎工人的强烈反抗。6月23—26日,巴黎工人举行了大规模武装起义,6月25日,镇压起义的让·巴·菲·布雷亚将军在枫丹白露哨兵站被起义者打死,因此两名起义者后来被处死刑。经过四天英勇斗争,起义被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残酷镇压下去。马克思论述这次起义时指出:“这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是保存还是消灭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01页)——10、538。

〔11〕 1848年2月24日是法国路易—菲力浦君主制被推翻的日子。1848年俄历2月24日(公历3月7日),尼古拉一世在获悉法国二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以后,向陆军大臣发布了在俄国实行部分动员的命令,准备对付欧洲的革命。——10

〔12〕 维也纳事变是指1848年3月13日爆发的维也纳人民推翻梅特涅统治的起义。

  米兰事变是指1848年3月18日米兰人民举行的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赶走了奥地利军队,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和民主派领导的临时政府,推动了意大利其他各地的革命。

  柏林事变是指与米兰事变同一天爆发的柏林人民武装起义,见注8。——10、537。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和战友威·沃尔弗的一组文章《西里西亚的十亿》于1849年3月22日—4月25日发表在《新莱茵报》第252、255,256、258、264、270—272和281号。1886年,这些文章略经修改后,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并由恩格斯写了导言(见本卷第247—259页)。恩格斯在《威廉·沃尔弗》(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一文中对这些文章作了详细的评述。——11。

〔14〕 红色雅各宾帽,即弗利基亚帽红色尖顶帽,是古代弗利基亚(小亚细亚)人的头饰,后来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成为雅各宾党人的帽子样式,此后这种帽子便成了自由的象征。——11。

〔15〕 1849年6月13日,小资产阶级政党山岳党在巴黎组织了一次和平示威,抗议法国派兵镇压意大利革命,因为共和国宪法规定,禁止动用军队干涉别国人民的自由。这次示威被军队驱散,它的失败宣告了法国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破产。6月13日以后,当局开始迫害民主主义者,其中包括外侨,同时许多社会主义报刊遭到查封。——12、241。

〔16〕 恩格斯作为奥·维利希志愿军团的一员参加了1849年巴登」曾法尔茨起义,见他的著作《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12。

〔17〕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用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论述了氏族组织的结构、特点和作用以及家庭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过程,分析了国家从阶级对立中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本质特征,指出了国家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而消亡。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的基本原理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见本卷第15—16页)。家庭的形式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改变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家庭血缘关系曾对社会制度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血族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就被受私有制支配的社会所代替;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私有制的出现导致剥削制度的产生和对抗阶级的形成。恩格斯分析了国家的起摞、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见本卷第189页)。阶级社会中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抬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见本卷第191页),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古物陈列馆去。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还论证了妇女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关系,阐明了在私有制统治下妇女不平等地位的经济基础,并指出,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婚姻自由和妇女的彻底解放才有可能。

  列宁认为,《起源》“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62页)。

  这部著作是恩格斯在1884年3月底—5月底撰写的。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在1880—1881年间对美国人类学家路·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详细摘要、批语和补充材料(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5卷)。恩格斯确信摩尔根的这本书证实了马克思和他本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结论。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利用这些材料,写一部专门的著作。恩格斯在第一版序言中称,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马克思的遗愿。在写作过程中,恩格斯还利用了自己对古希腊罗马史、古代爱尔兰史、古代德意志史等等的研究成果(恩格斯的《马尔克》、《论德意志人的古代历史》和《法兰克时代》,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和其他文献,扩大了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1884年10月初,《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苏黎世间世,1886年和1889年在斯图加特重新装订出版,并注明是“1886年斯图加特第二版”和“1889年斯图加特第三版”。这部著作的波兰文、罗马尼亚文和意大利文译本于1885年出版,其中意大利文译本是经恩格斯亲自审定的。此后恩格斯还审定了1888年出版的丹麦文译本。第一个塞尔维亚文译本也于19世纪80年代末出版。

  1890年,恩格斯积累了有关原始社会史的新材料,于是便着手准备出版新版。他在新版中对原文作了许多修改和订正,特别是利用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最新材料,对《家庭》一章作了重要补充。经过修改和补充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摞》第四版,于1891年底在斯图加特出版。该版所作的重要改动,在本卷的脚注中作了说明。

  1892年和1894年,这部著作还出版了第五版和第六版,这两版都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翻印的。

  这部著作在恩格斯生前还被译成法文(1893年)、保加利亚文(1893年)、西班牙文(1894年)和俄文(1894年),其中法译文由劳·拉法格校订,并经恩格斯审阅。

  1920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部分内容由恽代英译成中文,发表在上海《东方杂志》第17卷第19—20号,1929年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了李膺扬的中译本,1941年学术出版社又出版了张仲实的中译本。——13。

〔18〕 这篇序言在《起源》第四版出版以前,经恩格斯本人同意,曾以《关于原始家庭的历史(巴霍芬、麦克伦南、摩尔根》)为题发表在189任—1891年《新时代》杂志第9年卷第2册第41期。恩格斯的《起源》1891年以后以德文和其他文字出版的各种版本,都收入了这篇序言。——18。

〔19〕 这段引文摘自约·弗·麦克伦南《古代史研究。附重印的〈原始婚姻。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的起掘的研究〉》1886年伦敦—纽约版第124—125页。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最早于1865年在爱丁堡出版单行本,而收有《原始婚姻》的《古代史研究》第1版于1876年在伦敦出版。恩格斯在下面也提到这一版本。——24。

〔20〕 马加尔人过去是一个部落,现在是居住在尼泊尔西部地区的一个民族。——24。

〔21〕 路·亨·摩尔根的14封《关于易洛魁人的通信》发表在纽约的《美国评论》杂志1847年2—12月第2—12期,他的著作《Ho-dé-no-sau-nee或易洛魁联盟》1851年在伦敦出版。——24。

〔22〕 1888年8—9月恩格斯曾同爱·艾威林、爱·马克思—艾威林和卡·肖莱马去美国和加拿大旅行。恩格斯在旅行归来乘坐的纽约号轮船上,用轮船上的公用信缝写下了一些随笔,描述美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但其计划未能完成,仅仅留下一些片断和残稿,《美国旅行印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1卷)即是其中一篇。——29。

〔23〕 普韦布洛印第安人是原居住在新墨西哥(今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他们的村庄是要塞式建筑,有五六层,可容纳上千人。因西班牙殖民者称这些宅居群为pueblo(意为人民、村庄、公社)故而得名。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同属史前阿纳萨齐人的有史时期的后裔,但他们的语言并不相同,分为四大语系。他们按居住地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有较发达的农业,种植多种农作物,并具有灌溉系统,掌握了复杂的、水平较高的建筑术,己接近阶级社会;西支则仍保留氏族制度。在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普韦布洛印第安人一般指印第安人的村庄,在休·豪·班克罗夫特《北美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土著民族》中,被用做美国西南部部落集团的总称。——35、108。

〔24〕 这里的海盗是指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侵扰英国、法国、南意大利、俄国等国沿海地区的半商海盗。——37。

〔25〕 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写道:“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由较低级的形式进到较高级的形式。反之,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它把家庭经过一个长久时期所发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并且只有当家庭已经根本变化了的时候,它才发生根本的变化。

  [同样,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哲学的体系,一般都是如此。]”

  从“反之,亲属制度……”开始,一直到这段结束,旁边有用红笔画的线;“一般都是如此”下面有用红笔画的线(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5卷第353—354页)。——41。

〔26〕 亚·日罗斗守隆在《婚姻与家庭的起摞》1884年日内瓦—巴黎版第XV页的脚注中沿用了索绪尔本人的这种提法。——44。

〔27〕 马克思给恩格斯的这封信没有保存下来。但恩格斯在1884年4月11日结卡·考茨基的信中提到了这封信:“如果杜西能把信找到,书中还将包括马克思对理·瓦格纳的批评,这里有何联系,请您自己去想吧。”——48。

〔28〕 这是理·瓦格纳的大型组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的一句歌词,引自《瓦尔库蕾》第2幕。这部歌剧是作曲家瓦格纳根据斯堪的纳维亚史诗《艾达》(见注29)和德国史诗《尼贝龙根之歌》写成的。它包括以下四部歌剧:《莱茵的黄金》、《瓦尔库蕾》、《齐格弗里特》和《神的灭亡》。《尼贝龙根之歌》是根据民族大迁徙时期(3—5世纪)的古代德意志神话和传说创作的德意志民间英雄史诗。这部叙事诗形成于公元1200年前后,作者不详。——48。

〔29《艾达》是一部斯堪的纳维亚各民族的神话和英雄的传说与歌曲的集子;保存下来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13世纪的手稿,1643年为冰岛主教斯维国松所发现(即所谓老《艾达训,另一种是13世纪初诗人和编年史家斯诺里·斯图鲁逊所编的古代北欧歌唱诗人诗歌论集(即所谓小《艾达训。《艾达》中的诗歌反映了氏族制度解体和民族大迁徙时期斯堪的纳维亚的社会状况。从中可以看到古代日耳曼人民间创作中的一些形象和情节。

  《尼革斯德列克》是老《艾达》诗歌集中属于较晚时期的歌词之一。恩格斯在这里引的是这首诗歌的第32和36节。——48、503。

〔30〕 亚萨神瓦那种是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的两类神。

  《英格林加传说》是中世纪冰岛诗人和编年史家斯诺里·斯图鲁逊所著关于挪威国王(从远古到12世纪)的《环球》一书中的第一个传说,该书是作者在13世纪上半叶根据有关挪威国王的历史记述以及冰岛和挪威的民族传说编写成的。恩格斯在这里引的是第一个传说的第4章。——48。

〔31〕 雅·巴霍芬的观点见他的《母权论》1861年斯图加特版第XXIII页。马克思的话引自《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5卷第565页)。——51。

〔32〕 见凯撒《高卢战记》第5卷第14章,他在这一章中谈到了野蛮时代中级阶段布列吞人的婚姻情况。——52。

〔33〕 《印度的居民》由约·福·沃森和约·威·凯编,1868—1872年伦敦版。下面的引文,见该书1868年伦敦版第2卷第85页。——52。

〔34〕 这里所谓级别制度中的级别是指婚姻等级或组别,澳大利亚的大多数部落都分成二至四个等级或组别。每一组别的男子只能与另一个一定的组别的女子通婚。——52。

〔35〕 洛·法伊森和阿·威·豪伊特多年研究澳大利亚群婚制,他们共同取得的研究成果,见法伊森和豪伊特《卡米拉罗依人和库尔纳依人》(1880年墨尔本一悉尼一阿德莱德一布里斯班版)一书。——54。

〔36〕 这段引文出自阿·莱特1874年5月19日写给路·亨·摩尔根的信,这封信曾全文发表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默纳沙出版的《美国人类学家》杂志(新辑)1933年第1期第138—140页。恩格斯转引自摩尔根《古代社会》1877年伦敦版第455页(摩尔根指明该信写于1873年),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也摘录了这段引文(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5卷第361页)。——60。

〔37〕 见休·豪·班克罗夫特《北美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土著民族》1875年伦敦版第1卷第565页。恩格斯在《休·豪·班克罗夫特〈北美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土著民族〉一书摘要》第10页上写道“……在节目里几个部落聚集在一起,目的是不加区别地发生性关系(这显然是古老的,是通过脱离了平日生活的旧习俗来重温往昔岁月的部落集团)。”恩格斯在1883年2月10日写给卡·考茨基的信中,也提到班克罗夫特谈到的加利福尼亚居民的情况。——61。

〔38〕 沙特恩节是古罗马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冬季农事结束后都要举行纪念农神沙特恩的节日。节日从12月17日开始,起初为一至二天,后来延长到五至七天。在节日期间举行群众性的盛宴和狂饮,奴隶得到暂时的自由,也可以参加沙特恩节,并与自由民同席。在沙特恩节期间盛行性关系的自由。“沙特恩节”遂成了表加纵情欢乐、盛宴狂饮的代名词。——62。

〔39〕 1486年4月21日,西班牙国王天主教徒斐迪南五世在加泰罗尼亚农民起义的压力下,以起义农民和封建主之间的仲裁人的身份作出裁决,颁发了所谓《瓜达卢佩诏渝》,这一裁决因国王召见农民和封建主代表的地方而得名。裁决规定不得再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并且取消了封建主裁判权和一些羞辱性的封建习俗,其中包括初夜权,为此农民必须付出大量的赎金。——64。

〔40〕 扎德鲁加是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人大家族,由同一父亲的若干后代及其妻子儿女组成的家庭公社(20—30人),大家共同生产,共同消费,19世纪后半期扎德鲁加逐渐解体。——70、457、459。

〔41〕 见马·马·柯瓦列夫斯基的著作《原始的法》第一分册《氏族》1886年莫斯科版第32—38页。在这一著作中,柯瓦列夫斯基引用了1875年奥尔山斯基和1878年亚·雅·叶菲缅科提供的关于俄国的家庭公社的资料。——71。

〔42〕 《雅罗斯拉夫的真理》是古俄罗斯的法典《俄罗斯的真理》古本第一册的名称,它是11世纪上半叶在当时习惯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既有封建权利的法规也有原始公社制度下形成的古老法规。这些法规反映了11—12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关系。——71。

〔43〕 迄尔马提亚法典,又称波利察法规,是一部刑法、民法、诉讼法的汇编。15—17世纪该法典一直在波利察(历史上达尔马提亚的一部分)通行。——71。

〔44〕 Calpullis(卡尔普里)是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被西班牙人征服时期的家庭公社。每一个家庭公社的全体成员都有着共同的世系,家庭公社占有一块公共的土地,土地不得让渡,也不得在继承者之间分配。阿·德·苏里塔在其著作《关于新西班牙的各类首领、法律、民俗、被征服前后确定的赋税等等的报告》中记述了calpullis,这一著作被收入《有关美洲发现史的游记、报告和回忆录原本》,由泰尔诺—孔庞第一次用法文发表,1840年巴黎版第11卷第50—64页。——72。

〔45〕 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而对奥林波斯山的女神们的态度,则反映了对妇女以前更自由和更有势力的地位的回忆。……”——74。

〔46〕 斯巴达人是古斯巴达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

  黑劳士是被斯巴达征服的南伯罗奔尼撒的农民,属于古斯巴达无权的居民。黑劳士属于国家,并隶属于斯巴达人的土地,他们耕种斯巴达人个人使用的土地,向斯巴达人交纳国家规定的地租(约占收成的一半)。——76。

〔47〕 恩格斯引用的可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未保留下来的10页上的一句话。不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78。

〔48〕 庙奴是古希腊和希腊殖民地中属于神店的男女奴隶。在许多地方,包括小亚细亚和科林斯,女店奴都在神庙中从事卖淫活动。——79.

〔49〕 恩格斯在这里套用了沙·傅立叶的话,见傅立叶的著作《关于普遍统一的理论》1841年巴黎第2版第3卷(《傅立叶全集》第4卷)第120页;这部著作第1版书名为《论家务农业协作》1822年巴黎一伦敦版第1—2卷。——85。

〔50〕 《古德龙》又称《库德龙》,是13世纪德国的一部叙事诗。13世纪上半叶形成,作者不详,在16世纪的一部手稿中保存下来,直到19世纪初才被发现。——91。

〔51〕 克兰即氏族,在凯尔特民族中,除指氏族外偶尔也指部落 s在氏族关系解体时期,则指一群血缘相近且具有想象中的共同祖先的人们。克兰内部保存着土地公有制和氏族制度的古老习俗。在苏格兰和威尔士的个别地区,克兰一直存在到19世纪。——100、150、457。

〔52〕 萨姆是马加尔人(见注20)的血缘团体的称谓,参看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1977年商务印书馆版下册第359页。——100。

〔53〕 格·路·毛勒的主要著作有:《马尔克制度、农户制度、乡村制度、城市制度和公共政权的历史概论》1854年慕尼黑版 A德国马尔克制度史》1856年埃朗根版;《德国领主庄园、农户和农户制度史》1862—1863年埃朗根版第1—4卷;《德国乡村制度史》1865—1866年埃朗根版第1—2卷和《德国城市制度史》1869—1871年埃朗根版第1—4卷。——110。

〔54〕 “中立民族”指17世纪居住在伊利湖北岸的几个与易洛魁人血缘相近的印第安部落所组成的军事联盟。因为这些部落在易洛魁人和古朗人的战争中保持中立,因此法国殖民者称其为”中立民族”。——111。

〔55〕 指祖鲁人和努比亚人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民族解放斗争。

  1879年1月英国人向祖鲁人进攻,祖鲁人在自己的领袖开芝瓦约的领导下非常顽强地抵抗了英国殖民军达半年之久。英国殖民军只是由于在武器装备方面占巨大优势而在经过一系列战斗之后才取得胜利的。直到1887年,英国人由于利用了他们在祖鲁人中间挑起的连续几年的部落、混战,才得以最后征服祖鲁人。

  19世纪70年代英国殖民者开始侵入苏丹,遭到苏丹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1881年爆发了以穆斯林传教主穆罕默德—艾哈迈德(他自称“马赫迪”意即“救世主”)为首的苏丹的努比亚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的民族解放起义,起义于1883—1884年获得胜利,从英国殖民军手中解放了几乎全部国土。在起义的过程中成立了独立的统一的马赫迪国家。1899年,英国殖民军趁这个国家因连年战事和发生部落纷争而内部削弱之机,依靠武器的绝对优势,征服了苏丹。——111、476。

〔56〕 指狄摩西尼在法庭上反驳欧布利得的演说词。演说词提到了共同的墓地只能埋葬本氏族死人的习俗。——115。

〔57〕 恩格斯在这里提到的古希腊哲学家狄凯阿尔科斯没有保存下来的著作的片断,寻|自威·瓦克斯穆特的著作《从国家观点研究希腊古代》1826年哈雷版第1部第1篇第312页。——116。

〔58〕 见威·阿·贝克尔《哈里克尔。古代希腊习俗状况。对希腊人的私生活的较详细的介绍》1840年莱比锡版第2部第447页,并参看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吉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5卷第498页)。——116。

〔59〕 参看菲斯泰尔·德·库朗日《古代城市》第3册第1章。见该书1864年巴黎一斯特拉斯堡版第146页 s并参看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5卷第506—507页)。——119。

〔60〕 公元前477年通过的选举资格法规定,允许雅典公民第四阶级,即最低阶级自由的贫民担任民政职务。一部分历史学家曾认为这是从亚里斯泰迪兹时期开始的。——133。

〔61〕 在古希腊城邦定居的外来移民被称做麦特克。他们虽有人身自由,但没有雅典的公民权利。他们不能参加人民大会,担任公职和占有不动产,不允许和雅典公民通婚等,他们可以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并参加祭祀庆祝活动,必须交纳特别的捐税和服兵役,但必须有全权的公民作为自己的保护人,在法庭上也只能由全权公民代为辩护。公元前5—4世纪,麦特克成为阿提卡的城市人口中重要的部分,在阿提卡的经济生活,尤其是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34。

〔62〕 克利斯提尼革命指公元前509年雅典平民反对旧民族贵族统治的斗争,其领袖是阿尔克梅奥尼德氏族的代表克利斯提尼。这次革命推翻了贵族的统治,并于公元前508年前后实行改革,消灭了氏族制度的蹒余,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4。

〔63〕 公元前560年贫困破产的贵族氏族的代表庇西特拉图夺取了雅典的政权,建立了个人统治的制度即儒主政体。这种制度在庇西特拉国公元前527年去世前曾因他两次被逐出雅典而中断,后来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10年庇西特拉图之子希庇亚斯被逐为止。不久,在雅典建立了以克利斯提尼为首的奴隶主民主派的统治。庇西特拉图旨在保护中小地主的利益反对民族贵族的活动,没有引起雅典国家政治结构的重大改变。——136。

〔64〕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它代替了原先在罗马有效的习惯法。习惯法的解释权原先操在贵族手中,在平民的要求下,成立了以亚庇马斯·克劳狄乌斯为首的十人委员会(十人团),该委员会受托编制法律,公元前451年编出十表,次年又成立新的十人委员会,再编两表,先后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公布,故而得名,原物已散失,仅在拉丁作家文集中保存下来不完整的法律条文。十二铜表法反映了罗马社会财产分化的过程,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主国家的形成过程。十二铜表法是后来罗马法以及欧洲法学的渊源。——138。

〔65〕 公元9年,在条顿堡林山会战中,阿尔米纽斯领导的德意志部落起义军歼灭了三个罗马军团,罗马军队的统帅普卡利乌斯·昆提利乌斯·瓦鲁斯自杀身亡。

  构成罗马人名的中间部分是表明其氏族属性的原名,由此可以推断瓦鲁斯是昆提利氏族的成员。——138。

〔66〕 亚庇乌斯·克劳狄乌斯在公元前451年和450年被选进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委员会受托制定法律,即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见注64) I在此期间,委员会享有充分权力,在期满以后,亚庇鸟斯·克劳狄乌斯同十人团的其他人一起企图把委员会的权力延长到公元前449年,但是十人团尤其是亚庇乌斯·克劳狄乌斯的专横和暴力引起了平民的起义,十人团被推翻;亚庇乌斯·克劳狄乌斯被监禁,此后不久死在监狱。——139。

〔67〕 布匿战争是古代地中海地区两个最大的奴隶制国家罗马和迦太基为了确立在地中海西部的统治,争夺新的土地和奴隶而进行的三次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发生于公元前218—201年,以迦太基的失败而告终。——139。

〔68〕 路·朗格在《罗马的古代文化》一书中引用了格·胡施克论文中的这段话,见胡施克的学位论文《关于元老院决议赋予费策妮娅·希斯帕拉的特权》;同时参看梯特·李维《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1822年格丁根版第39卷第19章。——143。

〔69〕 见巴·格·尼布尔《罗马史》1828年柏林修订第3版第1部第352页。恩格斯的这段话转引自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第315页的脚注。参看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5卷第418—419页)。——144

〔70〕 参看泰·蒙森《罗马史》1881年柏林第7版第1卷第62—63页。该书第1卷第一版于1854年在莱比锡出版。——144。

〔71〕 杜罗·德拉马尔的计算,见其著作《罗马人的政治经济学》1840年巴黎版第1卷第39及以下几页和第448页。该卷卷末附有新旧度量衡以及货币单位比较表。——146。

〔72〕 “德意志人”过去译为“日耳曼人”。在我国习惯上“日耳曼人”是指中古以前的德意志人,“德意志人”是指中古以后的德意志人。但在德文中和恩格斯著作中,却没有这样的区别。恩格斯在本卷第105页指明“德意志人历史上最初的统称‘日耳曼人’是由凯尔特人给他们取的……”本书中所用的“德意志人”、“德语”、“高地德意志语”、“德意志国家”等词,都译为“德意志”.不再一一加以区别。恩格斯在个别地方使用日耳曼一词的,则依原文译为“日耳曼”。——148。

〔73〕 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第2编第15章(《人类其他部落中的氏族》)对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的氏族阐述得比较简单,于是,恩格斯决定撰写这一章。

  摩尔根在上述著作第15章中还扼要地对其他各民族的氏族发表了看法。马克思在他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2编第15章《人类其他部落中的民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5卷)中完全略去了摩尔根的这些见解。除一小段关于凯尔特人的摘录外,他集中摘记了日耳曼人氏族的材料,同时根据凯撒和塔西佗著作的拉丁文版本核对了摩尔根所引用的资料,在核对过程中又摘录了比摩尔根更多的原始资料。恩格斯在论述日耳曼人时使用了马克思搜集的原始资料。至于凯尔特人,他可能参照了自己在1869—1870年间写的《爱尔兰史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6卷);在论述日耳曼人时,他利用了自己的《马尔克》、《论德意志人的古代历史》和《法兰克时代》(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等著作。——148。

〔74〕 威尔士在1283年被英格兰人征服,但在这以后继续保持自治,直到16世纪中叶才完全并入英国。——148。

〔75〕 1869—1870年,恩格斯着手编写一部长篇历史著作《爱尔兰史队为此他曾开列了一个多达150余种图书的有关爱尔兰的书目,从这些著作中作的摘要共有15本,此外还有札记、单页资料、剪报等准备材料。但是1870年7月开始出现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迫使恩格斯中止了写作,这部未完成的《爱尔兰史》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6卷,准备材料中的《戈尔德温·斯密斯〈爱尔兰历史和爱尔兰性格〉一书札记》和《有关爱尔兰没收土地历史的材料》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5卷。后来,在写作《起摞》时,恩格斯利用了这些准备材料和研究成果。这里谈到的有关威尔士法律的摘要,是指他当时对安·欧文受官方委托于1841年出版的历史资料集《威尔士的古代法律和规章》一书所作的摘要,见恩格斯1870年7月6日写给马克思的信。——149。

〔76〕 1891年9月8—23日,恩格斯同玛·埃·罗舍和路·考茨基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旅行。

  由于恩格斯是在1891年9月底拿到最后的清样的,所以这个注是后来才加上的。——151。

〔77〕 1745—1746年苏格兰山民举行起义,反对英格兰一苏格兰的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夺地运动。苏格兰高地的一部分贵族,为了保存封建宗法的民族制度,并支持被推翻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代表们对英国王位的要求,利用了山民的不满。起义的失败彻底破坏了苏格兰山地氏族制度,加剧了剥夺苏格兰农民土地的进程。——151。

〔78〕 阿勒曼尼亚法典是从5世纪起占有现在的阿尔萨斯、瑞士东部和德国西南部的阿勒曼尼亚德意志部落联盟的习惯法汇编;这一法典产生于6世纪末7世纪初和8世纪。恩格斯在这里引用的是《阿勒曼尼亚法典》第八十一(在另一版本中是第八十四)条。——153。

〔79〕 见马·马·柯瓦列夫斯基《原始的法》第一分册《氏族》1886年莫斯科版和《家庭及所有制的起源和发展概论》1890年斯德哥尔摩版。——153。

〔80〕 《希尔德布兰德之歌》这部英雄史诗,是古代德意志叙事诗文献,反映了民族大迁徙后期东哥特人的习俗,流传于8世纪,保留下来的仅是一些片断。——154、182。

〔81〕 见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史学丛书》第4卷第34、43—44章。——156。

〔82〕 《女预言者的预言》(《Völuspa别是老《艾达》(见注29)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描述了世界从创始到毁灭及其再生——和平与正义的胜利。下文引述的两行诗中的德译文为恩格斯所译。——156。

〔83〕 齐维利斯领导的德意志部落和高卢部落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发生在69一70年(有些史料记载发生在69—71年),这次起义是由于增加赋税、加紧募兵和罗马官吏的胡作非为而引起的。起义席卷了大部分离卢和被罗马统治的德意志地区,从而使罗马有失去这些地区的危险。起初起义者打了几次胜仗,之后却屡屡受挫,最后被迫同罗马媾和。——157。

〔84〕 《洛尔希寺院丈书》(《Codex Laureshamensis》)是授予洛尔希寺院的证书和特权的副本集子。洛尔希寺院于764年在法兰克王国建立,距沃尔姆斯城不远,是德国西南部的一个大封建领地。《洛尔希寺院文书》于12世纪编成,它汇集了有关特权和馈赠的各类寺院档案证书3836份,其中2700份是静及8—9世纪的档案,是关于德国西南部农民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史料之一。——161。

〔85〕 见克雷真纳的利乌特普朗德《奖赏》第6卷第6章。——169。

〔86〕 采邑(beneficium,字面意思是”恩赐”)是8世纪上半叶在法4·克王国盛行的一种赏赐土地的形式。一块块的土地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依附的农民一起以来邑的形式授予领用人(来邑主)终身享用,条件是要完成一定的、多半是军事性的义务。在领用人或来邑主死亡,或未完成义务以及田园荒芜的情况下,来邑就应当归还给原主或交给他的继承人,若要恢复来邑关系,就须第二次赏赐。实行分配采邑的不仅有王权,教会,而且还有豪绅巨富。采邑制度促进了封建主阶级、特别是中小贵族的形成,使农民群众处于更加受奴役的地位,同时促进了藩属关系和封建等级制的发展。后来来邑变成了世袭封地。恩格斯在《法丛克时代》这篇著作(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中揭历了来邑制度在封建制度形成史上的作用。——172。

〔87〕 郡守是法且克王国担任州郡领导的王室官吏。每位郡守在自己的区域内都享有司法权,可以征税和管辖军队,并在出征时统率军队。郡守在任内可以享有王室在该郡收入的一分之一,并获得赏赐的土地作为酬劳。后来郡守逐渐由王室委派的官员演变成大封建领主,他们拥有自主权,在877年正式建立郡守官职的世袭制以后,这种权力得到了加强。——172。

〔88〕 指9世纪编成的圣日耳曼—德」曹雷修道院地产登记册(地产、人口和收入登记册),以《修道院院长伊尔米农的地产登记册》的名称而闻名。恩格斯去从地产登记册中引用的材料大概载于保·罗特《采邑制度史》1850年埃朗根版第378页。——173。

〔89〕 安加利是罗马帝国时期派给居民的义务,规定居民必须提供马匹和挑夫为政府运输,后来范围更加扩大了,成为居民的沉重负担。——173。

〔90〕 依附制度是从8—9世纪起在欧洲盛行的农民受封建主”保护”或者小封建主受大封建主”保护”的形式之一,接受保护需要一定的条件,即为”保护人”服兵役和承担其他锚役,并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保护人..然后以有条件地占有的形式赎回这些土地。这对于那些迫于暴力而不得不这样做的农民来说,意味着人身自由的丧失,而对于小封建主来说,则意味着处于大封建主藩属的地位。这种依附制度使农民陷于受奴役的境地,使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巩固。——175,

〔91〕 1066年10月14日侵入英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军队在黑斯廷斯附近同盎格鲁撒克逊人展开了会战。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军队由于在自己的军事组织中还保留着公社制度的残余,使用的也是原始的武器装备,因此被击败。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哈罗德战死,而威廉则成为英国国王,称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一世。——182。

〔92〕 迪特马申是德国北部的一个地区,曾是自由民的一个要塞。自由民曾长期保留公社制度,反抗德国和丹麦封建主的征服。从12世纪中叶起迪特马申的居民逐渐取得独立。旧的地方贵族到13世纪事实上已经消失,在独立时期迪特马申仍是自治的农民公社的总和,这些农民公社的基础在许多地方都是旧有的农民氏族。到14世纪,迪特马申的最高权力属于全体土地自由占有者大会,后来转归二个由选举产生的委员会。1559年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荷尔斯泰因公爵约翰和阿道夫的军队镇压了迪特马申居民的反抗,胜利者瓜分了这个地区。但是公社制度和部分自治在迪特马申—直保存到19世纪下半叶。——189。

〔93〕 斐·拉萨尔《既得权利体系》第2部:《罗马和日耳曼继承权在历史一哲学发展中的实质》。该书第一版于1861年在莱比锡出版。——196。

〔94〕 《马克思和洛坷尔图斯》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见《马克恩恩格斯文集》第1卷)德文第一版写的序言。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论述了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等著作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所作的理论贡献,揭露了皮·约·蒲鲁东和约·卡·洛贝尔图斯的小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实质,阐明了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恩格斯从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强调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事实,是客观的经济规律,而不是抽象的道德感和道德意识。他指出:“马克思从来不把他的共产主义要求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的、我们眼见一天甚于一天的崩惯上,他只说了剩余价值由无酬劳动构成这个简单的事实。”(见本卷第203—204页)

  《哲学的贫困》德文第一版于1885年出版,译文曾经恩格斯校订。恩格斯不仅为德文版写了序言,还增补了多条注释。同年1月初,根据他的提议,这篇序言以《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为题发表在1885年《新时代》第3年卷第1期。这篇序言还被收入1892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德文第二版。维·查苏利奇把它译成俄文,收入1886年由劳动解放社在日内瓦出版的这部著作的俄文第一版。

  这篇序言曾收入1932年上海水沫书店出版的由杜竹君翻译的《哲学之贫困》和1932年北平东亚书局出版的由许德珩翻译的《哲学之贫乏》。——199。

〔95〕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65年2月将他们停止为《社会民主党人报》撰稿的声明寄给了该报编辑部,在马克思的敦促下,声明不久便在多家德国报刊上发表。约·巴·冯·施韦浑因此不得不于1865年3月3日在《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刊登了这篇声明(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第128—132页)。——199。

〔96〕 此处是指恩格斯为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德文第一版撰写序言一事,该序言于1885年5月5日完稿。——200。

〔97〕 约·卡·洛贝尔图斯在1871年11月29日给鲁·迈耶尔的信中(参看《洛贝尔图斯—亚格措夫博士的书信和社会政治论文集》柏林版第1卷第134页),以及在1875年3月14日给1来勒的信中(参看1879年《一般政治学杂志》第35卷第219页)对马克思进行了诽谤。——200。

〔98〕 威·魏特林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1842年出版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他的空想共产主义计划。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人从事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s他承认使用暴力实现社会革命的必要性。魏特林的学说是一种粗陋的平均共产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在早期德国工人运动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为工人运动发展的障碍。——200、229、232、235、426。

〔99〕 1821年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匿名的抨击性小册子《根据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得出的国民困难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给约翰·罗素勋爵的一封信儿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德文第一版序言(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中对这本小册子做了评价。——201。

〔100〕 引自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第110页),括号里的文字是恩格斯加的。——202。

〔101〕 大·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贼税原理》.1817年在伦敦出版的该书第一版中,李嘉图尚未把章分成节,从1819年出版的第二版开始,他才作了这种划分,1821年该书第一版问世,这一版由李嘉图本人作了较大修改。——204。

〔102〕 1871年约·卡·洛贝尔图斯发表了《正常工作日》一文;该文载于9月16、23和30日的《柏林评论》杂志,接着又于同年在柏林出版了单行本。——205。

〔103〕 指参加编辑约·卡·洛贝尔图斯的遗著,特别是他的著作《资本。给冯·基尔希曼的第四封社会问题书简》1884年柏林版的那批人=这一著作的出版者及其导言的作者是泰·科扎克;而序言是由德国庸俗经济学家阿·瓦格纳撰写的。——206。

〔104〕 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部分,其中批判了约·格雷的观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477—481页)。这一部分曾经作为附录收入《哲学的贫困》1885年斯图加特德文第一版。——206。

〔105〕 阿·瓦格纳曾为约·卡·洛贝尔图斯的著作《资本。给冯·基尔希曼的第四封社会问题书简》1884年柏林版写了序言,序言第7—8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洛贝尔图斯在这里表现了只有最伟大的睿智才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206。

〔106〕 1871年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刑法典第110条规定,凡以书面形式公开号召不服从德意志帝国现行法律或命令者,判处200塔勒以下的罚款或两年以下监禁。——213。

〔107〕 指当时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法格正准备出版的《哲学的贫困》法文第二版;但是这一版直到恩格斯逝世以后,在1896年才得以在巴黎出版。——214。

〔108〕 指马克思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14。

〔109〕 《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著作。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揭示了15—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封建制度的解体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特点,为无产阶级政党深人了解民族国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批判资产阶级在民族国家问题上散布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

  这篇文章写于1884年底,是恩格斯为准备新版《德国农民战争》写的未完成的文稿。恩格斯在1884年12月31日写给弗·阿·左尔格的信中,谈到他打算彻底修订《德国农民战争》一书,将把1525年农民战争“作为全部德国历史的轴心”加以论述,因此要对全书的开头和结尾从史实方面加以充实。在修订《德国农民战争》时,恩格斯利用了自己以前写的德国历史提纲,特别是《关于德国的札记》的手稿。从这篇文稿的内容来判断,它应该是新版《德国农民战争》寻|言的一部份或第一章的内容。但是,恩格斯由于工作繁忙,出版《德国农民战争》新版的计划未能实现。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未加标题,现在的标题系编者所加。这篇文章第一次用俄文发表于1935年《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第6期。——215。

〔110〕 《路易之歌》是中世纪一位无名诗人的诗作,是用古高地德语(莱茵法兰克语)于9世纪末完成的叙事诗。这首诗是献给西法兰克王路易三世的颂词,赞扬他在881年打败了诺曼人。——219。

〔111〕 指842年在东法兰克王德意志路德维希和西法兰克王秃头查理及其封臣们在斯特拉斯堡相互间所作的效忠誓约的文本,文本保存完好,系用古高地德语和古法兰西语写成。——219。

〔112〕 易北河地区斯拉夫人是指居住在从易北河到奥得河的中欧地区的西方斯拉夫人组成的部落。沿易北河地区斯拉夫人曾多次击退德意志部落的频繁的入侵,而从lO世纪起,他们又不断遭到德意志封建主的进犯。虽然他们顽强抵抗,但在12世纪,经过血腥的侵略战争,德意志封建主们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一部分斯拉夫居民被杀灭,一部分受德意志征服者奴役,并在暴力下被迫德意志化。——219。

〔113〕 指中法兰克国家。中法兰克国家是9世纪中叶,由斯海尔德河、莱茵河、马斯河和索恩河之间的地区组成,是洛塔尔二世从其父亲洛塔尔一世皇帝那里继承的土地,这个国家按洛塔尔二世的名字得名为洛林。870年洛塔尔二世死后,洛林大致按语言的分界线被分给他的两个兄弟即东法兰克王德意志路德维希和西法兰克王秃头查理。——219。

〔114〕 指英国人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1337—1453年)取得的胜利。战争的起因是两国封建贵族争夺佛兰德地区的工商业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英国羊毛的主要购买地。此外,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法王菲力浦四世的外孙)凯舰法国王位,他提出继承王位的要求,并于1337年11月对法宣战。英国于战争初期连续获胜,1360年双方缔结布雷蒂尼和约,法国大片领土划归英国。14世纪60年代末法国军队连续发动攻势,至70年代,英国人几乎全部被赶出法国。——223。

〔115〕 指阿·威灵顿在1808—1813年伊比利亚半岛战争期间反对法国的战争和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比利时)会战(见注117)中取得了胜利。最为著名的是1809年的塔拉韦拉会战和1812年的萨拉曼卡会战,在这两次战斗中,威灵顿因采取了进攻性反击的战术而大获全胜。——223。

〔116〕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德意志皇帝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拒绝承认他的前任拿骚的阿道夫所确认的瑞士联邦的核心即瑞士各州的自主权,企图借此把这些外l控制在奥地利大公的权力之下。14—15世纪,瑞士各州在为争取独立而进一步斗争的进程中,歼灭了奥地利封建主的军队,争得了不受奥地利统治的国家地位,而仅仅在名义上从属于德意志帝国。——223。

〔117〕 1346年8月26日,在法国西北部克雷西附近进行了百年战争中的一个大战役,以自由农民组成的步兵为基干的英国军队重挫了以纪律松弛的骑士队为主力的法国军队。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滑铁卢(比利时)会战中被阿·威灵顿指挥的英荷联军及格·布吕歇尔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击败。这次会战在1815年的战局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它预示了第七次反法同盟的彻底胜利和拿破仑帝国的崩费。——223、254、549。

  118〕 15世纪中叶,约·谷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成了推动15—16世纪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并最终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提高。——224。

〔119〕 勃民第公国是9世纪在法国东部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上腾地区建立的,后来兼并了大片领土(弗朗什孔泰,法国北部一部分和尼德兰),在14—15世纪发展成了独立的封建国家,15世纪下半叶在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时代达到鼎盛。勃艮第公国力图扩张自己的属地,成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法兰西君主国的障碍;勃艮第的封建贵族和法国封建主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中央集权政策,并对瑞士和洛林发动了侵略战争。路易十一建立了瑞士人和洛林人的联盟来对付勃艮第。在反对联盟的战争(1474—1477年)中大胆查理的军队被击愤,他本人在南锡附近的会战(1477年)中被瑞士、洛林联军击毙,勃民第公国本土遂为法国所并,尼德兰部分则转归哈布斯堡王朝。——224。

〔120〕 1494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利用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和意大利各邦之间的纷争,入侵意大利并占领了那不勒斯王国。但是第二年,意大利各邦联盟就在德意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的支持下把法国军队驱逐出去了。查理八世的远征是所谓意大利战争(1494—1559年)的开端,战争期间,意大利屡遭法国、西班牙和德国侵略者进犯,成了他们为争夺亚平宁半岛统治权而长期争斗的场所。——224。

〔121〕 指胡格诺运动。16世纪胡格诺运动虽然是在加尔文教派的宗教口号下开展起来的,但是实质上却与该教的资产阶级内容毫不相干。参加运动的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一运动被封建显贵和贵族所利用,他们对正在形成的专制国家的中央集权政策不满,力图恢复他们曾享有的中世纪的地方“自由”。胡格诺派与天主教集团之间的内战,即所谓胡格诺战争,断断续续地从1562年延续到1594年。封建主和资产阶级十分害怕具有反封建性质和一定规模的人民运动,战争驱使他们联合在胡格诺教徒的前领袖纳瓦拉的亨利(波旁新王朝的代表)的周围。1593年纳瓦拉的亨利放弃加尔文教派,政宗天主教,次年在巴黎正式加冕成为法国国王,号亨利四世,胡格诺战争遂告结束。——224。

〔122〕 蔷薇战争亦称王文瑰战争,是1455—1485年在英国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约克家族的族徽上饰有白色蔷薇,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上则饰有红色蔷薇。站在约克家族一方的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南部的一部分大封建主,以及骑士和市民阶层s支持兰开斯特家族的则是北部诸郡的封建贵族。这场家族之间自相残杀的战争几乎使古老的封建家族消灭殆尽,其后英国建立了新的都铎王朝,并实行专制政体。——224。

〔123〕 波兰和立陶宛于1385年尝试进行第一次合并,当时两国签订了所谓克拉科夫合并条约,其目的主要在于共同抵御日益严重的条顿骑士团的侵略。15世纪中叶以前,合并曾数度被废除和恢复,并逐渐从防御性的联合变成了波兰的和立陶宛的封建主反对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联合。1569年签订了卢布林合并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一个国家,称为披兰贵族共和国,立陶宛保持自治权。——224。

〔124〕 《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是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撰写的简史。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阐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的背景和经过、同盟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工人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恩格斯阐述了他和马克思为同盟制定的纲领和策略,强调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恩格斯论述了同盟内部的思想斗争,指出同盟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是因为它摆脱了威·魏特林的平均共产主义、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和J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这篇文章是为马克思的著作《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见《马克思恩591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1卷)德文第三版写的引言,第一次刊登在1885年11月12、19日和26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46、47、48号,这篇文章还被收入1885年11月在霍廷根—苏黎世出版的小册子;马克思《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新版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引言和几个文件》。

  1939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由王石巍、柯柏年等翻译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书,收入了由景林翻译、徐冰校订的这篇文章。——226。

〔125〕 指科隆共产党人案件(1852年10月4日—11月12日),这是普鲁士政府策动的一次挑衅性案件。共产主义者同盟的11名成员被送交法庭审判,其罪名是“进行叛国性密谋”。被指控的证据是普鲁士警探们假造的中央委员会会议《原本记录》和其他一些伪造文件,以及警察局从已被开除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维利希一沙佩尔冒险主义宗派集团那里窃得的一些文件。法庭根据伪造文件和虚假证词,判处七名被告三年至六年徒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案件的策动者的挑衅行为和普鲁士警察国家对付国际工人运动的卑鄙手段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参看马克思《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和恩格斯《最近的科隆案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1卷)。——226、245。

〔126〕 卡·维尔穆特和威·施梯伯的《l9世纪共产主义者的阴谋》一书上册叙述了所谓工人运动的”历史”该书的附录转载了若干落到警察手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文件。下册的内容是一份同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有联系的人的”黑名单”以及他们的履历表。——226。

〔127〕 正义者同盟是1836—1838年间由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流亡者联盟分裂而产生的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秘密组织,后来这个组织逐渐具有了国际性。该同盟成员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德国无产阶级的半手工业'性质,受威·魏特林粗陋的平均共产主义的影响,后来又受“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影响。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正义者同盟于1847年6月初在伦敦举行代表大会,实行了改组,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227、233。

〔128〕 巴贝夫主义是法国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流派之一,18世纪末由法国革命家弗·巴贝夫及其拥护者创立。他们主张以密谋方式策动工人、贫民和士兵进行革命,推翻现存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的劳动人民共和国。——227。

〔129〕 四季社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的秘密革命团体,1837—1839年在巴黎进行活动。1835年,奥·布朗基等人建立了家族社,1837年改组为四季社。其目的是以暴力推翻现存的金融贵族政权,由少数革命家专政,建立共和国,实现社会平等。1839年5月12日四季社策划发动了巴黎武装起义,占领了市政厅。起义中革命工人起了主要作用,但没有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起义当天即被政府军队和国民自卫军镇压,布朗基等人被捕,四季社亦不复存在。——227。

〔130〕 卡·沙佩尔在1839年5月12日起义后立即被捕,经过七个月监禁后被逐出法国,亨·鲍威尔在巴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于1841年12月被逮捕后也被驱逐出境。——227。

〔131〕 指法兰克福袭击岗哨事件,这是德国民主主义者同维也纳会议后在德国建立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的事件之一。1833年4月3日,一群激进分子,主要是大学生,企图通过袭击德意志联邦中央机关,即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联邦议会在国内发起变革,宣布成立全德意志共和国。由于准备不充分且事先走漏了消息,这次行动被在人数上占压倒优势的官方军队镇压下去。——227。

〔132〕 1834年2月,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朱·马志尼组织了他在1831年创建的“青年意大利”社的成员以及一群外国革命流亡者,从瑞士向属于撒丁王国(皮埃蒙特)的萨瓦进军,目的是在那里发动人民起义,以便统一意大利并建立独立的意大利资产阶级共和国;进入萨瓦的部队被皮埃蒙特的军队击溃。——227。

〔133〕 蛊惑者是对19世纪20年代德国知识分子反政府运动的参加者的称呼。他们组织政治性的示威游行,反对德意志各邦的反动制度,提出统一德国的要求。1819年大学生桑德刺杀神圣同盟的拥护者和沙皇代理人科策布,这一事件成了镇压所谓“蛊惑者”的借口。1819年8月德意志各邦大臣在卡尔斯巴德召开联席会议,通过一项对付所谓“蛊感者阴谋”的专门决议,从此“蛊惑者”这一称谓便流传开来。到了30年代,由于受法国1830年革命的影响,德国及欧洲各国的反政府运动和革命运动又高涨起来,所谓的“蛊惑者”又受到新的迫害。——227。

〔134〕 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即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是1840年2月7日由正义者同盟的成员卡·沙佩尔、约·莫尔和其他活动家在伦敦成立的,有时按会址称做大磨坊街协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后,在协会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同盟的地方支部。1847年和1849—18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该协会的活动。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多数派同维利希—沙佩尔冒险主义宗派集团少数派之间的斗争中,协会大多数成员站在少数派一边,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许多拥护者于1850年9月17日退出了协会。从50年代末起,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参加了该协会的活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之后,该协会成为国际在伦敦的德国人支部。伦敦教育协会一直存在到1918年为英国政府所封闭。——228、230。

〔135〕 宪章派指宪章运动的参加者。宪章运动是19世纪30—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的政治运动,其口号是争取实施人民宪章。人民宪章要求实行普选权并为保障工人享有此项权利而创造种种条件。宪章派的领导机构是“宪章派全国协会”,机关报是《北极星报》,左翼代表人物是朱·哈尼、厄·琼斯等。恩格斯称宪章派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17页)。按照列宁所下的定义,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292页)。宪章运动曾出现过三次高潮,其衰落的原因在于英国工商业垄断的加强、工人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用超额利润收买英国工人阶级上层(“工人贵族”),造成了英国工人阶级中机会主义倾向的增长,这种倾向增长的表现就是工联领袖放弃了对宪章运动的支持。——231、233。

〔136〕 布鲁塞尔德念志工人协会,全称是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该协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8月底在布鲁塞尔建立的德国工人团体,旨在对侨居比利时的德国工人进行政治教育并向他们宣传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战友的领导下,协会成了团结侨居比利时的德国革命无产者的合法中心,并同佛兰德和瓦隆工人俱乐部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协会中的优秀分子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布鲁塞尔支部。协会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1848年法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不久,由于协会成员被比利时警察当局逮捕或驱逐出境,协会在布鲁塞尔的活动即告停止。——233。

〔137〕 民主协会,即布鲁塞尔民主协会,1847年秋成立于布鲁塞尔。协会成员大多数是比利时激进的及温和的民主主义者,此外,还有法国人、荷兰人、波兰人和瑞士人,以及在布鲁塞尔的德国共产主义者中的积极分子。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所领导的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见注136)对该协会的成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把无产阶级革命者(其中主要是德国的革命流亡者)和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民主进步分子团结在自己的队伍中。1847年11月15日,马克思当选为该协会的副主席,比利时的民主主义者吕·若特兰被推选为主席。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布鲁塞尔民主协会成了国际民主主义运动的中心之一。在法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时期,民主协会的无产阶级革命势力曾设法武装比利时工人,开展争取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但在1848年3月初,马克思被驱逐出布鲁塞尔以及比利时当局镇压了协会中最革命的分子以后,比利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就没有能力领导劳动群众反对君主政体的运动了,民主协会的活动成了纯地方性的活动,到1849年,协会的活动实际上已告停止。——233、333。

〔138〕 指《人民代言者报》,该报是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在纽约创办的周报,1846年1月5日—12月31日出版,其编辑是海·克利盖。——234。

〔139〕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从1844年起在德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间传播的一种反动学说,其代表人物有卡·格律恩、莫·赫斯和海·克利盖等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崇拜爱和抽象的人性,拒绝进行政治活动和争取民主的斗争。他们把假社会主义思想同抄文主义、市住行为和政治上的怯懦结合起来,否认在德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这种学说成了不断发展的工人运动的障碍,不利于实现当时的主要任务,即团结民主力量进行反对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的斗争,同时在进行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无产阶级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阜—1847年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批判(参看《德意志意识形态》、《反克利盖的通告》、《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宣言》等)。——235、275。

〔140〕 《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3月21—29日在巴黎写成的。这些要求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革命的初始阶段的政治纲领。3月30日前后,《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被印成传单,4月初发表在一系列民主报纸上。《要求》是作为指示性文件分发给回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的。在革命的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和他们的拥护者竭力在人民群众中宣传这一纲领性的文件。1848年9月10日以前,《要求》在科隆印成了传单,并由科隆工人联合会的会员在莱茵省的许多地方散发。1848年10月在柏林召开的第二届民主主义者代表大会上,科隆工人联合会的代表弗·博伊斯特以社会问题处理委员会的名义,建议通过一个措施纲领,这个纲领几乎完全摘自《要求儿1848年11月和12月在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多次会议上曾讨论过《要求》中的个别条文。1848年底或1849年初,《要求》被摘要收入维勒在莱比锡出版的《政治传单汇编》。

  恩格斯在这里没有全部引用这个文件。——238。

〔141〕 指德国工人俱乐部,它是根据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人的提议于1848年3月8—9日在巴黎成立的。马克思在这个团体中起了领导作用,起草了俱乐部章程。成立俱乐部的目的是要团结侨居巴黎的德国工人流亡者,向他们说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策略,反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企图通过民族主义的宣传引诱工人参加志愿军团打回德国的冒险行径。俱乐部在组织德国工人个别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39。

〔142〕 工人兄弟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斯·波尔恩于1848年在柏林建立的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组织。波尔恩是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路线的代表,他把兄弟会的活动局限于组织经济罢工和力图实现有利于手工业者的狭隘的行会性措施,如给小生产者贷款和组织合作社等。兄弟会的纲领是断章取义地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的观点和吸收了路易·勃朗及皮·约·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学说以后拼凑而成的。但是,兄弟会的一些经常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领导的地方分会,在1848—1849年革命事件的直接影响下积极参加了革命斗争。1849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筹建摆脱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无产阶级政党时,曾想利用工人兄弟会的组织。1850年,政府禁止了工人兄弟会的活动,但是它的若干分会还继续存在了许多年。——240。

〔143〕 1849年5月3—8日在德累斯顿发生了武装起义,萨克森国王拒绝承认帝国宪法并且任命极端反动分子钦斯基担任首相,是这次起义的导火线。起义者曾控制了一个主要城区,成立了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赛·埃·奇尔讷为首的临时政府。在起义中起积极作用的有米·巴枯宁、斯·波尔恩和作曲家理·瓦格纳。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几乎没有参加斗争,工人和手工业者在街垒战中起了主要作用。起义遭到政府军队和开抵萨克森的普鲁士军队的镇压。德累斯顿起义为1849年5一7月在德国南部和西部发生的维护帝国宪法运动(见注145)拉开了序幕。——241。

〔144〕 宗得现德是瑞士七个经济落后的天主教州为对抗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和维护教会的特权于1843年建立的单独联盟。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用这个名称来讽刺那些搞分裂的宗派集团。——241。

〔145〕 德国五月起义指1849年5月德国一些地区爆发的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这场运动是1848—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后阶段。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各邦拒绝承认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于1849年3月28日通过的帝国宪法,但是人民群众认为帝国宪法是唯一还没有被取消的革命成果。1849年5月初在萨克森和莱茵省,5—7月在巴伐利亚的巴登和普法尔茨相继爆发了维护帝国宪法的武装起义。6月初,两个普鲁士军团约6万人与一个联邦军团开始对两地起义者实行武力镇压,而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却不给起义者任何援助。1849年7月,维护帝国宪法运动被镇压下去。恩格斯在《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中对这一运动进行了评述。——241、326。

〔146〕 1849年,沙皇军队为了镇压匈牙利资产阶级革命,恢复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对匈牙利进行了武装干涉。根据尼古拉一世的命令,俄国军队于1849年5月开进了匈牙利。——241。

〔147〕 这句话引自1850年6月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361页)。1885年,恩格斯在编辑出版马克思《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第三版时,把1850年3月和6月的两个告同盟书都收人了该书的附录。——243。

〔148〕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9年12月创办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理论和政治刊物。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1849年革命期间出版的《新莱茵报以见注的的续刊。该杂志从1850年3—11月底总共出了六期,其中有一期是合刊(第5—6期合刊)。杂志在伦敦编辑,在汉堡印刷。封面上注明的出版地点还有纽约,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算在侨居美国的德国流亡者中间发行这个杂志。该杂志发表的绝大部分文章(论文、短评、书评)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他们也约请他们的支持者如威·沃尔弗、约·魏德迈、格·埃卡留斯等人撰稿。该杂志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有: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恩格斯《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和《德国农民战争》(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以及其他一些著作。这些著作总结了1848—1849年革命,进一步制定了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策略。1850年11月,由于德国警察的迫害和资金缺乏,杂志被迫停刊。——243、536。

〔149〕 美国内战即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19世纪中叶,美国南部种植园主奴隶制与北部资产阶级雇佣劳动制的矛盾日益尖锐。1860年11月,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南部的奴隶主发动了维护奴隶制的叛乱。1861年2月,南部先后宣布脱离联邦的各州在蒙哥马利大会上成立南部同盟,公开分裂国家,并于当年4月12曰:炮轰萨姆特要塞(南卡罗来纳州),挑起内战。1865年4月,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被攻克,南部同盟的联军投降,战争结束。北部各州在南北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为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扫清了道路。——244。

〔150〕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用这一名称来讽刺1850年9月15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分裂后另立中央委员会的维利希一沙佩尔宗派集团。这个集团的活动为普鲁士警察当局破获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德国地下支部提供了方便,使其找到借口于1852年在科隆制造了迫害共产主义者同盟著名活动家的案件。”宗得崩德”见注144。——245。

〔151〕 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后通称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国际性的革命联合组织,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马克思参与了第一国际的创建,是它的实际领袖,恩格斯参加了国际后期的领导工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第一国际领导了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积极支持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坚决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等机会主义流派,促进了各国工人的国际团结。第一国际在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以后实际上已停止了活动,1876年7月15日正式宣布解散。第一国际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使工人做好向资本进行革命进攻的准备”(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290页)。——246。

〔152〕 《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是恩格斯为威·沃尔弗的《西里西亚的十亿》单行本所写导言的第二部分。为了引导无产阶级政党高度重视并正确对待农民问题,恩格斯深入研究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农民的历史和现状,以便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方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篇文章就是恩格斯从历史角度阐述农民问题的重要著作之一。他在本文中揭示了普鲁士农民农奴化的历史过程,并且说明,由于反拿破仑战争和1848年农民革命运动,地主被迫废除封建义务,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农民大肆掠夺,使广大农民和无产阶级一样陷入了苦难和屈辱之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威·沃尔弗于1849年撰写了一组论文《西里西亚的十亿》(共八篇),描述了1848年以前除莱茵省以外的整个普鲁士以及整个奥地利的农村的情况。这组论文曾于1849年3月22日—4月25日陆续发表在《新莱茵报》上。根据恩格斯的提议,这组文章略经修改后,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的导言分两个部分,恩格斯于1876年发表的《威廉·沃尔弗》(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一文经他本人删节后用做导言的第一部分,1885年11月24日写的《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则用做导言的第二部分。——247。

〔153〕 指德意志骑士团,又称条顿骑士团,是1190年十字军征讨时在普鲁士建立的德意志僧侣骑士团。骑士团在德国和其他国家夺得了许多领地,这些领地由骑士团的高官即团长(或共杜拉)治理。13世纪时,骑士团用征服和消灭当地立陶宛居民的办法占领了东普鲁士,并使之成为继续侵占披兰、立陶宛和俄罗斯各公国的堡垒。1237年该骑士团和另一个德国骑士团,即同样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的立风骑士团联合。在1242年楚德湖之战(冰上激战)和1410年格伦瓦尔德之战失败以后,骑士团开始衰败,于1466年臣服于波兰。1525年,僧侣骑士团波罗的海沿岸的领地变为世俗的普鲁士公国。——248。

〔154〕 世袭佃农是享有人身自由的依附农,为了保留自己的世袭份地,他们必须以货币或实物贡贼的形式交付一定的租金(世袭封建地租)。——250。

〔155〕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是一次全欧洲范围的战争,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斗争引起,是欧洲国家集团之间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德国是战争的主要场所,是战争参加者进行军事掠夺和侵略的对象。

  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时期z捷克时期(1618—1624年)、丹麦时期(1625—1629年)、瑞典时期(1630—1635年)以及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

  三十年战争以1648年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和约的签订加深了德国政治上的分裂。——251、331、359。

〔156〕 耶拿之败指1806年10月14日普鲁士军队在耶拿会战中战败,最后导致普鲁士向拿破仑法国投降,并于1807年7月7日签订了蒂尔西特和约(见注251)。普鲁士丧失了将近一半领土,实际上降到了拿破仑法国附属国的地位。——251、330。

〔157〕 打谷工,茅屋工合同工都是不占有耕地的依附农。

  在德国的某些地方,特别是在西里西亚,那些从地主那里得到一小块带茅屋的土地,因而必须为地主劳动(主要是打谷),从而获得微不足道的实物或钱作为报酬的依附农,被人们称为打谷工。

  从地主那里得到一间茅屋以及随带的一小块不足于养家糊口的土地,而被迫为地主打短工的依附农,被人们称为茅屋工。

  根据一定年限的合同为地主做工的目工,被人们称为合同工,他们在合同年限内可以得到住房、一小块可耕种的土地和以实物和货币形式支付的极其微薄的报酬。——251。

〔158〕 查理大帝救令是作为法兰克王国的主要立法文献之一的国王谕旨。——252。

〔159〕 为了保证普鲁士国家的资金收入和征收新兵的工作,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颁布了旨在反对地主把农民驱逐出份地的一系列法令,但是这些法令却很少付诸实施。——252。

〔160〕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时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队于1741年4月10日在英尔雄茨(西里西亚的一个乡村)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占领了西里西亚。在色当(法国东北部城市)地区,于1870年9月1—2日发生了普法战争(187任—1871年)的一次决定性会战。这次会战中,法军全部被击溃,按照法军司令部1870年9月2日签字的投降书,以拿破仑第三为首的10万余名官兵全部成为俘虏。法军在色当会战中的惨败加速了第二帝国的灭亡,法兰西共和国遂于1870年9月4日宣告成立。——252、431。

〔161〕 指1808年2月14日、1809年3月27日、1809年4月8日和1810年1月9日颁布的四个命令(见《普鲁士王国法令汇编。180岳—1810年10月27日》1822年柏林版第18乡—193、552—555、557—561、626—629页);在1809年4月8日命令中说明,废除世袭人身依附关系并不等于废除农民履行的封建义务。——253。

〔162〕 七年战争是1756—1763年欧洲两个国家联盟之间的战争,一方是英国和普鲁士,另一方是法国、俄国、奥地利、萨克森和瑞典。这场战争反映了欧洲各封建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英法之间主要是为了争夺对北美和亚洲殖民地的统治权;普奥之间主要是为了占领西里西亚。除海战而外,各交战国之间的军事行动在欧洲及其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进行。1756—1757年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队曾多次战胜奥军和法军,但是,俄国军队于1757—1760年在普鲁士取得的胜利,使普鲁士的胜利果实化为乌有,普鲁士濒于失败。由于女皇伊丽莎白于1762年1月5日(1761年12月25日)去世,彼得三世即位并同普鲁士签订了和约,俄国对外政策的方针突然改变,使普鲁士得以同奥地利结束战争。1763年七年战争以缔结巴黎和约和胡贝图斯堡和约而告结束。根据巴黎和约,法国被迫将其最大的殖民地(加拿大以及在东印度的几乎所有领地)割让给英国,英国因此而增强了其在殖民地和海上的实力。俄国的势力也有所增强。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恢复了战前的疆界。普鲁士得到了西里西亚,并确立了其在中欧的霸权地位,与之相反,奥地利却因为战争削弱了自己的实力。——254、363。

〔163〕 在普鲁士,拥有土地和生产工具,使家庭成员不用替别人担负锦役劳动,也不必雇用别的劳动力,只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的农户,被称为自给户。——254。

〔164〕 “理性的国家”指普鲁士国家,是一个流行的俗语,常含讥讽之意:这一俗语源于黑格尔1816年10月28日在海德堡大学讲授哲学史时的一句名言,黑格尔认为,普鲁士国家正是建筑在理性之上的。——255。

〔165〕 奥·麦岑《1866年以前普鲁士国家疆域内的土地和农业关系》1868—1871年柏林版第1—4卷。——255。

〔166〕 引自普鲁士第二议院农业委员会就1850年3月2日颁布的关于赎免封建义务的法律草案所作的报告;报告被提交议院1849年11月23日会议讨论;见《根据1849年5月30日王室命令召集的第二议院辩论速记记录儿1849年11月23日第五十九次会议。——257。

〔167〕 指奥·麦岑《1866年以前普鲁士国家疆域内的土地和农业关系》一书中的两个统计表,第一个统计表是1816←1848年赎免情况的总计数,第二个统计表是从1816—1865年底赎免情况的总计数。——258。

〔168〕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详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第一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见本卷第277页),哲学家们依照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恩格斯同时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恩格斯批驳了怀疑和否定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错误观点,指出对这一哲学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见本卷第279页)。他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阐明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形成的作用,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见本卷第281页)。他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一致性,同时论述了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的特点,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但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的不同特点“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见本卷第302页)。这篇著作还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列宁认为,这篇著作“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3卷第42页)。

  这篇著作写于1886年初,最初刊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杂志《新时代》1886年第4年卷第4、5期,1888年在斯图加特出版了单行本,恩格斯专门写了序言,并在该书附录中第一次发表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1889年圣彼得堡出版的杂志《北方通报》第3、4期刊登了恩格斯这篇著作的俄译文,标题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危机》;1890年,这篇著作被译成波兰文;1892年,日内瓦劳动解放社全文发表了格·普列汉诺夫翻译的俄译文,同年葡萄牙文译本问世;1894年,在巴黎出版的法国社会主义月刊《新纪元》第4期和第5期刊载了劳·拉法格翻译并经恩格斯审阅的法译文。

  这篇著作最早由林超真译成中文,发表在1929年10月上海沪滨书局出版的《宗教·哲学·社会主义》一书;1929年12月上海南强书局出版了彭嘉生的中译本.1937年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了张仲实的中译本。——261。

〔169〕 巴士底狱是14—18世纪巴黎的城堡和国家监狱。从16世纪起,主要用来囚禁政治犯。——267。

〔170〕 指海涅在其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关于德国哲学革命的言论。这部著作发表于1833—1834年,是对德国精神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评论。海涅的评论贯穿了这样的思想:当时由黑格尔哲学总其成的德国哲学革命,是德国即将到来的民主革命的序幕。——268。

〔171〕 参看黑格尔《哲学全书纲要》第1部《逻辑学》第147节,第142节附释。该书第一版于1817年在海德堡出版。——268。

〔172〕 黑格尔《逻辑学》1812—1816年纽伦堡版。这部著作共分二册:《客观逻辑。存在论》(1812)、《客观逻辑。本质论》(1813)和《主观逻辑或概念论》(1816)。——271。

〔173〕 指《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该报是德国的一家日报,青年黑格尔派的喉舌,1842年1月1日1843年3月31日在科隆出版。该报由莱茵省一些反对普鲁士专制政体的资产阶级人士创办,曾吸收了几个青年黑格尔分子撰稿。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该报撰稿,同年10月起成为该报编辑部成员。《莱茵报》也发表过许多恩格斯的文章。在马克思担任编辑期间,该报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日益明显,政府对该报进行了特别严格的检查,1843年4月1日将其查封。——274。

〔174〕 关于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等描写,见埃·特恩的著作《在圭亚那的印第安人中间》1883年伦敦版第344—346页。——277。

〔175〕 这段引文在卡·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版第166页上引用过。引文摘自卡·格律恩《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书简、遗稿及其哲学特征的阐述》1874年莱比锡一海德堡版第2卷第308页。——281。

〔176〕 自然神论是一种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困的宗教哲学理论,曾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正统宗教的一种理论武器,也是无神论在当时的一种隐蔽形式。这种理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在封建教会世界观统治的条件下,自然神论者往往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揭露僧侣们的寄生生活和招摇撞骗的行为。——286。

〔177〕 这段引文摘自路·费尔巴哈的著作《哲学原理。变化的必然性》,见卡·格律恩《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书简、遗稿及其哲学特征的阐述》1874年莱比锡一海德堡版第1卷第407页。——287。

〔178〕 引自路·费尔巴哈《驳躯体和灵魂、肉体和精神的二元论》,见《费尔巴哈全集》1846年莱比锡版第2卷第363页。——290。

〔179〕 这段引文在卡·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版第254页上引用过。引文摘自路·费尔巴哈的著作《贫穷操纵并取消所有法律》,见卡·格律恩《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书简、遗稿及其哲学特征的阐述》1874年莱比锡一海德堡版第2卷第285—286页。——290。

〔180〕 这段引文在卡·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版第280页上引用过。引文摘自路'费尔巴哈的著作《哲学原理。变化的必然性》,见卡·格律恩《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书简、遗稿及其哲学特征的阐述》1874年莱比锡一海德堡版第1卷第409页。——290。

〔181〕 见卡·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版第280页。——291。

〔182〕 黑格尔关于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见他的著作《法哲学原理》第18、139节以及《宗教哲学讲演录》第3部第2篇第3章。后面这本著作的第一版于1832年在柏林出版。——291。

〔183〕 引自路·费尔巴哈《我的哲学经历的特征描述片断》,见《费尔巴哈全集》1846年莱比锡版第2卷第411页。——291。

〔184〕 “萨多瓦的教师”是普鲁士军队在1866年奥普战争中萨多瓦一役获胜后,德国资产阶级政论文章中的流行用语,其意是将普鲁士军队获胜的原因归功于普鲁士优越的国民教育制度。这一用语源于《外国》杂志的编辑奥·佩舍尔发表在该杂志1866年7月17日第29期上的一篇题为《最近的战争历史的教训》的文章。——293。

〔185〕 指大·施特劳斯《基督教教理的历史发展及其同现代科学的斗争》1840—1841年蒂宾根一斯图加特版第1—2卷,该书第二部的标题是《基督教教理的物质内容(教义学)》。——296。

〔186〕 指约·狄慈根的著作《人脑活动的实质。一个手艺人的描述,纯粹的和实践的理性的再批判》1869年汉堡版。——298。

〔187〕 斯多亚派是公元前4世纪末产生于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派别,因其创始人芝诺通常在雅典集市的画廊(画廊的希腊文是“στ0&”)讲学,故称斯多亚派,又称画廊学派。

  斯多亚派哲学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以伦理学为中心,逻辑学和物理学只是为伦理学提供基础。这个学派主要宣扬服从命运并带有浓厚宗教色彰的泛神论思想,其中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思想。早期斯多亚派认为,认识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但又承认关于神、善恶、正义等的先天观念。他们把赫拉克利特的火和逻各斯看成一个东西,认为宇窗实体既是物质性的,同时又是创造一切并统治万物的世界理性,也是神、天命和命运,或称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受天命支配,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即遵照理性和道德而生活。合乎理性的行为就是德行,只有德行才能使人幸福。人要有德行,成为善人,就必须用理性克制情欲,达到清心寡欲以至无情无欲的境界。中期斯多亚派强调社会责任、道德义务,加强了道德生活中的禁欲主义倾向。晚期斯多亚派宜扬安于命运,服从命运,认为人的一生注定是有罪的、痛苦的,只有忍耐和克制欲望,才能摆脱痛苦和罪恶,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幸福。晚期斯多亚派的伦理思想为基督教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310,483。

〔188〕 尼西亚宗教会议是基督教会第一次世界性主教会议。这次会议于325年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召开,约300名主教或代表主教的长老出席。会议针对当时教会存在的”三位一体”派和阿里乌派的信仰分歧,通过了一切基督徒必须遵守”三位一体”的信条(正统基督教教义的基本原则),不承认信条以叛国罪论。会议还制定了教合法规,以加强主教权力,实为加强皇帝权力。因主教由皇帝任免,从此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310、486。

〔189〕 阿尔比派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12←13世纪广泛传播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郁的城市,其主要发源地是法国南部阿尔比城。阿尔比派反对天主教的豪华仪式和教阶制度,它以宗教的形式反映了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居民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法国南部的部分贵族也加入了阿尔比派,他们企图剥夺教会的土地。法国北部的封建主和教皇称该派为南方法兰西的”异教徒”。1209年教皇英诺森三世曾组织十字军征讨阿尔比派。经过20年战争和残酷的镇压,阿尔比派运动终于失败。——310。

〔190〕 指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参看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0—310。

〔191〕 1689年革命指1688年英国政变。这次政变驱逐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二世,宣布荷兰共和国的执政者奥伦治的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从1689年起,在英国确立了以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为基础的立宪君主制。这次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政变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做”光荣革命”。——311。

〔192〕 17世纪20年代起对胡格诺教徒(加尔文派新教徒)施加的政治迫害和宗教迫害加剧,路易十四于1685年取消了亨利四世1598年颁布的南特敦令。这个敕令曾给予胡格诺教徒以信教和敬神的自由,由于南特敕令的取消,数十万胡格诺教徒离开了法国。——311。

〔193〕 小德意志帝国指1871年1月在普鲁士领导下建立的不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在1866年普奥战争中取得胜利以后,于1867年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其成员有19个德意志邦和三个自由市。1870年,北德意志联邦又吸收了德国西南的四个邦(巴登、黑森、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并于1871年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历史上把在普鲁士领导下实现统一的德意志联邦称为”小德意志”。——312、542。

〔194〕 《纪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是恩格斯应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请求而写的纪念文章。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工人阶级自从有自己的历史以来第一次掌握政权的伟大历史意义,总结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新成就,指出..革命的工人社会主义比任何时候都富有生命力,它现在已经是一支使所有掌权者——无论是法国激进派、俾斯麦、美国的交易所巨头,或者是全俄罗斯的沙皇——胆战心惊的力量。”..无产者的国际团结,各国革命工人的友谊,已经比公社以前巩固千倍,广泛千倍。”(见本卷第314—315页)

  这篇文章写于1886年3月15日,载于1886年3月27日《社会主义者报》,标题为《恩格斯的信儿——314。

〔195〕 这里指1884年帝国国会的选举。当时,在奥·侮斯麦实施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的情况下,德国社会民主党依然获得了大约55万张选票,它的代表人数也增加了一倍,上升到24名。——315。

〔196〕 1885年以前在法国实施”名单投票制”当时每个选区推选一名代表进人众议院。1885年6月,根据温和的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创议,实施按各省名单选举的制度。根据这个在1889年以前一直有效的制度,小选区合并为较大的选区,每个选区相当于一个省。在这个选区内,选举人按照包括各党派候选人在内的名单投票,但又必须按照该省应有的议席总数(每7万居民有一名议员)投票。在初选中,议员获得投票数的绝对多数,才算当选,在复选中,只要相对多数就可当选。——315。

〔197〕 《美国工人运动》是恩格斯为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美国版写的序言。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批驳了所谓在美国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不可能产生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不可能在美国的土壤中生根的错误观点,论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发生冲突和斗争的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的独特的阶级所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全面变革,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则要求不触动现有的社会生产方式。恩格斯强调,美国工人阶级为了实现共同利益,应当把分散的工人组织联合为一支全国性的工人大军,应当创建全国性的工人政党,它的纲领应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基础”这个纲领将宣布,最终目标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使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道、矿山、机器等等,让它们供全体成员共同使用,并为了全体成员的利益而共同使用”(见本卷第319页)。恩格斯还重申了《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政党宗旨和策略的规定,指出”共产党人”是”我们当时采用的、而且现在也决不想放弃的名称”(见本卷第324页)。

  1887年4月,这篇序言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一起出版。随后恩格斯特这篇序言译成德文,以《美国工人运动》为题发表在1887年6月10日和17日《社会民主党人报队序言的德文和英文单行本于7月在纽约出版。

  1887年6月18、25日,维也纳《平等。社会民主党人周报》第26、27号根据时土会民主党人报》转载了这篇序言,同年爱·福尔坦又根据德文本把这篇序言译成法文,发表在1887年7月9、16和23日《社会主义者报》上。——316。

〔198〕 指爱·艾威林和爱·马克思—艾威林1887年发表在《时代》杂志上的一组文章。——316。

〔199〕 指有许多拉萨尔分子参加的北美社会主义工人党执行委员会散布流言飞语,中伤英国社会主义者爱·艾威林。1886年9—12月艾威林和他的妻子——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及德国社会主义者威·李卜克内西一起,到美国作了一次宣传旅行,拉萨尔分子指责艾威林向执行委员会报了假账,恩格斯为此事曾先后几个月多次写信,帮助艾威林证实这种非难完全是恶意诽谤,荒唐之极。

  北美社会主义工人党是由第一国际美国各支部和美国其他社会主义组织合并而在1876年费城统一代表大会上建立的。大多数党员是移民(主要是德国人),同美国本地工人联系极少。党内持拉萨尔主义立场的改良主义领导人同以弗·阿·左尔格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之间展开过斗争。该党曾宣布为社会主义而斗争是自己的纲领,但是由于党的领导人推行宗派主义政策,不重视在美国无产阶级群众性组织中开展政治工作,因而未能成为一个真正革命的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16、322。

〔200〕 指1886年1月22日—2月2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万多矿冶工人举行罢工。在罢工过程中炼铁工人和炼焦工人提出要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这些要求部分地得到了满足。——316。

〔201〕 指美国1886年5月1日和以后几天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大罢工。这次罢工席卷了国内的主要工业中心纽约、费城、芝加哥、路易斯维尔、圣路易斯、密尔沃基、巴尔的摩,参加的总人数在35万以上 a罢工结果大约有20万工人缩短了工作日。但企业主们马上就开始了反攻。5月4日,在芝加哥有人向一群警察投了一枚炸弹,警方遂用武力对付工人,并以此为由展开大规模的逮捕,八名工人领袖被捕受审并对他们作出了严厉的判决,其中四人在1887年11月11日被处绞刑。此后的几年中,美国工人在1886年五月大罢工中取得的成果全被企业主们一笔勾销。为了纪念这次罢工,1889年巴黎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317。

〔202〕 1886年秋天,在准备纽约市政选举期间,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统一的政治行动,在纽约中央劳动联合会,即1882年成立的该市工会的联合组织的倡导下,建立了统一工人党。以纽约为榜样,其他许多城市也纷纷建立了这样的政党。工人阶级在新的工人政党的领导下,在纽约、芝加哥和密尔沃基的选举中获得了重大的成就:统一工人党提出的纽约市长候选人亨·乔治获得全部选票的31%;在芝加哥,工人党支持者把一名参议员候选人和九名众议员候选人选人了州立法议会,工人党的美国国会议员候选人仅以64票之差落选;在密尔沃基,工人党一名候选人当选为市长,一名候选人当选为州立法议会的参议员.六名候选人当选为众议员,并有一名候选人当选为美国国会议员。——317。

〔203〕 “劳动骑士”即“劳动骑士团”的简称,是1869年在费城创建的美国工人组织。在1878年以前,它是一个秘密团体,其成员大部分是非熟练工人,并且还有许多是黑人,其目的是建立合作社和组织互助。劳动骑士团也曾多次参加工人阶级的行动,但是,它的领导层原则上反对工人参加政治斗争,并主张阶级合作,他们曾试图阻止1886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罢工运动,禁止其成员参加。尽管如此,劳动骑士团的普通成员仍然参加了罢工。此后,劳动骑士团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逐渐丧失,90年代末彻底解散。——319、321。

〔204〕 见《资本论》第1卷第24章。恩格斯提到的《所谓原始积累》在《资本论》德文第三版中是第八篇,从第四版开始它被编入第七篇。——320。

〔205〕 《波克罕〈纪念1806—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恩格斯在这篇引言中回顾并高度评价了西·波克罕追随革命的一生,并对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实行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之间军备竞赛的可以预见的结果必然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难以预料,但是“只有一个结果是绝对没有疑问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为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创造条件”(见本卷第331页),资产阶级进行的世界战争将使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地到来。恩格斯的预言后来被历史所证实。1918年6月,列宁在《预言》一文中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形势的发展,对恩格斯的预言作了详尽分析,称这个“天才的预言”中包含着明确的、简要的、科学的阶级分析,得出了不容争辩的结论,后来很多事情同恩格斯的预言”一字不差”(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441—447页)。

  波克罕是德国的一名新闻工作者,曾参加过1849年巴登」曾法尔茨起义,后流亡国外,从1860年起,一直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保持友好关系。波克罕于1871年写了《纪念1806—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书中回顾了1806—1807年普鲁士军队屡被法军击败的历史,抨击了普鲁士军事制度和德意志民族自大狂。该书最初刊登在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的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从1871年7月8日第55号至9月20日第76号分18次匿名连载,此后出版了单行本。

  1885年12月16日波克罕病逝.1886年8月16日,苏黎世社会民主党出版社负责人海·施留特尔致信恩格斯,提议重新出版波克罕的这部著作。恩格斯于8月20日在回信中表示支持,并答应写一篇波克罕的传略。1887年12月恩格斯为该书写了这篇引言,其中包含对波克罕生平的叙述。经恩格斯同意,引言的后半部分在1888年该书出版前以《欧洲面临什么》为题发表在1888年1月15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3号。1888年2月18日美国出版的《自由》周刊第8号和1888年3月4日布达佩斯出版的《工人纪事周报》第10号摘要发表了这篇引言的后半部分。

  这篇著作的中译文曾收人1941年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的由曹汀译、何思敬校的《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一书。——326。

〔206〕 1848年6月14日,因对普鲁士国民议会背弃三月革命(参看恩格斯《柏林关于革命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卷)而感到愤怒的柏林工人和手工业者攻占了军械库,目的是武装人民以捍卫革命的成果并把革命推向前进。但是柏林工人的行动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及时赶到的援军和资产阶级的市民自卫团一起迅速地击退了工人,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西·波克罕曾在他的自传《德国1848年革命的一个参加者的回忆》中描述了攻打军械库的情形,但他本人并未参加这次战斗。——326。

〔207〕 指1848年9月底在巴登发生的共和派起义。起义是由古·司徒卢威为首的一批德国流亡者发动的,9月21日他们从瑞士进入巴登地区。9月22日波克罕与大约20名苏黎世的民主主义者一道前往巴登,支援司徒卢威。在巴登民主派武装队伍和当地市民自卫团的支持下,司徒卢威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起义于9月24日遭到巴登军队的镇压,司徒卢威和许多起义者被捕,其中也包括波克罕。他们被判处长期监禁,押解到巴登的布鲁赫萨尔城监狱。1849年5月,弗赖堡刑事陪审法庭宣布一部分人无罪,其中也有波克罕。——326。

〔208〕 巴登的左派民主主义者由于不满布伦坦诺政府采取投降政策,加强政府中的右派势力,于1849年6月5日建议政府把革命扩展到巴登和普法尔茨境外,并在政府中增加激进派活动家。这一建议遭到拒绝后,他们于6月6日举行武装游行向政府示威。但是,政府得到了资产阶级市民自卫团和其他武装部队的支援,巴登的左派民主主义者们被迫投降。——326。

〔209〕 “硫磺帮”最初是18世纪70年代耶拿大学学生联合会的名称,因其成员捣乱生事而恶名昭著。后来“硫磺帮”一词便成了一切成帮结伙的犯罪分子和流氓无赖的同义语。

  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波拿巴主义的代理人卡·福格特在1859年12月出版了一本诽谤性的小册子《我对〈总汇报〉的诉讼》,反对马克思和以马克思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福格特在这本小册子里,歪曲事实,称马克思和他的拥护者为“硫磺帮”,把他们描绘成政治上专干卑鄙句当的一伙。事实是,1849—1850年间在日内瓦有一个德国流亡者小圈子被戏称为“硫磺帮”西·波克罕也是其中一员,马克思和他的同志们与这些人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所谓“硫磺帮”并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他们是一群与人为善,乐观诙谐的人。

  马克思在1860年写的抨击性小册子《福格特先生》(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9卷)中给福格特以毁灭性的反击,同时也驳斥了他关于“硫磺帮”的谎言。——327。

〔210〕 卡·福格特的小册子《我对〈总汇报〉的诉讼》1859年12月出版以后,1860年1月,柏林的一家资产阶级报纸《国民报》连发两篇社论,转述了这本小册子诽谤性的内容。马克思决定予以反驳,从1860年1月起开始收集有关材料,他打算写一本驳斥福格特的书,并对《国民报》的诽谤向法院提起诉讼。为此,他多方联系,请有关人员提供揭露福格特的材料。1860年2月,马克思请西·波克罕把关于日内瓦“硫磺帮”的资料寄给他。马克思在撰写他的抨击性著作《福格特先生》时,利用了波克罕2月12日提供的材料(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9卷第77—81页)。——329。

〔211〕 亚·谢尔诺—索洛维耶维奇的小册子俄文版的标题是《我们的家务事。答赫尔岑先生〈秩序井然!〉一文》(1867年斐维版)。在西·波克罕的译本中,小册子的标题是:《我们俄国的情况。答赫尔岑先生〈秩序井然!〉一文》(1871年莱比锡版)。德文版包括波克罕的序言和谢尔诺—索洛维耶维奇小册子的正文,正文的小标题是《我们的家务事》。——329。

〔212〕 关于1850年对丹麦的征伐是指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战争期间普鲁士对丹麦作战的最后阶段。在1848年革命时期,力求同德意志合并的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居民发动了反抗丹麦的统治,争取德国统一的民族解放起义。德国各邦政府,其中包括普鲁士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不得不参战。普鲁士政府实际上在作战中采取消极态度,并于1848年8月26日签订了为期七个月的停战协定,即马尔默停战协定,实际上出卖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一切民主成果。1849年3月底战事再起,双方各有胜负,然而普鲁士当局再次出卖德国的民族利益,于1850年7月2日同丹麦签订了和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居民反对政府这一投降行为,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战斗,1850年7月,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军队被丹麦军队击溃,从而停止了反抗,两公国仍归丹麦王国统治。

  关于1850年普鲁士对南德的征伐,是指1848—1849年革命后普奥之间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日益尖锐,普军在1850年11月开进选帝侯国黑森—卡塞尔(黑森选帝侯国)一事。

  1850年秋,黑森选帝侯国发生的革命行动为奥普提供了干涉其内政的借口,双方都企图使自己获得镇压革命的权利,成为德国的主宰。

  普鲁士政府看到奥地利一巴伐利亚军队进入黑森选帝侯国,便于1850年11月初宣布进行动员,并把军队派往那里。11月8日奥地利一巴伐利亚和普鲁士的两支先头部队在布龙来尔附近交火。动员过程中暴露出普鲁士军事制度的严重缺陷,普军装备陈旧,加之在奥普冲突中俄国支持奥地利,坚决反对普鲁士,迫使普鲁士放弃了军事行动并向奥地利投降。在普鲁士军队进入黑森选帝侯国之前,1850年10月华沙会议上,俄皇尼古拉一世就以奥普之间仲裁人的身份出面反对以普鲁士为首统一德意志各邦。11月29日在奥尔米茨(捷克称做:奥洛穆茨)城,奥普之间签订了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普鲁士必须放弃它统一德意志的计划,并加人由奥地利所恢复的德意志联邦。——330。

〔213〕 《保护关税制皮和自由贸易》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论著《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美国版写的序言。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大量事实说明 E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保护关税制度会由刺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变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从保护关税制度向自由贸易过渡是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实行自由贸易,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从而最终导致“生产力与其赖以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不能相容,使这种制度成了生产力不能忍受的桎梏,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实行社会革命,把社会生产力从过时的社会制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把真正的生产者、广大人民群众从雇佣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见本卷第336页)。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贸易是造成社会革命所必需的条件的“经济培养基”。恩格斯还强调指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生产、积累和集中,社会不可避免地会走进死胡同,除了彻底改造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外,没有别的出路,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日益壮大的雇佣工人阶级。因此,无论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还是实行自由贸易,都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前途。

  1887年8月28日,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致信恩格斯,请他重新审读马克思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并为这篇著作写一篇序言。1887年10月24—25日,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将她翻译的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的英译稿寄给恩格斯,再次恳请恩格斯撰写序言。恩格斯在1887年12月3日的回信中表示愿意撰写序言,并请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为他提供一些相关材料。这篇序言是恩格斯在审阅译稿后开始写的,时间最早在1888年4月底。5月9日恩格斯将序言的结束部分写完(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7卷第57页)。这篇序言是用英文写的,1888年8月发表在纽约的《劳动旗帜》周报上,并收入1888年9月在美国波士顿出版的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英译本。

  1888年5月9—16日恩格斯将这篇序言译成德文,以《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为题发表在1888年《新时代》第6年卷第7期,并摘要发表在1888年7月21日苏黎世《社会民主党人报》第30号,纽约的《社会主义者报》1888年10月27日第44号以《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制度》为题发表了序言的结束部分。此外,这篇序言还从德文译成其他一些文字陆续发表。1889年4—5月间,哥本哈根丹麦社会民主党左翼机关报《工人报》第1—7号发表了这篇序言的丹麦文译文,1894年5—6月,米兰意大利社会党杂志《社会评论》第9—11号发表了序言的意大利文译文。

  这篇著作的中译文曾收入1930年上海联合书店出版的由邹钟隐翻译的《自由贸易问题》一书。——333。

〔214〕 讨论自由贸易问题的会议于1847年9月16—18日在布鲁塞尔举行,召开会议的目的和会议的过程,参看恩格斯的两篇文章《经济学家会议》和《讨论自由贸易问题的布鲁塞尔会议》(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333。

〔215〕 1846年6月英国通过了废除谷物法的法案。英国的谷物法规定了高额的谷物进口关税,旨在限制或禁止从国外输入谷物。此项法律是为了维护大地主的利益从1815年起实施的。谷物法的实施引起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是由曼彻斯特的两个纺织厂主理·科布顿和约·布莱特于1838年创立的反谷物法同盟领导的,反谷物法的工业资产阶级在自由贸易的口号下取得了胜利,议会于1846年6月26日通过了《关于修改进口谷物法的法案》和《关于调整某些关税的法案》,从而废除了谷物法。法令的实施以及由此引起的谷物价格的下跌,虽然使生活费用有所减低,但归根结底还是降低了工人的工资,增加了资产阶级的利润。谷物法的废除沉重地打击了土地贵族,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33。

〔216〕 重农学派是18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魁奈和雅·杜尔哥。当时在农业占优势的法国,因实行牺牲农业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使农业遭到破坏而陷于极度衰落。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纯产品”即总产量超过生产费用的剩余,即剩余价值,因而认为只有农业生产者才是生产阶级。这一学派从生产领域寻求剩余价值的源泉,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系统理解的第一个学派。但是,它没有认识到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一般劳动,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看不到一切资本主义生产中都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以致把地租看成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形态看成是生产的永久的自然形态。——335。

〔217〕 “天定命运”是19世纪美国统治集团为其对外侵略扩张进行辩护的一种论调,鼓吹此种扩张为“天命所定”。这种说法最早是由《美国杂志和民主评论》杂志的编辑约·奥沙利文在1845年7—8月该杂志第17卷第5页上使用的。——338。

〔218〕 议会火车是19世纪英国对1844年经议会决议而开通的第三等特别火车的讽刺性称谓,根据这项决议,所有铁路公司必须在所辖的各铁路线上每天开一趟这种火车,速度每小时不得低于12英里,车费每英里不得高于一便士。——338。

〔219〕 1823年威·哈斯基森出任英国商业大臣,根据他的倡议,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关税制度的法律措施,降低了多种原料和工业产品的进口税,取消了对出口的限制(羊毛除外),降低或取消了一系列食品和日用品的税收和关税。1842年,罗·皮尔政府进一步降低了关税税率。——341。

〔220〕 指英国议会在1847年6月8日通过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该法案于1848年5月1日起生效,但只适用于未成年的童工和女工。——341。

〔221〕 自由贸易派也称曼彻斯特学派,是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出现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曼彻斯特的两个纺织厂主理,科布顿和约·布莱特。19世纪20—50年代,曼彻斯特是自由贸易派的宣传中心。该学派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原则,要求减免关税并奖励出口,废除有利于土地贵族的、规定高额谷物进口关税的谷物法。1838年,曼彻斯特的自由贸易派建立了反谷物法同盟。40—50年代,该派组成了一个单独的政治集团,后来成为自由党的左翼。——341、347、414。

〔222〕 关税同盟是1834年1月1日在普鲁士领导下最后形成的。在此之前,1818年的保护关税条例废除了普鲁士境内的国内税,1819年开始,普鲁士先同德意志的一些小邦(其中最大的是黑森一达姆施塔特)签订了关税协定,后来发展成确定共同税界的关税同盟,该同盟逐渐包括了德意志几乎所有的邦;在同盟之外的只有奥地利、汉撒的自由市(吕贝克、汉堡、不来梅)和北德意志的一些小邦。关税同盟的成立,促进了于1871年完成的德国政治上的统一。——342。

〔223〕 指格·弗·科尔布《各国人民的状况及其政治生活比较统计手册》1875年莱比锡第7版一书,书中引用的金额单位是百万塔勒。——343。

〔224〕 1878年10月,一批国会议员对改革关税税率以提高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的必要性发表了声明。1878年12月,{.卑斯麦向为此专门成立的委员会提交了他的初步改革方案。从1879年5月起,国会就对最终确定的方案进行讨论,并于1879年7月12日通过。新的关税税率规定大幅度提高铁、机器、纺织品,以及谷物、牲畜、油脂、亚麻、木材等的进口关税。——344。

〔225〕 指1860年1月23日签订的英法商约,签约时英国的首席会议代表是自由贸易论者理·科布顿。商约规定,法国取消禁止'性关税政策,代之以不得超过货物本身价值30%,后来降到24%的进口关税。商约授予法国向英国免税输入大部分法国货的权利。商约签订后,由于英国货大量涌入法国,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大大加剧,引起了法国工业家的不满。——346。

〔226〕 美孚油公司是约·戴·洛克菲勒于1870年1月在俄亥俄州开办的,拥有资本100万美元。在70年代,该公司广泛进行投机活动,垄断了石油的运输业和加工业,几乎控制了美国整个石油工业。1882年,该公司改组成同名的托拉斯,控制的资本总额达7500万美元。后来,美孚油公司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之一。——347。

〔227〕 糖业托拉斯又称精糖厂公司,成立于1887年,1891年改组成美国精糖公司。该托拉斯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间几乎垄断了美国整个制糖工业。后来,虽然许多有实力参与竞争的公司纷纷成立,但是该托拉斯根据入股制度对其中一些公司实行监督,并同另一些公司建立了联系,因此仍然是这一行业中最大的垄断企业。——347。

〔228〕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是恩格斯应俄国社会主义者的要求为他们准备在伦敦出版的《社会民主党人》杂志写的一篇文章。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沙皇俄国两个世纪以来的对外侵略和战争政策,指出沙皇俄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沙皇制度是扼杀欧洲革命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元凶,同时揭露了西欧反动势力同沙皇俄国互相勾结的反动目的。恩格斯全面考察了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欧洲局势,揭露了欧洲列强的军国主义、军备竞赛和掠夺政策,指出“欧洲正好像沿着斜坡一样越来越快地滑向规模空前和激烈程度空前的世界战争的深渊。能够阻止这种趋势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俄国制度的改变”(见本卷第394页)。恩格斯基于这一科学的分析和预测,阐明了俄国革命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的国际意义,指出俄国革命政党的胜利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与西欧工人阶级政党能否一心一意致力于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密切相关,这个历史任务就是“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见本卷第392页)。这篇文章是恩格斯辩证地、历史地、富有预见性地分析形势以指导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典范,在各国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这篇文章写于1889年12月—1890年2月,原文是德文,译成俄文后,以《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为标题在1890年2月出版的《社会民主党人》杂志第1期刊登了第一章,其余两章刊登在1890年8月出版的该杂志第2期。在此期间,前两章用德文原文发表在1890年《新时代》第8年卷第4期。但是该杂志编辑部未经恩格斯同意,擅自对文章作了修改。这些修改歪曲了恩格斯对俄国和普鲁士的统治集团所做的评论。恩格斯在1890年4月1日给杂志编辑卡·考茨基和出版人约·亨·狄茨的信中,对这种做法表示抗议,同时要求根据原稿重新刊登前两章。于是这两章按原稿和第三章一起发表在该杂志第5期。

  这篇文章由恩格斯译成英文,发表在1890年《时代》杂志4月号和5月号。恩格斯在翻译过程中,对文章作了修改和补充。

  在恩格斯生前,这篇文章已得到相当广泛的传播,先后以波兰文、罗马尼亚文、法文、保加利亚文发表。这篇文章最后阐述欧洲形势的部份,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在1890年7月13日《北方守卫者》第28号和1890年7月1日《选民报》第113号。——351。

〔229〕 俄国1874年废除征兵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根据自187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义务兵役制条例,俄国所有年龄从21岁起至43岁止的男性居民都必须在正规军、后备部队或民团中服兵役,中亚细亚、哈萨克斯坦以及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沿岸和极北地区若干民族地区的居民除外。征召服役采用抽签的办法进行。这种制度旨在把俄国的军队变为一支资产阶级类型的居民普遍服役的军队。但是在沙皇俄国的专制贵族制度的条件下,等级特权、仅限于有产阶级享有的多种优待、各居民阶层的服役条件不平等以及其他种种因素,都妨碍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原则的实施。——357。

〔230〕 指欧洲各国第六次(1813—1814年)和第七次(1815年)反法同盟所进行的战争。——357。

〔231〕 恩格斯在这里借用“民族原则”一词来说明18世纪沙皇俄国对、波兰的政策。“民族原则”原本是波拿巴第二帝国(1850—1870年)统治集团使用的、反映其对外政策原则的名词。拿破仑第三自诩为“民族的保卫者”利用被压迫民族的民族利益进行投机,以图巩固法国的霸权并扩大其疆域。“民族原则”与承认民族自决权毫无共同之处。相互争斗的大国,利用所谓的“民族原则”挑起民族不和,把民族运动,特别是小民族的运动变成它们推行反革命政策的工具。马克思曾在《福格特先生》(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9卷)一文中,恩格斯曾在《工人阶级同波兰有什么关系?》(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一文中,对“民族原则”进行了揭露和批判。——359、542。

〔232〕 这个公国是指13世纪初建立的封建国家立陶宛公国。从13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西部领土沦于立陶宛诸王公的统治之下。由于鞋扭蒙古人的入侵、封建割据和内证的加剧,这些地区的势力有所削弱。立陶宛的封建主们在这种形势下,利用人民要求联合起来抵御蒙古侵略者的愿望,占领了这些地区。

  波兰和立陶宛合并的第一次尝试是在1385年进行的,当时两国签订了所谓克拉科夫合并条约,其目的主要是共同抵御条顿骑士团的侵略。合并条约规定立陶宛公国并入波兰,并在立陶宛强制推行天主教。在15世纪中叶以前,合并曾数度废除和恢复,合并逐渐从防御性的联合演变成披兰和立陶宛的封建主反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的联合。1569年卢布林合并条约签订,根据这个条约披兰和立陶宛合并成一个国家,名为波兰贵族共和国,立陶宛保持自治权。——359。

〔233〕 东方札天主教徒是指正教教会和罗马天主教教会合并而成的所谓东方礼天主教会的基督教徒。合并是按照波兰封建主和天主教僧侣(首先是耶稣会会士)在1596年布雷斯特宗教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宣布的。根据布雷斯特合并条约,波兰贵族共和国的正教居民虽然仍旧保持正教教会的仪式,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应承认罗马教皇为自己的首领和接受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合并是波兰的大地主和贵族巩固他们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的统治的一种手段,得到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高级僧侣和封建上层人物的支持,却遭到人民群众的抵制,为反对合并而斗争成了人民群众解放运动的口号之一。——359。

〔234〕 波兰的自由否决权是16—18世纪封建贵族的波兰实行的国会决定任何问题必须一致通过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国会下院的任何一个议员都能阻止议案的通过,即使所有其他议员都赞成这一议案。这个原则同波兰国王的选举制一样,是旨在削弱国王权力以巩固波兰大地主和贵族的政治地位的波兰贵族“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359。

〔235〕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指1648年签订的以下两个和约:一个是德国皇帝、德意志诸侯和瑞典在奥斯纳布吕克签订的和约,另一个是德国皇帝和法国在明斯特签订的和约,这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由于战胜国瑞典和法国与德意志诸侯互相勾结,根据和约的条款,德国被割去大片领土。整个波美拉尼亚西部加上吕根岛、波美拉尼亚东部的几个地方,以及几个教会领地割让给瑞典,法国获得了哈布斯堡王朝从前在阿尔萨斯的领地,它过去所侵占的领土的权利也得到确认。一些德意志诸侯也扩大了自己的领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加剧了德国政治上的分裂。德意志诸侯在得了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彼此缔结同盟以及和外国缔结同盟的权利。——359、365。

〔236〕 指西欧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们用来进行反俄宣传的一份伪造的文件。早在1797年,西方就出现了有所谓“彼得大帝遗嘱”的传说,1812年,累居尔的《论俄罗斯国家从它的产生到19世纪初叶的发展》一书叙述了这份伪造的遗嘱的内容&1836年,加亚尔代的《骑士德翁回忆录》一书,又使这份伪造的材料具有文件的形式。在19世纪西欧普遍相信,这份“遗嘱”真的是彼得一世的文件,或是根据他的后裔的委托编写的。——360。

〔237〕 彼得堡条约是俄国和普鲁士于1764年3月31日签订的防御同盟条约,有效期为八年,代表俄国签字的是尼·伊·帕宁和副总理大臣亚·米·哥利岑,代表普鲁士签字的是普鲁士驻彼得堡大使佐尔姆斯。缔约双方彼此保证领土不受侵犯,一方受到入侵时另一方给予军事和财政援助,以及在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贸易关系。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双方承诺决不修改波兰和瑞典宪法。在一项专门的秘密条款中规定,普鲁士有支持俄国提出的披兰王位候选人的义务。彼得堡同盟条约反映了俄国和普鲁士阻止奥地利和法国加强在波兰的势力的意图。——363。

〔238〕 第一次瓜分法兰是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根据1772年8月5日在圣彼得堡签订的协定进行的。奥地利分得了加利西亚,普鲁士分得了瓦尔米亚以及波美拉尼亚、库亚维恩和大波兰区的一部分,利夫兰和白俄罗斯东部的一部分划归俄国。波兰当时失去了29%的领土。——363。

〔239〕 指所谓的“正统主义原则”(源于拉丁文“legitimus”,即“合法的”),是法国代表沙·达来朗在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提出来的。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恢复欧洲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被推翻的那些所谓“合法的”王朝。——364。

〔240〕 指1778—1779年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这次战争的起因是,由于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选帝侯逝世后无直接继承人,德意志各邦都企图得到巴伐利亚的领土,以及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战争以1779年5月奥地利同普鲁士、萨克森缔结泰申和约而告结束。——364。

〔241〕 泰中和约是以奥地利为一方,普鲁士和萨克森为另一方于1779年5月在泰申签订的和约。和约的签订结束了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1778—1779年)。根据和约规定,普鲁士和奥地利各获得了巴伐利亚的一些地区,萨克森则得到了赔款。巴伐利亚王位归普法尔茨选帝侯所有。泰申和约确认了以前德意志各邦所签订的、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起,至1763年的胡贝图斯堡条约止的一系列和约。俄国最初充当交战双方的调停人,后来在和约的一项专门条款中和法国一起被宣布为条约所规定的秩序的保证国,实际上获得了干涉德意志各邦事务的权利。——365、367。

〔242〕 此处是指1768—1774年和1787—1792年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两次战争均是俄国获胜。——365。

〔243〕 美国独立战争即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是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1781年10月,英军主力被击愤后在约克镇被迫投降,交战双方最终于1783年9月签订了巴黎和约。——365。

〔244〕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80年3月11日发表的武装中立宣言中宣布:中立国船只有权在海上以武力抵御交战国的进攻,中立国有权和交战国自由贸易,中立国船只上的敌方货载不受侵犯,只有在被封锁的港口的人口实际为海军所封闭的情况下才承认封锁。这篇宣言的矛头指向英国,当时英国正在进行镇压北美洲殖民地起义的战争(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I178任—1783年先后赞同宣言的有丹麦、瑞典、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和双西西里王国。

  武装中立的这些原则成了后来1856年4月16日奥地利、法国、英国、普鲁士、俄国、撒丁和土耳其的代表们签订《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的基础,并附在1853—1856年克里术战争参加国于1856年3月30日所签订的巴黎和约之后。——365。

〔245〕 指1793年和1795年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这两次瓜分波兰是奥地利、普鲁士和抄皇俄国对波兰贵族共和国实行掠夺政策的结果,同时也成了镇压波兰民族运动的手段。1793年1月4日,俄国和普鲁士签订了关于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同盟条约。这次瓜分波兰,俄国得到了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地区和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普鲁士得到了但泽(今格但斯克)、托伦以及大波兰区的部分地区;奥地利未参加第二次瓜分。

  第三次瓜分波兰时,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于1795年10月24日签订了圣彼得堡公约。此次瓜分波兰的借口是维护波兰国内的和平安宁。俄国分得了立陶宛、库尔兰、白俄罗斯西部地区和沃伦的一部分。奥地利攫取了包括卢布林和克拉科夫在内的小波兰区的一部分。包括华沙在内的波兰本士大部分划归普鲁士。在第三次瓜分后的一百多年中,波兰贵族共和国已不再作为独立国家而存在。——366。

〔246〕 指欧洲各封建专制国家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英国也积极参加了这次反革命同盟的建立。1792年2月,在英国和沙皇俄国的支持下,普鲁士和奥地利缔结了旨在对法国进行干涉的军事同盟。在1792年8月10日法国宣布共和以及1793年1月处死路易十六之后,英国、荷兰、西班牙、那不勒斯、撒丁和德国与意大利的一系列小邦于1793年公开参加了反法同盟。法国和第一次反法同盟参加国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797年。——366。

〔247〕 1783年夏,根据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提议在排特烈港(芬兰)举行了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会见。古斯塔夫前往排特烈港的目的,是要探明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土耳其和克里术的意图,以及她对瑞典兼并挪威的计划所持的态度。由于俄国准备对土耳其作战,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时为自己利益考虑也力图和瑞典搞好关系。——366。

〔248〕 吕内维尔和约是在欧洲各国第二次反法同盟战败之后奥地利与法国于1801年2月9日签订的。和约承认法国因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获胜后所扩大的疆域自并规定奥地利将其在德国和意大利的一大部分领土割让给法国,同时承认荷兰、瑞士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共和国接受法国的统治。——367。

〔249〕 1803年2月25日,德意志各邦代表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会议经过长时间的协商,通过了决议,确认了法国和俄国于1801年10月缔结的秘密协定的有关条款。该协定借口补偿德意志各邦由于法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获胜后占领了莱茵河左岸属地而受到的损失,规定了对拿破仑法国有利的解决德国莱茵省领土问题的办法。按照协定的条款,德国西部的许多小邦被取消。这些小邦的领土合并到德国较大的邦,作为对根据吕内维尔和约将莱茵河左岸领地割让给法国的德意志诸侯的补偿.结果有总人口为300万的112个德意志邦,几乎包括全部教会领地和帝国城市被取消,它们的领地很大一部分划归完全依附拿破仑法国的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以及普鲁士。这些条款从形式上看符合帝国会议的总决议,但实际上是在法国和俄国的压力下得到确认的。——367。

〔250〕 1805年12月2日俄奥联军和法军进行的奥斯特利茨(摩拉维亚)会战以拿破仑第一取得胜利而告结束。奥地利在这次战败后退出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签订了普雷斯堡和约。俄国和英国继续作战,并于1806年组织了反拿破仑法国的新的第四次同盟。

  新的莱茵联邦是指1806年7月在拿破仑第一的保护下成立的德国南部和西部各邦的联盟。由于1805年击溃了奥地利,拿破仑得以在德国建立这样一个军事政治堡垒。莱茵联邦组成后,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即不.复存在。最初有16个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等)参加这个联邦,后来又有5个邦(萨克森、威斯特伐利亚等)加入,它们实际上成了拿破仑法国的附庸。这些邦的军队参加了拿破仑的侵略战争,由于拿破仑军队战败,莱菌联邦于1813年瓦解。——368、371。

〔251〕 这里列举的是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1806—1807年的一系列会战。参加这次反法同盟的国家有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普鲁士于1806年7月同俄国订立了反对拿破仑的秘密同盟。

  耶拿(图林根)会战是普鲁士军队和法国军队在1806年10月14日进行的,结果普军被击溃。参看注156。

  普鲁士埃劳(东普鲁士)会战于1807年2月7—8日在法国军队和俄国军队之间进行,这是第四次反法同盟对法国进行的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拿破仑损失了大量兵力仍未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1807年6月14日法国军队和俄国军队之间进行的弗里德兰(东普鲁士)会战,以拿破仑军队获胜而告结束。

  蒂尔西特和约是拿破仑法国同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败国俄国和普鲁士在1807年7月7日和9日签订的和约。和约条件对普鲁士极为苛刻,使普鲁士丧失很大一部分领土,其中包括易北河以西的全部属地。为了分裂战败国,拿破仑没有向俄国提出领土要求,反而使它获得了普鲁士割让的比亚韦斯托克地区,但是亚历山大一世必须承认法国在德国占领的地区和拿破仑在那里所修改的疆界,同意在原来归并于普鲁士的一小块波兰领土上成立华沙大公国(法国企图使之成为进攻俄国的跳板),与普鲁士一样解除与英国的联盟,加人拿破仑的大陆体系(见注256)。俄国和拿破仑法国缔结了针对英国的攻守同盟。作为报答,拿破仑答应俄国对土耳其和瑞典有采取行动的自由。——369、370。

〔252〕 1808—1809年俄国和瑞典战争期间,巴克莱—德—托利率领俄军于1809年冬横越波的尼亚湾的冰封地带。俄军入侵瑞典领土加速实现了瑞典贵族反对国王古斯塔夫四世的阴谋,这一阴谋的目的在于限制王权,维护贵族寡头的利益。1809年3月古斯塔夫四世被推翻,此后不久,其叔父塞德曼兰公爵被立为瑞典国王,号查理十三。同年9月瑞典被迫和沙皇俄国在排特烈港签订和约,将芬兰出让给俄国。——369。

〔253〕 1812年8月亚历山大一世和瑞典王储贝尔纳多特在奥布(图尔库)举行了会见。会见的结果是,俄国和瑞典于1812年8月30日签署了一项协定,两国结成了反对拿破仑法国的军事同盟。协定还规定在丹麦拒绝将挪威出让给瑞典国王时,俄国必须为瑞典反对丹麦提供军事援助。瑞典方面必须支持抄皇的领土要求,尤其是对拿破仑统治下的华沙大公国的领土要求。——369。

〔254〕 指拿破仑第一和亚历山大一世于1808年9月27日—10月14日在爱尔福特的会见。拿破仑对其各个属国,特别是对西班牙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深感不安,同时也害怕奥地利对他发动进攻,因此希望在与奥地利交战时得到亚历山大一世的援助,与此同时他也向亚历山大一世保证,支持俄国对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领土要求。虽然谈判结果签署了一项秘密协定,形式上规定了恢复1807年在蒂尔西特缔结的法俄同盟,但是亚历山大一世在拿破仑和奥地利作战时并未对拿破仑提供积极的支持。1809年法奥战争期间,俄国仅限于占领加利西亚,而未对奥地利采取任何军事行动。——369。

〔255〕 俄土战争从1806年开始,一直进行到1812年(1807—1809年间曾一度中断)。这次战争是拿破仑第一施展外交阴谋致使俄国和土耳其之间矛盾加剧而引起的。交战中俄军在欧洲战场和高加索战场曾多次给土军以重创。战争以1812年5月28日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而告结束。根据这项和约,俄国获得了直到普鲁特河的比萨拉比亚和外高加索大部分地区以及多瑙河沿岸的通商航行权。和约确认了俄土过去达成的关于承认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享有一系列自治权的协议。

  俄国在军事上的胜利客观上有助于巴尔干半岛上各民族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俄军在巴尔干卓有成效的行动有力地支持了1804—1813年塞尔维亚人民的起义,这次起义是许多世纪以来塞尔维亚人民反对土耳其封建主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塞尔维亚人在起义中赶走了土耳其侵略者,1811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组织。根据1812年布加勒斯特和约,土耳其必须承认塞尔维亚内政自治。但是,土耳其苏丹利用拿破仑军队1813年入侵俄国的机会,撕毁和约,对塞尔维亚发起征讨,在那里一度恢复了土耳其的统治。由于塞尔维亚人于1815年又胜利地举行了起义,加上俄国在外交上的支援,土耳其的枷锁被粉碎。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后,土耳其不得不通过1830年苏丹发布的特别敕令承认塞尔维亚的自治。——369、371。

〔256〕 大陆体系大陆封锁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一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法国舰队被英国舰队消灭后,拿破仑于1806年11月21日颁布了《柏林敕令》,禁止欧洲大陆各国同英国进行贸易。参加大陆体系的有西班牙、那不勒斯、荷兰、普鲁士、丹麦和奥地利等国。根据1807年的蒂尔西特条约的秘密条款,俄国加入了大陆体系。1812年拿破仑在俄国遭到失败后,所谓的大陆体系便瓦解了。——369。

〔257〕 某比锡会战是1813年10月16—19日参加欧洲各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联军同拿破仑法国军队之间展开的决战。联军在这次会战中的胜利决定了同盟国在战争中的最后胜利,导致了莱茵联邦的瓦解,使德国摆脱了拿破仑的统治。这次会战史称“民族之战”。——371。

〔258〕 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国(土耳其除外)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断断续续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普、俄、奥等反拿破仑战争同盟国的君主和代表,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根据会议的决议,为了复辟各正统王朝,欧洲版图被违反各国人民的国家统一和独立的利益而加以重划。波兰再度被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瓜分。按照1815年6月9日会议的决定,将拿破仑第一在1807年根据蒂尔西特和约建立的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划归俄国,改称波兰王国。——371。

〔259〕 会议桌上的波兰指沙皇俄国根据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决定所吞并的放兰领土。维也纳会议后,波兰再度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沙皇俄国吞并了大部分波兰国土,成立了波兰王国,由剖,、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国王。会议桌上的波兰或俄罗斯的波兰,即指这部分波兰领土。—371。

〔260〕 神圣同盟是欧洲各专制君主镇压欧洲各国进步运动和维护封建君主制度的反动联盟。该同盟是战胜拿破仑第一以后,由俄国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倡议,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建立的,同时还缔结了神圣同盟条约。几乎所有的欧洲君主国家都参加了该同盟。这些国家的君主负有相互提供经济、军事和其他方面援助的义务,以维持维也纳会议上重新划定的边界和镇压各国革命。神圣同盟为了镇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召开过几次会议。由于欧洲诸国间的矛盾以及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神圣同盟实际上已经瓦解。——372、377。

〔261〕 指发生在1821年春天,并且很快具有群众性的希腊起义。1822年1月1日在埃皮扎夫罗斯召开的国民议会宣布希腊独立,并通过了宪法。土耳其苏丹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无力镇压希腊人的起义,于是求助于他的附庸、埃及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1825年穆罕默德一阿里的军队在易卡拉欣帕沙的指挥下侵入摩里亚半岛(伯罗奔尼撒半岛),残暴地迫害希腊居民。起义初期,参加神圣同盟的几个大国,尤其是沙皇俄国,对起义都抱着强烈的反对态度。但是考虑到可以利用希腊人的斗争来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影响,于是,英国、沙皇俄国和法国承认希腊为交战的一方,并对它提供了军事援助。俄国在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中的胜利对希腊获得独立具有决定性意义,土耳其被迫承认希腊为独立国。但是按照欧洲几个大国统治集团的决定,希腊人民在1832年被迫接受了反动的专制君主制度。——373。

〔262〕 指1820—1823年在西班牙、1820—1821年在那不勒斯王国以及1821年在皮埃蒙特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神圣同盟派遣法国军队到西班牙,派遣奥地利军队到意大利,镇压了这些国家的革命。——373。

〔263〕 烧炭党人是1806年在意大利,19世纪20年代在法国产生的秘密的政治团体的成员。意大利的烧炭党人包括城市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军官、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目的是实现民族解放,实行政治改革,恢复意大利的统一。法国的烧炭党人包括各种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宗旨是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制度,建立立宪政体。——373。

〔264〕 这里列举的神圣同盟的几次会议系1818年在亚琛、1820年在特罗保(奥帕瓦)、1821年在莱巴赫(卢布尔雅那)和1822年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其目的在于镇压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374。

〔265〕 指纳瓦里诺会战,纳瓦里诺现名皮洛斯,是希腊的城市和港口,这次会战是1827年10月20日以土埃舰队为一方和以英国海军上将爱·科德林顿指挥的英法俄联合舰队为另一方进行的会战。英法俄联合舰队是欧洲列强为了武装调停土耳其和希腊起义者之间的战争而开进希腊领海的。由于土耳其司令部拒绝停止对希腊居民使用暴力而引发的会战,使土埃舰队全军覆没,加速了1828—1829年俄土战争的爆发,俄国在这一战争中取得了胜利。——376。

〔266〕 1828—1829年俄土战争中俄国获胜后两国于1829年9月签订了阿德里安堡和约。和约规定,多王茵河口和附近岛屿以及库班河口以南的黑海东岸很大一部分地区划归俄国所有,土耳其必须承认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自治,给予它们独立选举国君的权利。这种自治由俄国负责保证,实际上确立了沙皇对这两个公国的保护权。此外,土耳其政府还必须承认希腊为独立的国家(同土耳其的联系仅限于向苏丹纳年贡),遵守以前就塞尔维亚的自治问题所缔结的一切条约,并颁布特别敕令使塞尔维亚的自治合法化。——376。

〔267〕 克里木战争是1853—1856年俄国对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的联盟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由于这些国家在近东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发生冲突而引起的,故又称东方战争。克里木战争中俄国的惨败重挫了沙皇俄国独占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的野心,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封建制度的危机。这场战争以签订巴黎和约而告结束。——376、460、463。

〔268〕 七月革命指1830年7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垮台后,代表大土地贵族利益的波旁王朝复辟,竭力恢复封建专制统治,压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限制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加剧了资产阶级同贵族地主的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830年7月27—29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金融资产阶级攫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为首的代表贵族和大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376。

〔269〕 指1830—1831年的波兰起义。这次起义是由沙皇政府的民族压迫和警察压迫引起的。1830年11月29日在华抄以军事政变开始的这次起义,具有人民起义的性质,结果赶走了沙皇军队。但是波兰政府和军队中的贵族领导人实行投降政策,阻挠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同时这些贵族领导人也表现出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土地的侵略野心。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未能废除农奴的依附关系,因而起义得不到农民应有的支持。1831年2月开始的战事的最后结局是,波兰政府投降,并于1831年9月8日把华沙交给了沙皇军队。波兰起义虽然遭受了失败,但是在波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产生了国际影响。——377。

〔270〕 安吉阿尔—斯凯某面条约是俄国和土耳其于1833年7月8日在君士坦丁堡签订的友好共同防御条约。在条约签订以前,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安吉阿尔—斯凯莱西登陆。这支登陆部队被派到土耳其是为了支援苏丹对付威胁土耳其首都的易|、拉欣帕沙(起义反对苏丹的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的儿子)的军队。1833年5月,土耳其政府在英国和法国的调停下同穆罕默德—阿里缔结了和约,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割让给穆罕默德—阿里。尽管对苏丹的直接威胁已经消除,但剖,、皇外交利用紧张局势和俄军驻扎土耳其的机会,迫使土耳其政府同俄国缔结了防御同盟,并且签订了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使该同盟从法律上固定下来。条约中列人了一项秘密条款,规定土耳其必须根据俄国的要求禁止外国军舰通过黑海海峡。另一项条款确认了阿德里安堡条约和其他的俄土协议。条约的有效期定为八年。——377。

〔271〕 1839—1841年的土埃战争加剧了英法之间的矛盾。法国暗中支持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英国害怕站在苏丹方面的俄国单方面干预冲突,同时又企图将法国孤立起来,坚持西欧列强共同采取行动向土耳其政府提供军事援助。1840年7月15日俄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土耳其背着法国在伦敦签订了对土耳其苏丹提供军事援助的协定。这一情况造成了法国外交上的孤立,出现了法国和欧洲几个大国同盟之间的战争危险,法国迫不得已停止了对穆罕默德—阿里的援助,这就意味着法国在近东问题上的政策遭到严重的挫败。由于英国和奥地利的军事干涉,穆罕默德—阿里不得不放弃自己在埃及境外的领地,并服从苏丹的最高权力。——377。

〔272〕 《组织规程》是1831年多瑞向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第一部宪法。这两个公国在1828—1829年俄土战争结束后为俄军所占领。《组织规程》的方案是由两公国的俄国行政当局首脑帕·德·基谢廖夫拟定的。根据《组织规程队每个公国的立法权交给土地占有者选出的议会,而行政权则交给土地占有者、僧侣和各城市的代表推选出的终身国君。规程保持了原有的封建制度,包括徭役制,将政治大权集中在土地占有者手中。同时,《组织规程》还规定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改革措施,即废除国内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司法与行政分离以及取消刑讯等。1848年革命期间,该《组织规程》被废除。对《组织规程》的评述,见《资本论》第1卷第8章第2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75—276页)。——377。

〔273〕 恩格斯在这里援引的是《资本论》第二卷英文第一版(1887年伦敦版).这个版本章节的分法和德文版不同。——377。

〔274〕 指1848年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当时这两个公国的人民掀起了广泛的群众运动,力争在革命过程中彻底摆脱对土耳其帝国的依附,消灭农奴制度和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其他障碍。这场革命在国内反动势力联合苏丹土耳其与沙皇俄国的武装干涉下遭到镇压。——378。

〔275〕 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代表为了调整两国的关系,在尼古拉一世的调停下于1850年10月在华沙举行谈判。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德国霸权的斗争在1848—1849年革命后日趋尖锐。奥地利力图恢复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在革命中实际己瓦解的德意志各邦的联合体——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希望在德国建立一个在自己庇护下的各德意志邦的联盟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尼古拉—世皇帝不愿意普鲁士强大起来,希望保持德国的封建割据状态,在华剖,、举行谈判时,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发生了争吵,而他却扮演了仲裁人的角色,并暗示坚决支持奥地利。——379。

〔276〕 1852年5月8日在伦敦,俄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普鲁士、瑞典和丹麦的代表共同签订了关于保证丹麦君主国完整的条约。这个文件的基础是上述几个国家的代表于1850年8月2日在伦敦签订的议定书。议定书确定了丹麦国王的领地包括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在内不得分割的原则,从而为这两个公国的德国居民力图脱离丹麦,与德国合并的努力制造了障碍。1852年条约虽然承认了两公国有自治权,但是仍然保留了丹麦国王对它们的最高权力。格吕克斯堡公爵克里斯蒂安被指定为无嗣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的继承人(后为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379。

〔277〕 以法国、英国、奥地利、撒丁、普鲁士、土耳其为一方,俄国为另一方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结束时于1856年3月30日签订了巴黎和约。在战争中失败的俄国不得不割让多瑙河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的一部分地区,放弃对多瑙河两公国和土耳其的信奉基督教的臣民的宗主权,同意黑海中立化,这就意味着禁止外国军舰通过海峡并禁止俄国、土耳其在黑海设置海军军需库和驻扎舰队,俄国将卡尔斯归还土耳其,以交换联军在克里木占领的塞瓦斯托波尔和其他城市。英国和奥地利在巴黎会议谈判期间未能完全实现它们对俄国的侵略意图。塞瓦斯托液尔英勇的保卫战,土耳其军队在高加索战区的失败,联军在波罗的海的失利,以及俄国外交对英法矛盾的巧妙利用都对谈判的结果产生了影响。——381。

〔278〕 这是亚·米·哥尔查科夫1856年8月21日给俄国驻国外的外交代表的通告中的一句话。他在1856年就任外交大臣时在这个通告中规定了俄国外交政策的方针。——382。

〔279〕 这里涉及附在巴黎和约之后的《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见注244。由于波拿巴法国和沙皇俄国在巴黎会议上关系亲近,在拿破仑第三的推动下1859年3月3日两国缔结了法俄秘密协定。抄皇亚历山大二世向拿破仑第三承诺,对他准备从军事上粉碎奥地利的行动给予外交上的援助,一旦战争发生便将俄军开至奥地利边境,以便在东方牵制奥地利的一部分兵力。同时拿破仑根据协定的精神,继续支持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政策。——383。

〔280〕 1859年,拿破仑第三在事先得到亚历山大二世支持的情况下发动了法国和皮埃蒙特(撒丁王国)对奥地利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企图打着“解放”意大利的旗号,通过卓有成效的“局部”战争掠夺新的领土并巩固法国波拿巴政体。朱·马志尼当时在他的宣言《战争》中揭露了拿破仑第三的真实意图,马克思在他的《马志尼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3卷)一文中详细摘引了这篇宣言。

  意大利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希望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通过战争在皮埃蒙特的萨瓦王朝的统治下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奥军在马真塔和索尔费里诺失败以后,拿破仑第三害怕意大利反对奥地利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发展,竭力维持意大利政治上分裂的局面,同时还畏惧战争持续下去带来军事上错综复杂的问题,在法国和皮埃蒙特的军队获得几次胜利以后,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理由,于1859年7月11日背着撒丁同奥地利单独缔结了维拉弗兰卡初步和约。战争使法国获得了萨瓦和尼斯,伦巴第并入皮埃蒙特。

  但是,皮埃蒙特执政的上层人物实施的王朝政策和法国波拿巴分子的阴谋诡计未能得逞,1860年,意大利掀起了争取国家统一的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斗争。由于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加里波第的志愿军英勇战斗,在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波旁王朝被推翻,南意大利与皮埃蒙特联合,并于1861年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威尼斯省则直到1866年仍然处在奥地利人的统治之下。直到1870年意大利军队攻占了罗马后,意大利的最后统一才实现。——383。

〔281〕 1863—1864年波兰民族解放起义期间,奥.{!卑斯麦的普鲁士政府企图阻止起义扩展到普鲁士所侵占的波兰领土,并且希望事先得到俄国的支持以便在普鲁士的领导下统一德国,因此向沙皇政府提供了军事援助以镇压起义。1863年2月根据俾斯麦的倡议,俄国和普鲁士缔结了关于共同对付起义者的协定。——383。

〔282〕 1864年奥普同丹麦之间的战争以丹麦战败而告结束,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两公国被宣布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管,1866年普奥战争以后这两个公国被并入普鲁士。——383。

〔283〕 指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384。

〔284〕 由于法国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失败,根据1871年2月26日在凡尔赛缔结的初步和约,法国将阿尔萨斯洛林东部割让给1871年1月18日宣布成立的德意志帝国。1871年5月10日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的和约最后确认了这个条约的条款。——384。

〔285〕 圣斯特凡诺初步和约是1877—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以后,俄国和土耳其于1878年3月3日在圣斯特凡诺(君士坦丁堡附近)签订的。和约的签订意味着俄国对巴尔干影响的加强,引起了德国暗中支持的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强烈反对。在外交和军事威胁的压力下,俄国政府被迫把和约提交给1878年6月13日—7月13日在柏林举行的国际会议进行审查。出席这次国际会议的有俄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土耳其的代表,会议的结果是签订了柏林条约。根据柏林条约,对圣斯特凡诺和约的条款作了修改,从根本上变得不利于俄国和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民族。圣斯特凡诺和约规定的自治的保加利亚领土被割掉二分之一以上,巴尔干山脉以,南的保加利亚各地区成立了“东鲁米利亚”自治省,仍受苏丹管辖,黑山的土地也被割去很大一部分。柏林条约确认了圣斯特凡诺初步和约的规定,把1856年从俄国割让的比萨拉比亚的一部分地区归还俄国,同时也认可了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兼并。在会议前夕,英国侵占了塞浦路斯。柏林会议的决定造成了巴尔干半岛新的国际紧张局势,同时也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性。——385。

〔286〕 这里指保加利亚领土上的四边形要塞区,这四个要塞区分别是锡利斯特拉、鲁斯楚克、舒姆拉和瓦尔纳。在1877—1878年俄土战争开始时土耳其军队的主力集中在这个地区。——385。

〔287〕 1857—1859年印度发生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大规模的人民起义。1857年春,起义在所谓孟加拉军西帕依部队(从当地居民中招募组成)中爆发,并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几个最大的区。起义的基本力量是农民和城市中从事手工业的贫民。这一囱当地封建主领导的起义之所以失败,首先是由于起义缺乏统一指挥,起义者没有共同的行动计划,其次是由于印度的封建割据状态,宗教和种姓的差别,以及等级划分造成的分裂;此外英国殖民者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也是造成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386。

〔288〕 奥伦堡军事总督瓦·阿·佩罗夫斯基将军曾率领远征军,于1839年11月开始了侵略希瓦汗国的进军。这支配有若干大炮和粮袜辙重的5000人的俄国军队对于冬季通过荒原的困难条件缺乏准备。由于饥饿寒冷,大批士兵患病,人员折损一半,佩罗夫斯基未能到达希瓦,被迫于1840年返回奥伦堡。——386。

〔289〕 这里指与若·布朗热将军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1886—1889年的法国抄文主义运动。布朗热分子利用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共和派的政策的不满,展开了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的宣传,目的是准备政变,在法国实行君主制复辟。恩格斯认为布朗热主义是波拿巴主义的变种,指出了它的危险性,并要求法国社会主义者坚决揭露布朗热及其追随者蛊惑性的复仇主义口号的实质。——387。

〔290〕 1877—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俄国和罗马尼亚的联军于1877年12月10日经过与土耳其军队的激战攻占了保加利亚北部城市普列夫纳(现名普列文)。——388、560。

〔291〕 1867年奥地利帝国成为三元制的奥匈帝国,莱塔河被确定为该国两部分的分界线。一部分称齐斯莱塔尼亚,包括奥地利本土、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利西亚、布科维纳和其他地方,另一部分称特兰西瓦尼亚,包括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以及其他一些地方。——388。

〔292〕 指美国记者乔·坎南的一组文章《西伯利亚和流放制度》,这些文章是他于1885—1886年在西伯利亚旅行后写成的,发表在1888—1890年纽约出版的《现代插图月刊》上。——388。

〔293〕 1864年俄国实行了有眼的地方自治,建立了地方自治机关。然而从1866年起,沙皇政府叉开始有计划地排挤地方自治机关,在80年代残酷镇压革命运动的反动时期,这种排挤更是变本加厉。——389。

〔294〕 1874年2月16日赫·毛奇在德意志帝国国会发表演说时,不得不承认,德国人从打胜仗以来“谁都佩服他们,可是谁都不喜政他们”。——390。

〔295〕 《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是恩格斯论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应当怎样提高自身素养的文章。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错误,指出他们在理论上宣扬的是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奉行的是完全不顾党的实际斗争条件的冒险主义;强调应当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握在每一特定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实。恩格斯还提出了在无产阶级政党内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当具备的条件:“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应该从普通一兵做起,要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全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一句话,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见本卷第397页)

  这篇文章写于1890年9月7日,以《致〈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为标题发表在《社会民主党人报》1890年9月13日第37号;《柏林人民报》1890年9月14日第214号附刊转载了这篇文章。《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将这篇文章以《关于〈萨克森工人报〉》为标题发表在该报1890年9月17日第112号;维也纳《工人报》1890年9月19日第38号、《纽约人民报》1890年9月23日第228号和布尔诺(捷克)的《人民之友报》1890年9月25日第18号转载了这篇文章。此外,1890年9月17日哥本哈根的《社会民主党人报》第220号发表了这篇文章的丹麦文译文。——395。

〔296〕 恩格斯1890年8月27日在给保·拉法格的信中也提到过马克思的这句话。恩格斯指出:“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是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90页)恩格斯在与爱·伯恩施坦、康·施米特的通信中,也提到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396。

〔297〕 这里从圣经中借用了一句谚语:滤出坟虫,吞下骆驼。意思是,注意细枝末节,忽视了主要的东西。——396。

〔298《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是恩格斯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停刊而写的致读者的告别信。恩格斯在信中回顾了自己参与党的新闻工作的经历,强调党的报纸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党报作为党的旗帜应当极其明确和坚决地阐述并坚持党的原则,同时要具有生动的风格。恩格斯在信中还阐明了德国工人阶级政党在资产阶级政府颁布的反社会党人法废除后应当果取的策略,指出工人阶级政党可以用自己争得的合法手段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但必须以资产阶级也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为前提,如果反动当局用新的非常法或其他非法手段来迫害工人阶级政党,再次把它置于普通法之外,那么党就不得不重新走上不合法的斗争道路,这是它能够选择的唯一道路。

  恩格斯这封告别信写于1890年9月12—18日,发表在1890年9月27日出版的《社会民主党人报》终刊号。这封告别信还刊载于1890年9月30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月刊》第9期,同年10月2日和3日又分别发表在《萨克森工人报》第119号(最后一段被删掉)和《柏林人民报》第230号(开头两段被删掉)。此外,这封告别信的英译文还被收入爱·艾威林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新纪元》一文,发表在1890年9月25日的《每日纪事报》第8903号;1890年10月5日该信被摘译成意大利文发表在《正义报》第234号。——398。

〔299〕 维登代农大会指1880年8月20—23日在瑞士的维登举行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大会的有56名代表。这是在1878年颁布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的情况下德国社会民主党举行的第一次秘密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克服了因党的活动条件急剧变化而在党的领导人中间引起的惊慌和一定程度的动摇情绪。在党员群众的影响下,党的革命路线战胜了右倾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代表大会讨论了以下问题:党内情况,社会民主党议员在帝国国会中的立场,党的纲领和组织,党的报刊,参加选举,德国社会民主党同其他国家的工人政党的关系,等等。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于党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具有重大的意义。代表大会谴责了以约·莫斯特和威·哈赛尔曼为首的无政府主义分子的言行,他们否认利用合法机会和利用议会等等的必要性,走上公开同党决裂的歧路。莫斯特和哈赛尔曼被开除出党。同时代表大会与右派的立场针锋相对,把1875年在哥达通过的纲领的第二部分中谈及党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提法中的“合法”一词删掉,这样,代表大会就承认了必须把合法的斗争形式同不合法的斗争形式结合起来。代表大会批准《社会民主党人报》为党的正式机关报。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各种机会主义表现,以及党的某些领导人对机会主义所抱的调和主义态度进行了原则性的批评,这对代表大会的工作起了积极作用。——399。

〔300〕 指1871年4月16日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它的基础是1867年4月17日批准的、而后在1870年11月根据德意志各邦(巴登、黑森、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加入联邦的条约作了修改的北德意志联邦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巩固了普鲁士在德国的统治地位和德意志帝国国家制度的反动基础。帝国国会的立法权大受限制,帝国国会通过的法律只有在取得按其组成来说是反动的联邦会议的赞同和经皇帝批准之后才能生效。皇帝和不受帝国国会约束的帝国首相所拥有的特权非常广。这部宪法保留了分立主义的残余和德意志一些小邦的特权。——399、413。

〔301〕 1884年底,奥·俾斯麦为了加紧推行德国的殖民政策,要求帝国国会批准对轮船公司发放年度津贴,以筹办通往东亚、澳洲和非洲的定期航行。政府的这个要求使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以奥·倍倍尔和威·李卜克内西为首的左翼遵循恩格斯的指示,反对支持政府的要求。党团中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多数派议员(约·狄茨、卡·弗罗梅、卡·格里伦贝格尔等人)在发展国际关系的借口下打算投票赞成对轮船公司发放津贴。

  在他们的压力下,党团通过了决议,宣称关于津贴的问题是非原则性问题,党团的每个成员有权根据自己的看法投票;决议还指出多数社会民主党议员准备投票赞成对轮船公司发放津贴。党团右翼的机会主义立场受到广大党员群众和党的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强烈谴责,该报反对机会主义者的斗争得到恩格斯的全力支持和指导。受到尖锐批评后,党团内有机会主义倾向的多数派在1885年3月帝国国会讨论政府提案时不得不稍微改变自己对政府提案的态度,他们以帝国国会接受党团的一些建议作为投票赞成政府提案的条件。只是在这些要求被帝国国会拒绝以后,社会民主党党团的全体成员才投票反对这项提案。——400。

〔302〕 188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帝国国会党团的机会主义多数派和《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对待政府的轮船公司津贴法案的态度截然不同,国会党团就此在1885年4月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4号上发表了声明。声明宣称《社会民主党人报P编辑部无权在报纸上批评国会党团的活动,认为对党团在航运津贴问题上的立场所作的原则性批评是毫无根据的攻击。但是,在这一声明公布以后,《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收到在德国的和流亡在外的党员寄来的大量信件,以及社会民主党地方组织集会作出的决议,坚决抗议社会民主党党团多数的机会主义立场及其对该报的攻击。党团的多数被迫作了让步。1885年4月23日该报发表了《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辖部和社会民主党帝国国会党团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任何限制党内批评的企图都意味着破坏党的原则和动摇党的基础。这样,实际上等于社会民主党党团的多数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声明。——400。

〔303〕 1888年4月18日瑞士联邦委员会根据德国当局要求发布了驱逐令,把《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的许多工作人员和编辑驱逐出瑞士,其中有爱·伯恩施坦和尤·莫特勒,报纸因此而迁往伦敦,从1888年10月1日起在伦敦继续出版。——400。

〔304〕 反社会党人法即反社会党人非常法,这是侮斯麦政府在帝国国会多数的支持下于1878年10月19日通过并于10月21日生效的一项法律,其目的在于反对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这项法律将德国社会民主党置于非法地位,党的一切组织、群众性的工人组织被取缔,社会主义的和工人的刊物都被查禁,社会主义文献被没收,社会民主党人遭到镇压。但是,社会民主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积极帮助下战胜了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和极”左”分子,得以在非常法生效期间正确地把地下工作同利用合法机会结合起来,大大加强和扩大了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在日益壮大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于1890年10月1日被废除。——400、413、428、505。

〔305〕 《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是恩格斯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在1891年6月18日提出的党纲草案而写的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批判了当时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的德国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观点,指出只有“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有可能和平长入新社会”(见本卷第414页),而在实行反动专制制度的德国,以为“可以用舒舒服服和平的方法建立共和国,不仅建立共和国,而且还可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多么大的幻想”(见本卷第415页)。他指出,社会民主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政权,“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见本卷第415页)。他还揭露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的机会主义的实质:“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见本卷第414页)。这篇文章对于德国社会民主党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制定党纲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篇文章写于1891年6月18—29日。1890年反社会党人法被废除后,德国社会民主党重获合法地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党需要制定一个新的纲领,以代替1875年的哥达纲领。1891年5月,威·李卜克内西着手起草新纲领。6月,党的执行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把草案确定下来。6月18日,执行委员会以机密文件的形式把草案寄给了恩格斯。恩格斯收到后立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肯定这个草案优于哥达纲领,并分别对草案的绪论部分、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党的执行委员会收到恩格斯的批评意见后,对草案作了一些修改,并于1891年7月4日把修正草案公布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上。修正草案吸收了恩格斯对绪论部分和经济要求部分的意见,但在政治要求部分没有什么改动。

  《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直到1901年才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编辑部在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加的按语中指出,这篇文章的手稿是在李卜克内西的遗物中找到的。——403。

〔306〕 指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寄给恩格斯并受到恩格斯批判的纲领草案手抄稿,这份手抄稿迄今尚未找到。——407。

〔307〕 指1875年在哥达合并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恩格斯在1875年3月18—28日给奥·倍倍尔的信中,对这一纲领的草案作了批判,该草案最后仅仅作了很小的改动就在哥达合并代表大会上通过了。——407。

〔308〕 1850年普鲁士宪法是在根据1849年5月30日颁布的新选举法选出的众议院中多数的支持下,按照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提议,于1850年1月31日通过的新宪法。它比1848年钦定宪法更加反动,在普鲁士保留了主要由封建贵族议员组成的上院(贵族院)和按照三级选举制选举产生的下院。议会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失去了立法动议权。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只对国王负责。宪法规定政府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审理背叛国家和危害国内外安全的案件。为了保留国民兵役法,即全民兵役制,宪法规定凡有作战能力的普鲁士居民都由反动的普鲁士政府调配。根据宪法第40条,保留了地产长子继承权,即封建的土地所有权的继承形式,按照这种继承形式,所有权不得转让,归长子所有。——413。

〔309〕 这里是指60年代初在普鲁士发生的、普鲁士政府和议会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多数之间的冲突,即所谓的宪制冲突。1860年2月,这个自由派的多数拒绝批准陆军大臣冯·罗昂提出的改组军队提案。但是政府不久就争得资产阶级支持用于“维持军队战备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的拨款,这就意味着开始实施计划中的军队改组了。到了1862年3月,当议院的自由派多数拒绝批准军费开支时,政府解散了议会并决定重新选举。1862年9月底,反革命的俾斯麦内阁组成了,同年10月 俾斯麦内阁再次解散议会,并完成了军事改革,不经议会批准就拨付这项经费。直到1866年,当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普鲁士资产阶级向俾斯麦投降以后,这个冲突才得到解决。——413、558。

〔310〕 恩格斯在这里讽刺地把两个很小的“主权”国家联成一个名称。这两个在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的小邦分别是:属于罗伊斯长系大公的罗伊斯—格赖茨和属于罗伊斯幼系大公的罗伊斯—施莱茨—洛本施泰因—埃伯斯多夫。——413。

〔311〕 1879年5月17日,社会民主党议员麦·凯泽尔在整个社会民主党帝国国会党团的同意下,在帝国国会上发表了为政府的保护关税法案辩护的演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严厉地谴责了凯泽尔在帝国国会中为这个有利于大工业家和大地主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提案辩护,同时也严厉地谴责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许多领导人对凯泽尔采取的纵容态度。——414。

〔312〕 指德国南部各邦,主要是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特殊权利,这些权利由关于它们加入北德意志联邦的条约(1870年11月)和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4月)确定.下来。其中,巴伐利亚和符腾堡保留了特有的烧酒和啤酒税,以及独立管理邮电的特殊权利。此外,巴伐利亚在管理它的军队和铁路方面保留了独立性E巴伐利亚、符腾堡以及萨克森在联邦会议中的代表成立了一个拥有否决权的对外政策问题特别委员会。——415。

〔313〕 没有皇帝的帝国指拿破仑·揽拿巴于1799年雾月十八日(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了1792年8月10日在法国建立的共和制度,宣布实行以自己为第一执政的专政。1804年,在法国正式建立了帝国,拿破仑被宣布为法国的皇帝。尽管制度改变了,但第一帝国的许多官僚机构却在法国继续保存下来,甚至在1870年9月建立的第三共和国时期也是如此。——416。

〔314〕 指1880年11月法国工人党勒阿弗尔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国工人党纲领。1880年5月,法国社会主义运动革命派领导人之一茹·盖得抵达伦敦,在那里同马克思、恩格斯和保·拉法格一起共同制定了纲领草案。恩格斯在1881年10月25日给爱·伯恩施坦的信中指出,纲领的理论性导言是马克思向盖得口授的。恩格斯写道:“接下去就讨论纲领的其他内容,在这里我们作了某些增减。”

  马克思起草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及纲领的实践部分(最低纲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第442—443、658—659页。——419。

〔315〕 指1888年巴塞罗那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西班牙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纲领后来作为附录收入1891年在马德里出版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西班牙文服。——419。

〔316〕 《德国的社会主义》是恩格斯应法国工人党领导人的请求为1892年《工人党年鉴》撰写的文章。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扼要地评述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状,肯定了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合法斗争、利用普选权取得的巨大成就,阐明了德国党在合法斗争条件下应当采取的策略,同时指出,不定哪一天,德国政府“将诉诸非法行为,诉诸暴力行动”反革命的暴力会推迟社会主义的胜利,但这只能使今后的胜利更彻底和更巩固。恩格斯针对俄国、法国同德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危险,阐明了德国社会主义者对战争应采取的态度,指出,如果俄国沙皇政府同法国联合起来战胜德国,这就意味着”德国社会主义被镇压”在这种前景下,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为了欧洲革命的利益而“坚守所有已经占领的阵地,不向内外敌人投降”(见本卷第435页)。恩格斯号召各国社会主义者联合起来,反对他们的共同敌人,争取和平。

  这篇文章写于1891年10月13曰:和22日之间。1891年9月23日劳·拉法格受法国工人党领导的委托请恩格斯为《年鉴》撰写一篇文章,并且告诉他,文章的题目已由茹·盖得和保·拉法格拟定。恩格斯认为,这项请求使他有理由就法国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对爆发战争的危险应采取什么立场的问题发表意见。文章在《年鉴B上发表后,恩格斯立即把它译成德文,并于1892年1月写了前言和结束语,发表在1891—1892年《新时代》杂志第10年卷第1册第19期。

  这篇文章在恩格斯生前得到广泛传播,1892—1893年先后被译成意大利文、披兰文,英文、罗马尼亚文和俄文发表。——423。

〔317〕 纯粹的共和派(也称三色旗共和派、《国民报》派)是指温和的资产阶级共和派的政党,这个政党所依靠的是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自由主义641知识分子。《国民报》是该派的机关报,该报从1830年至1851年在巴黎出版,总编辑是阿·马拉斯特。

  《劳动组织》是路易·勃朗的一部著作,1840年在巴黎出版。路易·勃朗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纲领。——427、472。

〔318〕 指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诙党于1869年8月7—9日在爱森纳赫举行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全德代表大会上成立,也称“爱森纳赫党”。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纲领,即爱森纳赫纲领,总的来说符合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精神。——427。

〔319〕 在1875年5月22—27日举行的哥达代表大会上,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个派别,即由奥·倍倍尔和威·李卜克内西领导的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党)和由威·哈森克莱维尔、威·哈赛尔曼、卡·特耳克领导的拉萨尔派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实行了合并,合并后的党命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这样,德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分裂得以克服,但向哥达代表大会提出的合并后的党的纲领草案(主要起草人是李卜克内西,他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妥协的立场)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原则上对拉萨尔派作了让步。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对建立德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政党表示赞同,但是反对在思想上同拉萨尔派妥协,他们尖锐地批评了纲领草案的错误论点,但是该草案只是略加修改后仍然被代表大会通过了。——428。

〔320〕 指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出版斐·拉萨尔金集的决议。——428。

〔321〕 民族自由党是以普鲁士资产阶级为主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政党,于1866年秋在资产阶级的进步党分裂之后成立。民族自由党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放弃了资产阶级争取政治统治的要求,把在普鲁士的领导下统一德意志各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该党的政策反映了德国自由资产阶级向俾斯麦政府投降的立场。

  德国自由思想党是1884年3月由进步党和民族自由党的左翼合并成立的。其领导者之一是帝国国会议员欧·李希特尔,该党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俾斯麦政府。1884年5月10日帝国国会表决关于延长反社会党人法有效期的法案时,大多数议员——德国自由思想党议员以及将近半数的中央党的议员投了赞成票,从而抛弃了他们通常对侮斯麦政府采取的反对立场,表现出他们对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运动的恐惧心理。

  中央党是德国天主教徒的政党,1870—1871年由普鲁士议会和德意志帝国国会的天主教派党团(这两个党团的议院的席位设在会议大厅的中央)统一而成立的。中央党通常是持中间立场,在支持政府的党派和左派反对派国会党团之间随风转舵。该党把主要是德国西部和西南部各中小邦不同阶层的天主教僧侣、地主、资产阶级,以及一部分农民联合在天主教的旗帜下,支持他们的分立主义和反普鲁士的倾向。中央党站在反对侮斯麦政府的立场上,同时又投票赞成俾斯麦政府采取的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措施。恩格斯在《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1卷)等文章中对中央党作了详细的评价。——429、557。

〔322〕 “合法性害死我们”是恩格斯引用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保守派政治活动家奥·巴罗的一句话,这句话反映出1848年底至1849年初法国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的企图,他们打算挑起人民起义,然后把它镇压下去,从而恢复君主制。——430、552。

〔323〕 恩格斯在这里套用了一个法国近卫军军官在丰特努瓦战场上(1745年5月11日)说的话。这个军官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6年)时期曾得到法国人的称赞。当与法军为敌的英国、荷兰、汉诺威联军逼近法军的时候,这个军官高喊:“英国老爷们,你们先开枪吧!“——430。

〔324〕 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在1793年击退欧洲列强(奥地利、普鲁士、英国等国)联军的入侵。——435。

〔325〕 长裤汉又称无套裤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对城市平民的称呼。他们穿粗布长裤,有别于穿丝绒短套裤的贵族富豪,故名。长裤汉原是贵族对平民的蔑称,后来成为“革命者”、“共和主义者”的同义语。1793—1794年,他们曾发起要求社会经济改革的运动。——435。

〔326〕 指1891年7月在喀琅施塔得为法国分舰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这一场面公开证明了沙皇俄国和法国相互之间的亲善关系。与此同时,两国进行了外交谈判,1892年8月谈判结束,签订了法俄协定。根据这一协定,法国和俄国有义务就国际政策问题相互之间进行协商,在一方受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共同的军事行动。这一协定的签订是1893年法俄同盟最终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436。

〔327〕 巴黎公债指1891年9月俄国在法国发行的12500万金卢布(5亿法郎)的利率为三厘的公债。起初公债很受欢迎,12500万的公债在认购时超额了七倍半。但是,由于1891年饥荒所造成的俄国经济情况的恶化,使得俄国有价证券在欧洲各交易所里急剧跌价,认购者开始拒绝接受债券。为了防止公债的彻底失败,俄国政府不得不收回一部分债券。最后实际销售的公债只有大约9600万卢布。——437。

〔328〕 关于19世纪普鲁士的土地改革以及在普鲁士”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的情况,见恩格斯《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见本卷第247—259页)一文。——438。

〔329〕 指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塞·勒·沃邦的著作《王国什一税》(1707年出版)和皮·勒·布阿吉尔贝尔的著作《法国详情》(1695—1707年多次出版)的有关论述。——439。

〔330〕 《答可尊敬的乔万尼·博雄奥》是恩格斯对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和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乔·博维奥的文章的答复。博维奥在文章中对恩格斯的《德国的社会主义》第一部分(见本卷第426—430页)进行了攻击和歪曲。恩格斯驳斥了博维奥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轻视政权具体形式的指责,重申社会民主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政权,指出:“马克思和我在40年间反复不断地说过,在我们看来,民主共和国是唯一的这样的政治形式,在这种政治形式下,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斗争能够先具有普遍的性质,然后以无产阶级的决定性胜利告终。”(见本卷第443页)恩格斯还驳斥了博维奥关于德国社会主义者将会“回到魏特林的空想”的指责,指出:德国的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要求,而这一经济革命如何实现“将取决于我们党夺取政权时的情况,取决于这件事发生的时机和取决于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见本卷第444页)。

  1892年2月2日,《社会评论》杂志编辑菲·屠拉梯把博维奥在《论坛报》上发表的攻击和歪曲恩格斯《德国的社会主义》的文章寄给了恩格斯,并请恩格斯给予答复。恩格斯用法文撰写了这篇文章,并于1892年2月6日随函寄给屠拉梯。屠拉梯把这篇文章译成意大利文,译文经恩格斯认可后发表在1892年2月16日《社会评论》第4期,标题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答乔万尼·博维奥》,意大利多家报纸予以转载。——442。

〔331〕 《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在大会》是1893年12月恩格斯写给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贺信。恩格斯在信中希望从大学生中产生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希望他们在未来革命中与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并肩战斗。他还强调无产阶级掌权后需要各种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扎实的知识”(见本卷第446页)。

  根据日内瓦社会主义者大学生小组的倡议,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于1893年12月22—25日在日内瓦举行。参加大会的有亚美尼亚、比利时、保加利亚、意大利、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俄国、法国和瑞士等大学生组织的代表共26人。代表大会探讨了关于脑力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运动、反犹太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等问题。代表大会的决议贯彻了第二国际布鲁塞尔代表大会和苏黎世代表大会决议的精神。大会还建议在学生中进行积极的社会主义宣传,并决定在日内瓦设立国际书记处,以建立和加强各国社会主义者大学生的联系。

  这篇贺信发表在1894年3月25日—4月10日《社会主义者大学生报》第8号和1894年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杂志《日子》第4—5期。——446。

〔332〕 《〈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序》是恩格斯为介绍收入这个文集中的各篇著作的内容而写的序言。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阐明了共产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区别,解释了他不把自己称做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做共产主义者的原因,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在各个国家里那些自称是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人根本不把全部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的口号写在自己旗帜上”(见本卷第448页)。恩格斯强调指出,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民主主义这个词也许可以过得去,“但是对于经济纲领不单纯是一般社会主义的而直接是共产主义的党来说,对于政治上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整个国家因而也消除民主的党来说,这个词还是不确切的”(见本卷第449页)。

  这篇序言写于1894年1月3日。《〈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于当年在柏林出版。——447。

〔333〕 马克思1860年出版的抨击性小册子《福格特先生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9卷,恩格斯《再论〈福格特先生〉》}一文发表在1871年5月10日《人民国家报》第38号上,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7卷。恩格斯的这篇文章是对马克思小册子的补充。——447。

〔334〕 恩格斯《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者》一文发表在1873年10月31日、11月2日和5日《人民国家报》第105、106和107号上,此后不久便印成单行本于1874年在莱比锡出版,标题是《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者——关于西班牙最近一次起义的札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8卷)。——447。

〔335〕 指《流亡者文献》这一组文章中的第一篇。《流亡者文献》发表在1874年6月—1875年4月《人民国家报》上。这篇文章载于1874年6月17日《人民国家报》第69号,文章的标题《波兰人的声明》(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是恩格斯在1894年将这篇文章收进《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时加上的。——447,

〔336〕 指《流亡者文献B这一组文章中的第二篇,载于1874年6月26日《人民国家报》第73号(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文章的标题《公社的布朗基派流亡者的纲领》是恩格斯在1894年把这篇文章收进《〈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时加上的。——447。

〔337〕 在1893年8月20日和9月3日法国众议院选举中,当选的布朗基主义者有:爱·瓦扬、博丹、茹·绍维埃尔和瓦尔特。——448。

〔338〕 迫于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压力,法国于1880年通过了一项赦免公社成员的法律 s这项法律于7月11日颁布,使许多被流放的和流亡的公社成员得以返回祖国。——448。

〔339〕 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机会主义派资产阶级”是指温和的资产阶级共和派,即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所谓”机会主义派”。——448。

〔340〕 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文是《流亡者文献》这一组文章中的第五篇,即最后一篇,载于1875年4月16、18和21日《人民国家报》第43、44和45号上(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此后又以《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为标题,印成单行本于1875年在莱比锡出版,恩格斯为单行本写了一篇不太长的导言。恩格斯将这篇文章连同导言一并收进了《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449。

〔341〕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是恩格斯论述俄国农村公社命运和俄国革命前景的重要著作。恩格斯在这篇跋中分析了俄国的社会经济的新发展,批判了那种不顾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把农村公社当做直接过撞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手段的看法,指出:“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只有高得多的发展阶段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在商品生产和单个交换以前出现的一切形式的民族公社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定的东西即生产资料由一定的集团共同所有和共同使用。但是单单这一个共同特性并不会使较低的社会形式能够从自己本身产生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独特的最后的产物。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见本卷第458—459页)恩格斯认为,那些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可以利用公社土地所有制的残余,缩短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西欧所遭受的由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苦难,而这方面不可缺少的条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并对这些国家给予积极支持。恩格斯分析了当时俄国的情况,指出”俄国越来越快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很大一部分农民越来越快地无产阶级化,旧的共产主义公社也越来越快地崩溃”(见本卷第466页);在这种条件下,俄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俄国革命还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没有这种胜利,目前的俄国无论是在公社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都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见本卷第466—467页)。恩格斯在这篇跋中不仅回顾和介绍了自己在1875年撰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文中对俄国农村公社和俄国革命问题的论述,而且还详细引述了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对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景的判断,以及马克思和他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对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途的预测,并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这体现了他在考察复杂社会问题时一贯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这篇跋是1894年1月恩格斯在把《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文收入《〈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时专门写的。这部论文集于1894年在柏林出版,恩格斯在论文集的序(见本卷第447—450页)中说明了促使他重印这篇文章并为它写跋的原因。

  这篇跋还同恩格斯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起被收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论俄国》,这本小册子经维·查苏利奇同恩格斯商定后译成俄文,1894年由劳动解放社出版,格·瓦·普列汉诺夫为小册子写了序。后来,这篇跋连同恩格斯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曾以不同标题在俄国多次出版。——451。

〔342〕 指彼·特卡乔夫的小册子《给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先生的公开信。致1874年度〈人民国家报〉第117和118号所载〈流亡者文献〉一文的作者》(1874年苏黎世《哨兵报》印刷所版)。这封信的俄译文载于特卡乔夫《社会经济问题论文选》1933年版第3卷第88—98页。

  恩格斯《流亡者文献》这一组文章的第四篇和第五篇就是对特卡乔夫的答复(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451。

〔343〕 亚·伊·赫尔岑给《英格兰共和国》杂志编辑威·林顿的三封信是他在1854年1—2月写的,第一次用英文发表在该杂志1854年第3卷上。恩格斯所引赫尔岑给林顿的第三封信上的这段话转引自1885年日内瓦出版的格·瓦·普列汉诺夫《我们的意见分歧》一书第9页。赫尔岑给林顿的信的全文,见赫尔岑的文集《旧世界和俄国儿——452。

〔344〕 这段引文出自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批评文章《杂志短评》,这篇文章第一次发表在1857年《同时代人》杂志第5期上。下面一段引文出自他的另一篇文章《评奥·哈克斯特豪森男爵〈俄国的国内状况、国民生活,特别是农村设施概论〉》吵,这篇文章第一次发表在1857年《同时代人》杂志第7期上。两篇文章均被收入1879年日内瓦出版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文集》第5卷,总标题是《论公社的土地占有制》。在格·瓦·普列汉诺夫《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日内瓦版)一书中这段引文在第16—17页上;下面那段引文在第15页上。显然恩格斯是从普列汉诺夫的书上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因为这两段引文同该书中的这两段话一致。——455。

〔345〕 见《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这段引文是恩格斯从格·瓦·普列汉诺夫的俄译文转译的,因此同序言手稿稍有出人。——460。

〔346〕 恩格斯指出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摞》一书中关于雅典民族解体的过程,见本卷第126—136页。——460。

〔347〕 指1877年《欧洲通报》杂志第9期发表的尤·茹柯夫斯基的文章《卡尔·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一书》,以及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之一尼·康·米海洛夫斯基为答复这篇文章而在1877年《祖国纪事》杂志第10期上发表的《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一文。——461。

〔348〕 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是在该杂志1877年10月登载了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一文后不久写的。这篇文章对《资本论》作了错误的解释。当时这封信没有寄出,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从他的文件中发现并复制了这封信。恩格斯将一份复制件和自己于1884年3月6日写的附信一并寄给了在日内瓦的劳动解放社成员维·伊·查苏利奇。马克思的这封信被译成俄文曾在日内瓦1886年《民意导报》杂志第5期上发表自后来又于1888年10月在俄国的合法刊物《司法通报》杂志上发表。——461。

〔349〕 马克思关于亚·伊·赫尔岑的这段话,见1867年汉堡出版的《资本论》德文第1版第1卷第763页(1987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750—751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的德文第2版及其以后各版里删去了这个附注。——462。

〔350〕 以下引文出自马克思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63、464和466页)。——462。

〔351〕 恩格斯在这里显然是指民粹派的组织土地和自由社(1876年秋—1879年秋)以及民意党(1879年8月—1881年3月)的领导机关,民意党领导机关曾宣称以恐怖手段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463。

〔352〕 《未来的意大利革命和社会党》是恩格斯分析意大利革命形势、论述工人阶级政党斗争策略的著作。恩格斯分析了意大利的社会经济状况,说明意大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远未成熟,如果发生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根据《共产党宣言》中制定的策略原则,指出工人阶级政党应该积极参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每个发展阶段的行动”而且,一时一刻也不忘记,这些阶段只不过是达到首要的伟大目标的阶梯。这个目标就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作为改造社会的手段”(见本卷第470页)。恩格斯强调,工人阶级政党必须牢牢坚持这个伟大目标,把每一个进步的或革命的运动看做是向这个目标前进的一步,必须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避免无谓的牺牲;在参加人民革命运动时要保持独立性,同时把农民看做”强大的和不可缺少的同盟者”(见本卷第469页)。恩格斯还明确指出,他所强调的一般策略虽然是正确的,但怎样把它运用于意大利”必须因地制宜地作出决定,而且必须由处于事变中的人来作出决定”(见本卷第472页)。

  这篇文章是恩格斯应意大利劳动社会党领导人安·米·库利绍娃和菲·屠拉梯的请求写的。库利绍娃和屠拉梯在1894年1月19日致信恩格斯,请他谈谈意大利劳动社会党在国内酝酿革命的形势下所应采取的策略问题。恩格斯用法文写成这篇文章,由屠拉梯译成意大利文,并以恩格斯给屠拉梯的书信的形式公开发表在1894年2月1日《社会评论》杂志第3期,编辑部加的标题是《未来的意大利革命和社会党》。这篇文章还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谈意大利的状况》为标题刊登在德国报纸《社会民主党人》1894年7月12日第24号。——468。

〔353〕 在新的旗帜下集合起来的共和主义者指意大利激进派,其领袖是费·卡瓦洛蒂。他们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在许多场合都同社会主义者步调一致。——469。

〔354〕 在1848年2月24日成立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中,温和的资产阶级共和派占了大部分职位,三个《改革报》派代表,即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赖德律—洛兰、斐·弗洛孔,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路易·勃朗和机械工阿尔伯也进入政府。但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些“社会主义者部长们”(更不用说“民主主义者部长们”了)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府可怜的装饰品而已。——472。

〔355〕 《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是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和阐述宗教问题的重要著作。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对基督教产生的历史原因、演变过程和社会本质作了科学的解释,根据对大量史料特别是对《启示录》的分析,说明最初的基督徒主要来自属于人民最低阶层的受苦受难的人,他们在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下寻找出路,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在宗教领域寻找出路。恩格斯指出,基督教作为诱使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彼岸世界的宗教,必然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因此,这个世界宗教在产生300年之后便从奴隶和被释奴隶、穷人和无权者的宗教,从奴隶社会中被压迫群众的宗教,变成剥削者国家的官方宗教,变成在精神上奴役劳动者的工具。恩格斯把原始基督教同现代工人运动作了比较,指出两者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基督教在产生时和现代工人运动一样,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原始基督教和工人的社会主义都宣传要摆脱奴役和贫困;但是两者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基督教诱使人们在天国中寻求解脱,而社会主义则引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通过斗争在现实世界中、在社会改造中实现解放。

  这篇文章是为《新时代》杂志写的,发表在该杂志1894—1895年第13年卷第1册第1,2期;这一著作还由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法格翻译成法文,发表在1895年4、5月《社会发展》杂志第1、2期。

  这篇文章的中译文曾收人1929年上海沪滨书局出版的由林超真翻译的《宗教·哲学·社会主义》一书。——473。

〔356〕 安·门格尔《十足劳动收入权的历史探讨》1886年斯图加特版第108页。对该书的批判,见《法学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1卷)一文。——475。

〔357〕 千年王国是基督教用语,指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基督将再次降临,在人间为王统治一千年,届时魔鬼将暂时被捆锁,福音将传遍世界。此语常被用来象征理想中的公正平等、富裕繁荣的太平盛世。——476、499。

〔358〕 塔博尔派是15世纪上半叶同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进行斗争的披希米亚胡斯派民族解放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中革命的、民主的一翼。塔博尔派之名得自1420年建成并成为该报政治中心的城市塔博尔。该报建立了自己的军队,领袖之一是扬·杰士卡,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城市平民,其中大多数人主张消灭封建所有制和封建特权,没收天主教会财产,建立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并试图在消费方面实行平均共产主义的原则。该派曾经联合胡斯运动中的温和派——圣杯派,多次击退教皇和德意志皇帝对波希米亚的征讨。后来由于圣杯派与天主教势力妥协,塔博尔派于1434年遭到失败,胡斯运动也随之被镇压下去。——476。

〔359〕 恩格斯从琉善的讽刺作品《佩雷格林之死》所摘引的文字,不像安·肖特的译文,更像经奥·保利翻译的这篇作品的德译文(见《琉善文集》1831年斯图加特版第13卷第1618—1620和1622页)。——478。

〔360〕 指威·魏特林在19世纪40年代初建立的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的支部。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讲述了正义者同盟的历史(见本卷第227—236页)。——479。

〔361〕 格·库尔曼《新世界或人间的精神王国。通告》1845年日内瓦版第VIII、IX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穿了库尔曼的“预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第629—640页)。——479。

〔362〕 自由公理会是在“光明之友”运动的影响下,于1846年和1847年从官方新教教会中分化出来的宗教团体,曾试图成立全德国的教会。“光明之友”是产生于1841年的一种宗教派别,它反对在新教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以极端神秘主义和伪善行为为特征的虔诚主义。自由公理会也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对本国反动制度的不满。该团体于1847年3月30日获得了进行自由的宗教活动的权利。1859年,自由公理会与德国天主教徒协会合并。——480。

〔363〕 蒂宾根学派是指蒂宾根神学学派,该派是德国神学家斐·克·鲍尔在19世纪上半叶创立的一个研究并评判圣经的学派。这一学派的拥护者们在对圣经进行理性的评判时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指出圣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同时又力回把圣经中的某些说法作为历史的真实保留下来。但是事与愿违,这些从事研究的人竟使圣经的威信遭到了贬损。——482、483。

〔364〕 布·鲍威尔对新约的考证,见他的下列著作:《约翰的福音故事考证》1840年不来梅版、《符类福音作者的福音故事考证》1841年莱比锡版第1—2卷;此书第3卷以《符类福音作者和约翰的福音故事考证》为书名于1842年在不伦瑞克出版。在宗教史文献中把前二部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称为符类福音作者。——482。

〔365〕 喀巴拉(希伯来语,意为传统、传说)是一种对古老的“圣”书经文进行解释的神秘而具有巫术成分的方法,即对一些词和数码赋予特殊的象征性含义。这种方法曾流行于犹太教徒中间,后又从犹太教传入基督教和伊斯丛教。——484。

〔366〕 诺斯替教派是诺斯替教的信徒。诺斯替教是公元1—2世纪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学说,由基督教、犹太教、各种多神教的以及唯心主义的希腊—罗马哲学的某些成分结合而成。诺斯替教的基础是关于“诺斯”(古希腊语,意为“真知”)的神秘学说,即通过世界的神的始源的启m而获得真知。诺斯替教派的特点在于强调物质是罪恶的,宣传禁欲主义,不承认旧约的神圣性和神话中基督教创始者耶稣基督的“神人”双重性。正统的基督教界将诺斯替教斥为异端,对诺斯替教派进行了残酷的斗争,把他们的著作几乎全部销毁。——485。

〔367〕 塔木德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间,犹太教关于律法、条例、传统、风俗、祭典、礼仪的论著和释义汇编。犹太教认为它是仅次于圣经的经籍。——498。

〔368〕 曾德—时维斯陀是18—19世纪时对阿维斯陀使用的不准确的名称。阿维斯陀是流行于古波斯、阿塞拜疆、中亚细亚的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教义是善与恶在世界上的斗争这种二兀论观念。阿维斯陀的写作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9世纪直到公元3—4世纪。——501。

〔369〕 指公元前6世纪的所谓古犹太人的“巴比伦之流放”或称“巴比伦之囚”。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97年攻占耶路撒冷以及公元前586年最终灭掉犹太王国以后,犹太贵族、官吏、商人和手工业者被强制移居巴比伦。公元前6世纪30年代,波斯国王居鲁士征服了巴比伦王国,才准许大部分被俘的犹太人返回故国。——501。

〔370〕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是古代基督教以亚历山大里亚教理学校为中心的神学派,受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影响。该派在对圣经的解释上,注重对词义作讽喻性的讲解,与侧重从字面和历史意义上进行解释的安提阿学派相对立。——503。

〔371〕 《国际社会主义和意大利社会主义(给《社会评论》杂志篇辑部的信》)是恩格斯应意大利劳动社会党领导的请求而写的。恩格斯在这封信中驳斥了资产阶级报刊对意大利社会党人的攻击,认为意大利社会党人宣传阶级斗争并主张建立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政党,是在进行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恩格斯在信中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这种斗争只有在阶级本身消失之后,即社会主义取得胜利之后才会消失。”(见本卷第505页)

  1894年10月24日,意大利《社会评论》杂志编辑菲·屠拉梯受意大利劳动社会党领导的委托致信恩格斯,请求他在《社会评论》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批驳意大利资产阶级报刊对意大利社会党人的诽谤。恩格斯于1894年10月27日用法文撰写了这封给《社会评论》编辑部的信。恩格斯的信被译成意大利文发表在1894年11月1日《社会评论B杂志第21期,编辑部加的标题是:《国际社会主义和意大利社会主义》,同时还加了如下的按语:“我们公开发表全世界所有社会主义政党的最高领军人物寄给我们的这封信,以回击那些已经卖身投靠或正在卖身投靠的意大利报刊散布的愚蠢的谎言。”恩格斯的这封信在《社会评论》上发表之后,还被译成德文,以《可耻的借口和谎言》为标题作为通讯发表在1894年11月6日《工人报》第89号,并以《意大利》为标题作为通讯发表在1894年11月10日《前进报》第263号。——504。

〔372〕 《法德农民问题》是恩格斯论述农民问题的一篇重要著作。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批判了法、德工人阶级政党内部在农民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强调了农民作为工人的同盟军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了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争取农民支持并在革命胜利后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恩格斯高度重视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夺取政权,“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见本卷第509、510页)。恩格斯对农村中的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状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区别对待的原则,指出:当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的时候,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见本卷第524页)对于有雇工剥削行为的大农和中农,也不能对他们实行暴力的剥夺,而要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越来越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逐步过渡到新的生产方式。对于大土地所有者则实行剥夺,把他们的大地产转交给已经在耕种着这些土地并将组织成合作社的农业工人使用。至于这种剥夺是否要用赎买来进行,这将取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时的情况,尤其是取决于大土地所有者的态度。恩格斯还着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因此共产党人必须以无产阶级所拥有的一切手段来为生产资料转归公共占有而斗争。

  这篇文章写于1894年11月15日和22日之间,直接原因是为了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改良主义派领袖格·亨·福尔马尔在土地问题上的错误言论。福尔马尔在1894年10月25日法兰克福德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起草土地纲领的报告,主张这个纲领既要反映劳动农民的利益,同时也要反映农村富裕阶层、农村资产阶级的利益。他在说明这个提案时,引述了法国工人党的土地纲领,并声称恩格斯也赞同这个纲领。恩格斯在1894年11月12日给《前进报》编辑部的信中澄清了事实。他写道:“福尔马尔同志10月25日在法兰克福党代表大会关于土地问题的辩论中发言时,援引了在南特举行的法国社会党人代表大会的决议,说它们‘得到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直接赞同’。……我不得不声明,这里有错误,显然,福尔马尔所掌握的关于我的消息是完全不可靠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2卷第561页)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认为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文章,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并对法国工人党的土地纲领中的错误观点加以批判。

  这篇文章发表于1894—1895年《新时代》第13年卷第1册第10期,曾以《农民问题》为标题转载于波兰杂志《黎明》1894年第12期。

  1928年上海远东图书公司出版了这篇著作的中译本,译者是陆一远,书名为《农民问题》,1951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曹穰华、毛岸英翻译的《法德农民问题》单行本。——507。

〔373〕 1892年9月24—28日在马赛举行了法国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研究了关于农村工作、党的现状和党的活动、庆祝五一节、参加1893年苏黎世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以及关于参加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等问题。

  代表大会议事日程上最重要的一项是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原因是国内农民运动进一步高涨,并且党希望在议会选举中得到农民的支持。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土地纲领,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无产阶级和小农的具体要求。但是,纲领也存在一些背离社会主义原则的地方,对农民的小资产阶级倾向,甚至为了富格的剥削阶层的利益而作了某些让步。1894年9月在法国工人党南特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纲领绪论部分和对纲领的补充里,这些反映了机会主义影响的错误更加严重。——513。

〔374〕 保·拉法格的报告《农民的财产和经济的发展》是以法国工人党全国委员会的名义向南特代表大会提出的。该报告还发表在1894年10月18日《社会民主党人》第38号附刊上。——527。

〔375〕 《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是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工人运动新经验撰写的论述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斗争策略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导言中,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指出:“使本书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是,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扼要表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即: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见本卷第536页)。恩格斯认为这一公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形形色色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导言中,恩格斯详细具体地分析了1848年以来欧洲的经济发展状况,指出:在1848年革命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还有很大的扩展能力,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状况还远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因此,1848年革命时期他和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大决战已经开始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不可能的。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制定符合新的形势要求的新的斗争策略。他充分肯定德国社会民主党利用普选权取得的成就,指出:在德国工人那里,普选权从历来的欺骗手段变成了解放手段,普选权成为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当利用普选权这一合法斗争形式为未来的决战积蓄和准备力量。他同时告诫无产阶级决不能放弃革命暴力,决不能放弃革命权,“革命权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是所有现代国家无一例外都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唯一权利”(见本卷第550—551页)。

  1895年1月30日,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前进报》出版社经理的理·费舍写信给恩格斯,建议把马克思在1850年《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论述法国1848革命的一组文章(共三篇)编成单行本出版,并请恩格斯写一篇导言。恩格斯同意了这个建议,同时增添一章,作为该书的第四章。他为各章拟定了标题,将书名定为《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恩格斯于1895年2月14日—3月6日为单行本撰写了导言。

  1895年3月6日,费舍受党的执行委员会委托给恩格斯写信,以当时德意志帝国国会正在讨论所谓反颠覆法草案为由,请求恩格斯按照随信附上的修改方案,对导言进行修改。恩格斯在3月8日的复信中表示,他尽可能考虑党的执行委员会的严重担忧,接受他们的部分修改意见。同时,恩格斯郑重声明,导言的原稿经过这样的删改已受到一些损害,他自己在修改原稿方面绝不会再多走一步。他还告诫党的执行委员会不要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德国“立誓忠于绝对守法”指出“没有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政党会走得这么远,竟然放弃拿起武器对抗不法行为这一权利”(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86页)。

  在单行本出版前,1895年3月30日的《前进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目前革命应怎样进行》的社论,其中未经恩格斯同意就从导言中断章取义地摘录了几段话,使恩格斯的观点遭到严重歪曲,似乎他主张“无论如何都要守法”。恩格斯看到后非常气愤,在1895年4月1日给卡·考茨基的信中强调有必要在《新时代》上全文发表导言,以“消除这个可耻印象”。他在1895年4月3日给保·拉法格的信中也批评了《前进报》的这种做法,指出:“我谈的这个策略仅仅是针对今天的德国,而且还有重要的附带条件。对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来说,这个策略就不能整个采用。就是对德国,明天它也可能就不适用了。”(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700页)根据恩格斯的要求,1894—1895年《新时代》杂志第13年卷第2册第27期和28期连载了这篇导言,但仍保留了作者在单行本导言中所作的删改。

  1925年,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达·梁赞诺夫在1925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第1期发表《恩格斯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根据研究院收集到的导言手稿和排印的条样,介绍了它在1895年发表时被删改的情况。在本卷中,导言的删改之处都在脚注中作了说明。

  这篇《导言》的中译文曾收入1942年7月延安解放社出版的由柯柏年翻译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532。

〔376〕 恩格斯在1895年出版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单行本时,把《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第1、2和3期发表的马克思的《从1848年到1849年》一组文章中的几篇文章收入这个单行本作为头三章(恩格斯这里提到的也就是这几篇文章).并且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该杂志5、6两期合刊撰写的《时评。1850年5—10月》中马克思所写的关于法国部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593—596、602—613页)作为第四章。恩格斯所引的这段话取自《时评》中收入马克思著作单行本作为第四章的那部分(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76页)。——536。

〔377〕 指19世纪上半叶法国资产阶级的两个保皇党——正统派和奥尔良派。

  正统派是法国代表大土地贵族和高级僧侣利益的波旁王朝(1589—1792年和1814—1830年)氏系的拥护者。1830年波旁王朝第二次被推翻以后,正统派结成政党。在反对以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为支柱的当政的奥尔良王朝时,一部分正统派常常抓住社会问题进行蛊感宣传,标榜自己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使他们不受资产者的剥削。在第二帝国时期,正统派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只能采取等待时机的策略,出版一些批评性的小册子。他们在1871年参加了反革命势力对巴黎公社的镇压以后才开始活跃起来。1877年,正统派把波旁王朝复辟的希望寄托在自称亨利五世的尚博尔伯爵身上。

  奥尔良派是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保皇党,是1830年七月革命到1848年二月革命这一时期执政的披旁王朝幼系奥尔良公爵的拥护者。奥尔良公爵统治时期在历史上称为奥尔良王朝。1877年,奥尔良派把奥尔良王朝复辟的希望寄托于路易—菲力浦之孙巴黎伯爵路易—菲力浦—阿尔伯身上。

  在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1年).这两个保皇集团成为联合起来的保守的“秩序党”的核心。——541。

〔378〕 指法国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根据1871年5月10日签订的法丛克福和约付给德意志帝国的50亿法郎赔款。——543。

〔379〕 在1868—1874年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选权从1868年开始实施,并经1869年宪法批准。西班牙共和国在1873年宣布成立,到1874年由于保皇派发动政变而被推翻。——544。

〔380〕 这句话引自经马克思起草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68页).这个纲领于1880年在法国工人党勒阿弗尔代表大会上通过。——545。

〔381〕 1870年9月4日,法军在色当溃败的消息传出后,巴黎举行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起义,这次行动导致第二帝国制度的垮台和以资产阶级国防政府为首的共和国的成立。

  1870年10月31日,当梅斯投降,布尔歇失守以及阿·梯也尔受国防政府之命开始同普鲁士人谈判的消息传来以后,巴黎工人和一部分革命的国民自卫军举行起义,他们占领了市政厅,建立了以奥·布朗基为首的革命政权机关。在工人的压力下,国防政府不得不答应辞职,并决定于11月1日举行公社选举。但是,当时巴黎的革命力量尚未充分组织起来,领导起义的布朗基派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分子之间又存在意见分歧,这给国防政府造成可乘之机,它依靠当时仍然拥护它的那部分国民自卫军,背弃了辞职的诺言,重新占据了市政厅,恢复了自己的政权。——549。

〔382〕 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时期,在1809年7月5—6日瓦格拉蜡会战中,拿破仑第一指挥下的法国军队击败了卡尔大公的奥地利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549。

〔383〕 1890—1893年在比利时展开了争取普选权的斗争。在工人党领导的群众运动和罢工的压力下,众议院于1893年4月18日通过了关于普选权的法律,并于4月29日由参议院批准。但是,这一法律对普选权作了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限制。按照这一法律,在比利时实施以年满25岁、居住期限满1年为限制条件的男子普选权。此外,该法律还规定了多次投票制,即对某几类选民,可根据他们的财产状况、教育程度和供职情况,多给一两张选票。——550、559。

〔384〕 这里的贵族革命是指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和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国中公爵势力与贵族之间展开的长期斗争,这场斗争以1755年在罗斯托克签订作为宪法基础的关于继承权的调解协定而告结束。根据这个协定,梅克伦堡贵族以往享受的优待和特权得到确认。他们的一半地产享受免税待遇,他们应缴纳的商业和手工业税及其在国家开支中占有的份额被固定下来。贵族在等级议会及其常设机构中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551。

〔385〕 暗指1866年普鲁士在对奥地利和德意志几个小邦的战争取得胜利后,兼并了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选帝侯固和拿骚大公国。——552。

〔386〕 指1894年12月6日德国政府向帝国国会提交的《关于修改和补充刑法典、军事法典和新闻出版法的法律草案》(即所谓《反颠覆法草案》)。按照这个法案,对现行法令增加了一些补充条文,规定对“蓄意用暴力推翻现行国家秩序者”、“唆使一个阶级用暴力行动反对另一个阶级从而破坏公共秩序者”、“唆使士兵不服从上级命令者”等等,采取严厉措施。1895年5月,该法律草案被帝国国会否决。——553、554。

〔387〕 《弗·恩格斯1893年5月11日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是《费加罗报》记者发表的对恩格斯的访谈记录。恩格斯在访谈中评析了德国当时的政局,对记者提出的关于德国社会党人在即将举行的帝国国会选举中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在选举斗争中提出什么样的最终目标等问题作了回答。他指出:“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的手里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在目前的君主联邦制政府的统治下,这是不可能的。”(见本卷第561—562页)

  这篇访谈记录以《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谈话》为标题发表在1893年5月13日的《费加罗报》.并以同样的标题发表在1893年5月20日《社会主义者报》第140号。1893年5月17日,恩格斯致信弗·阿·左尔格,告诉他可以在《费加罗报》发表的这篇谈话里看到他对德国局势的看法。恩格斯把剪报随画寄去,并附带说明:《费加罗报》记者的这份访谈记录“像任何访问记一样,一些说法转述得有些走样,整个叙述有缺陷,但总的意思是表达得正确的”(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53页)。——557。

〔388〕 指1893年5月6日帝国国会否决了军事法草案,该草案规定在1893—1899年期间把和平时期的军队兵员人数扩充8万人以上并批准追加军费拨款。当天政府解散了帝国国会,随后决定在1893年6月举行改选。——557。

〔389〕 激进派指德国自由思想党中一部分反对政府军事拨款的人。德国自由思想、党由进步党同民族自由党左翼于1884年合并组成,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俾斯麦政府,其领导者之一是帝国国会议员欧·李希特尔。见注321。——557。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