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第四国际
斯大林的阴魂尚在
(英国)汤姆·甘普
自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赫鲁晓夫在党内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必须经过斗争来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见。中国党和阿尔巴尼亚党的态度表明他不能拥有斯大林那样的权威。而他不得不对“反党集团”再一次进行鞭挞,证明甚至在俄国党的上层领导中间还继续存在着批评的意见。
斯大林有一个时期有好几年没有召开代表大会。对于赫鲁晓夫来说,代表大会是代替斯大林的“打、打、再打”的做法的必要统治工具。
赫鲁晓夫采取口头的鞭挞,而受鞭挞的人却不在场或默不作声。强调的是二十大的政策亦即赫鲁晓夫的政策的胜利。为了使到会的五千名官僚机构的成员留下好印象和巩固他们对他个人统治的忠诚,会上表现意见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举行真正讨论的必要,因为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官僚们按照通常的仪式集会,发表了按小时计算的、没有人答辩的冗长演说。他们必须对赫的智慧和权威表示好感,他们作为同谋者参加了会议,在匆匆发言之后,就要回去贯彻这个早就作了决定并为到会者所熟悉的总路线。
不能期望这样的集会会有什么新鲜或独出心裁的东西;会议的召开不是要提出什么创议而只是去举手赞成。党的下层组织没有参加会议的征象,更不用说群众了。至于发表的演说,是令人讨厌的陈词滥调和诺言的混杂物;他们的假想是同俄国生活的现实格格不入的。没有存在“无产阶级的民主”而谈论未来的“全民的民主”,那不过是一句空话。
然而有重要意义的是,赫已不得不作出不仅是关于住房和鞋子的诺言,而且还有“民主”。好几百万俄国工人阶级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欲望,它决不是单单用面包可以满足得了的。
物质供应也没有像诺言所保证的那么快。关于农业成就的大话已由于承认肉类产品的缺乏而落空了。企业下放并未能防止着手进行的工程超过经济的负担能力,由于商店缺乏某些商品的供应,已使赫鲁晓夫本人承认这是“对我们的工作的严重批评”,计划经济已表明它能够迅速发展和取得技术上的成就,但是管理不当、贪污舞弊和自私自利却妨碍了潜力的充分发挥。
如果不是因为害怕政权内部会有人表示异议,对“反党集团”的恶毒攻击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了。赫鲁晓夫知道,恢复斯大林主义将会被认为是不可容忍的。
然而他自己仍然处于进退两难之中。把资金转向核武装、火箭和潜水艇方面证明他继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压力。“和平共处”的政策(为了减轻这方面的负担这是必要的,从而使经济有周旋的余地,特别是可以对人民作出物质上的让步)没有收到多大成果。它所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歪曲和政治上的牺牲已引起国内的批评,同时也引起中国党的领导人的批评,他们更加大大意识到它对于殖民地革命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他们自身的稳定有赖于殖民地革命的扩展。赫鲁晓夫希望同世界资本主义取得妥协以维护他们代表的阶层在国内的地位,只有取得这样一种妥协才有可能走向“共产主义”。中国人把这个政策看做是背离了斯大林主义是不对的,因为它是直接继承了斯大林的政策。
代表大会提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新的证据,这种分裂不是原则的问题(虽然也提到原则),而是两个官僚主义领导机构在哪一种政策能够更好地维持他们的统治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尽管主张相反,双方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来自斯大林主义的机会主义学校;而发生这种情况的世界形势,部分地是由于三十年来实行斯大林主义政策的结果,这个政策应当对国际工人阶级运动不断遭到失败负责。
(译自英国托派刊物《新闻通讯》1961年10月28日)